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給佛供養花果,牢記這兩條,功德無量!

2020-12-04 人生禪意

佛教中給佛供養花果,牢記這兩條,功德無量!

在寺廟中佛案前總是會給佛祖供應許多的花果,我們為什麼什麼要給佛陀供養花果呢?佛門認為,佛陀是有大徹大悟智慧的人,是有無限智慧的人,而佛陀的十大稱號中,就有「應供」這一稱呼。意味受天人的供養。

那麼我們所供養的花果,真的是給佛看的嗎?聞的嗎?其實不然,佛前供養花果,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有著教育的意義。而為了警醒我們而設定的。

那麼給佛供養花果有何意義呢?

花——花代表的是因,有因才有果。沒有花開的過程,哪裡來的豐碩的果實呢?這時佛陀在教育我們要多多種下佛的善因,將來才能成佛的善果。那麼善因從哪裡來呢?就是一切利於他人的善行,一切利益他人的善行,都是善因。從而修正自己,改正自身,不斷的檢討自己。

果——果代表著因果。佛法是講究因果的,所謂種如是因,既得如是果。想要善果,就要種下善因。正所謂一善念,種善因。一念惡,得惡果。一行,一動,一念,終成因果。想的善果,萬不能心存邪念,惡念,妄念。而佛教徒最希望得到的最高果就是佛果,既是「自覺,覺他,覺滿」。所以佛案前供果子並不是個佛吃的,而是給我們警醒的。

那麼給佛供養花果,有什麼果報呢?來看一則小故事:

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有人天他撿到了一朵花,花是金色的非常的莊嚴。他想放在自己的腦袋上,但是一想覺得自己不夠莊嚴,不配戴這朵花。於是就拿著這朵花來到了佛祖的面前。

他看到了佛的莊嚴的法相,心中口中開始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勞,他誠心的虔誠的給佛供上了花朵。

供完之後,他想知道供著朵花有多大的果報,於是就去問法師,法師說:「你供這朵花的果報有多大,我不知道,我也只是念念經,求得自身的福德。你可以去問阿羅漢,他是有神通的。」

於是就去問羅漢供花的果報有多大,羅漢入定了以後,就開始觀察了,他說:我看到了你的福報,這一世沒有報完,下一世還會有福報。

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在給佛供養花果時,不是單單的要把花果放在案桌上。最重要的是要誠心。心裡虔誠的的去供佛,要做到心中有佛,才能用自己的誠心去供養佛。我們在給佛供養的時候不在乎物質上的多少。我們總是認為給佛供養的越多,自己的福報就會越深厚。其實這只是世俗的眼光來看。佛祖,菩薩並不在乎你供給多少貢品。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是否真正有佛。

不管是一朵花,還是一束花,供養佛的功德都很大。《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就說說即使已散亂心,僅拿著一朵花去供養佛陀,這個人也已積累的無限的福德。逐漸便能看到了無數如來的身相。可見我們在以清淨心供養佛花果時,便可積存更多的福德。

總之,給佛供養花果,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虔誠的心去供佛,花果的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的教育意義。一是讓我們看清因果,有因才有果,想要善果,必然要種下善因。二是不要有邪念,惡念,妄念。邪念一生,心早已不清淨了。正如《金剛經》中所說:應如是住。住就是停住,把一切的散亂心都停住,丟掉。清淨心佛心就顯示出來了。人人都有佛性,願朋友們都可以丟掉自己的散亂心,已獲得清淨心。從而更好的修習佛法。修正自身。

