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受遊子孤寂,領略羈旅的漂泊

2020-12-07 每日娛樂扒扒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是詩人馬致遠筆下的一首詞。其實馬致遠並不算是一個詩人,嚴格意義上來講,馬致遠是一個散曲家。《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也被現在的課本收錄,作為教學的重點篇目來進行賞析。而這首小令想要表達的大致情景就有一些悲涼了。我們都說只有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下,才會有特別真實的一種情感體驗。

而馬致遠的這首小令也是如此,從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時的馬致遠並不在自己的家鄉,而是在外漂泊,所以便用斷腸人來形容他自己。馬致遠這個人因為並不是一位詩人,所以在詩詞方面我們對他的了解並不是很多。而我要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馬致遠的一些經歷。只有從詩人的親身經歷的根本出發,我們才能夠更具體的去理解和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相比於其他詩人而言,馬致遠出生環境並沒有很惡劣,而是出生在了一個富貴的家庭裡。家裡非常注重文學修養,所以馬致遠從小就獲得了很好的學術教育。因為家庭的優秀培養也使馬致遠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戲曲家,只有多麼的優秀呢,馬致遠也被稱為了元代的四大戲曲家之一。馬致遠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年輕時的他想要到朝廷做官,想要為國家出力。更想要的也是得到大家的認可,還有得到一個名稱。用現在的專有名詞來說,便是得到一個頭銜的意思。可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的一帆風順。

馬致遠當上了官以後的幾年,當時的太子卻去世了。因此馬致遠也選擇了退出當時朝廷的棋盤中,那個時候的馬致遠才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而選擇隱居卻是生活最舒服的一種方式。從此馬致遠便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其中馬致遠也曾離開過自己的故鄉,因為當時的馬致遠急切的想要一個自己的名稱和官職。但是卻並沒有那麼的順利,所以馬致遠便選擇了離開,走上了漂泊的旅程。我們都知道,當在自己無依無靠的時候,漂泊他鄉的時候,就會產生無窮無盡想念親人和故鄉的情感。而就在馬致遠漂泊他鄉時便產生了思念親人和故鄉的情感,因此我們現在所讀到的這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便從此誕生了。

《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是在馬致遠漂泊他鄉時的旅途中寫到的,但是它究竟有什麼意思呢?大概意思便是:在這乘旅程的路上,馬致遠看到路邊的樹被那些很老的藤條纏繞著,而在這個時候太陽也不知不覺的下山了,天色也接近了黃昏。烏鴉仿佛總是象徵著一種不好的東西,而就在這個黃昏時刻,烏鴉也返回到了自己的巢中,準備休息。在路上馬致遠也看到了一座小橋,橋下面的水依舊不停地在流淌著,而岸邊也有那麼幾戶人家坐落在此。

馬致遠騎著一匹很瘦很瘦的馬兒,走在很久以前的路上。因為是秋天,秋風也在不停的吹著,仿佛營造了一種很蕭瑟的氛圍。這種情況下,詩人也感到十分的悲傷。瘦弱的馬兒,帶著一個漂泊在外流浪的遊子。在太陽的餘暉中,緩緩的向前走著,而太陽也馬上要消失不見了。就在詩人的這幾句詩中,我們便能感受到流浪在外的人兒,想家的情感。所以這也告訴了我們珍惜當下要好好的和父母親相處的道理。

在《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中,我們所能直接讀到的便是這首小令寫於秋天。在詩中秋天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蕭瑟悽涼而又孤寂的一個情景。這首小令也是如此,講述一個遊子。在求官的途中處處不得志。還有心中擁有夢想,卻壯志難酬選擇離開故事。而在這首小令中又有很多的形容,都給這首小令增加了色彩,也更加烘託了整首詩的情調。比如「枯藤老樹」,枯藤就顯得藤條乾枯,形容時間過的非常的久,而老樹也寫出了時間長久的意思。兩者一併營造出了歲月流逝的情景。雖然這首小令寫的內容並不多,但是卻寫得非常的靈活而富有獨特的色彩。

當詩人馬致遠看到小橋和岸上的人家時,仿佛也表達出了自己遠在他鄉而思念故鄉的情感。所以雖然馬致遠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但身為戲曲家的他,卻有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把自己的真實感受也通過詩詞表現出來。從小我們便接受教育,要虛心的向優秀的人學習。而在馬致遠的事情中我們便可以學到用周圍的一些事物的意象來給讀者傳達自己的感情。

相關焦點

  • 愁斷腸,思故鄉,漂泊遊子淚兩行,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道盡了遊子漂泊在外,一縷相思,萬分悲愁之情。不遠處,小橋流水人家,縷縷炊煙升起,祥和溫馨美好;我卻唯有瘦馬一匹相伴,天色黃昏,旅人卻不知歸處,漂泊無依。02馬致遠是元代人,那時正是「曲」興起的時候,這首《天淨沙·秋思》短短28字,就包羅「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十一種意象。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手繪配圖
    這首作品就是元代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因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作品。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賞析 天淨沙秋思翻譯簡短
    我們學過許多描寫遊子的古詩,作者會將自己的思鄉與孤寂落寞之情都寫進詩句中,《天淨沙·秋思》就是其中一首,讓我們一同來賞析一下這首詩吧。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的意境賞析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悲秋之作,全詩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表明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 《天淨沙 · 秋思》那份悽美的孤獨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
  • 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二、作者簡介: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 天淨沙.秋思古詩譯文 天淨沙秋思全詩翻譯
    《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的經典之作,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透露出一股令人哀愁的情調,令人可以深刻感受到遊子的羈旅之苦。那麼大家知不知道這首小令的意思呢?不知道的朋友就要和小編一起繼續往下看了。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我們要搞清楚一點,何為「秋思」?是指秋天的相思,秋天的思緒,還是秋天的思戀?大多數人認為「秋思」自然是指秋天的思緒。可是論寫秋思,馬致遠實在無法論「祖」,我們若選出屈原的《楚辭》,倒是說得過去,即使不算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人各有千秋,寫秋天的作品如過江之鯽,再到盛唐、兩宋,豪放、婉約,唐詩宋詞,那種文體沒有將秋寫盡?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我們要搞清楚一點,何為「秋思」?大多數人認為「秋思」自然是指秋天的思緒。可是論寫秋思,馬致遠實在無法論「祖」,我們若選出屈原的《楚辭》,倒是說得過去,即使不算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人各有千秋,寫秋天的作品如過江之鯽,再到盛唐、兩宋,豪放、婉約,唐詩宋詞,那種文體沒有將秋寫盡?
  • 關於橋的詩句: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 秋思》  年代: 元 作者: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品賞析  [寫作背景]一位遠離故鄉的遊子,流落天涯,在蕭瑟的秋日黃昏獨自漂泊。此曲正是以這樣的畫半輩子切入,表現了「秋思」。而此情此景應該就是作者當時的真實境況。
  • 品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不帶愁字極致說愁,秋思之祖當之無愧
    今天,小琦和童鞋們聊聊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元曲——《天淨沙·秋思》,作者是元朝的馬致遠。了解元曲的童鞋應該都聽說過馬致遠,號稱「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仨人都有誰?小琦叨咕叨咕啊,關漢卿(聽說過吧?
  • 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還有幾首《天淨沙》,首首都是精品
    提到曲牌「天淨沙」,很多人會很自然的想到兩個字「秋思」。因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是這一曲牌的代表作品之一,再加上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可謂是耳熟能詳。一起來回顧一下:【越調·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純是天籟,秋思之祖」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通過描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秋郊夕陽照,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 除了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另一首元曲也很精彩,直逼柳宗元唐詩境界
    馬致遠,元曲四大家之一,也是最為知名的散曲作家。雖然他的散曲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是一首《天淨沙·秋思》全文28個字卻俘獲了千百年來數以千萬計讀者的心。這首元曲列出了幾個常見意象的組合,結尾更是以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多少羈旅遊子內心感慨,灑下一路淚水。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而在白樸一首《天淨沙·秋》裡,他卻用短短10字,便把秋天裡的美麗色彩全都涵括在其中了。字雖少,卻寫得很美,甚至有人將其與「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可以媲美。在寫法上,兩首元曲確有相類之處,最大的差別就在最後10個字。
  • 讀秋,最愛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又是秋天,關於秋天的古今詩文太多,讀秋,我還是最愛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自從年少見到這首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元曲,幾十年過去,它一直是我心中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