祈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供養花果時,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譬如《佛本行集經》中有言:「尊重恭敬,四事供養 ,所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幡蓋、華、香。」供養屬於財布施的一種,佛說:「施安雖小,其報彌大,慧從小施,受見景福。」意思是說,布施雖然微小,但福報卻很大,這是為何呢?《雜譬喻經》記載,佛陀曾以樹為喻,開示眾生供養布施得無量福報的道理。
  • 佛教: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
    佛教: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佛前供奉瓜果,這是很多學佛之人,或者是芸芸眾生燒香拜佛時經常會做的事情。這種時候,很多人都會精心準備一些新鮮的水果,懷著一份小心和恭敬。
  • 佛教:擺放供果時,牢記這三點,功德無量!
    在佛前擺放供果時,牢記下面這三點,功德無量。第一點,用什麼水果供佛。關於水果供佛,平時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哪種水果供佛最好」?所謂佛法即心法,佛門中的一切儀軌、修行,都要看發心。如果執著「最好」是恭敬心,倒也情有可原,但如果是想以供養「換取」功德,甚至有迷信思想作祟,那就事與願違了。
  • 佛教:擺放供果時,牢記這3點,功德無量!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佛教裡的許多物品、種種供養,都在表一種善法,在無形之中渡化人的心靈。如佛前燒香,使人聞之法喜充滿,這就是助緣的力量,給人啟發。供養三寶,一定要帶著一顆至誠清淨之心,方能諸佛歡喜、功德無量。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佛前供水果,我們需要注意的3點常識。
  • 佛前擺放供果,牢記這三點,功德無量!
    本文將為大家一一說明,牢記下面三點,如法供養,功德無量。其一,為何要擺放供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果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也就是說,佛門中的一切供品,目的在於表法;一切儀軌,都是出於恭敬心。實際上,真正能從供果中得利益的,是我們自己。為何這樣講呢?擺放供果,主要目的有二。首先,莊嚴道場,讓眾生見到之後心生歡喜,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其次,表法因果,「果」代表佛果,有因才有果,佛果的「因」就是六度萬行。牢記為何供養水果,則念念不離正法,供養才能如法。其二,如何選擇供果?
  • 佛前擺放供果,牢記這3點,功德無量
    水果,就是代表結果了,但想要得到好的果,必須先種下好的因了,種下好的因才能得到好的果。供水果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看到果的時候,就馬上想到果報。我們供的水果,是供給自己看的,而不是專門供給菩薩看的。所以,很多人,就特別喜歡供水果,給菩薩供養水果,實際上就是一種表法。
  • 拜佛供養花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但是,花果究竟是給佛菩薩「享用」的,還是另有它用呢?供養是佛門術語,專指以飲食、衣物、湯藥、燈燭等供養諸佛以及出家人。這裡要注意的是,不管在家人的佛法修為有多高,都不能接受供養。因為諸佛與出家眾受世人供養,實際上給了世間人種福田的機會,是與佛結緣。在家人無此福德不說,倘若以此養家,其實是折損福報。
  • 佛教:念「阿彌陀佛」聖號時,牢記這兩點,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主要是佛教淨土宗專修的對象,認為信眾若能一心不亂持誦「阿彌陀佛」聖號,臨命終時即可得諸聖眾接引,往生極樂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中便有關於此的詳述。有人問,念佛號只能念「阿彌陀佛」嗎?可不可以念其他佛菩薩名號?其功德大小一樣嗎?小編告訴大家,無論念哪尊佛菩薩名號,功德利益都是一樣的,無二無分別。
  • 佛前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佛教寺院是個培植福田的清淨道場,佛門有三寶——佛法僧,供養三寶,功德殊勝難量。在佛教,供養主要分為財物供養、法供養等。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即佛法,一般為出家僧人布施給在家信眾。當然對於佛法造詣頗深的在家信眾亦可布施佛法給他人,以弘揚正法、利樂有情。
  • 佛前供養花果時,牢記這七點,功德無量!
    因此佛經中說,若眾生「樂供養佛」,就能「常得安樂」。不過,供品並不是讓諸佛「享用」的,而是起到表法的作用。譬如,我們在佛前供養花果,是以花表法「因」,以果表法「果」,因果是一切佛門義理的基石。也就是說,不要以為用越貴重的供品供養佛,所得功德也越多。
  • 拜佛許願時,牢記這兩句話,功德無量!
    佛曰:求佛不如求己,自己不知道努力,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佛菩薩身上,「因果不敵業力」,自己種什麼因,就會受什麼果。佛菩薩再慈悲、再想幫助你,也無法幫你改變因果。與其許願,許些自私自利的願,不如去發願,發利益眾生之大願。佛教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積極平和。佛前許願時,牢記這兩句話,功德無量。
  • 佛教:念「阿彌陀佛」,牢記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是佛教裡名氣最大的佛菩薩之一,他也是佛經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共同接引無量受苦眾生往生到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是其左脅侍,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是其右脅侍,代表「喜舍」,兩位菩薩代表佛教裡「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 佛教:念「阿彌陀佛」聖號,牢記這兩點,功德無量!
    若念阿彌陀佛時,能夠牢記下面兩點,功德無量。01真信切願,但求往生。《阿彌陀經》中說,若善男信女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不生顛倒,即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在我看來,無論念佛還是誦經,都是通過種種方式修定、開慧,修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心清淨、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執著,不打妄想,不生邪思雜念,才能真正諸佛菩薩感應道教,這就是所謂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到寺院拜「觀音菩薩」,牢記這2點,功德無量!
    觀音菩薩自古印度傳入中國,本為男性造像,但後來因其悲憫善良的精神更符合女性形象,遂逐漸被漢化,尤其是在大乘佛教寺院基本上通通都以女性形象示現大眾。但其實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是不重要的,都只是度化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法。學佛,不可著相。觀世音菩薩,亦稱「觀自在菩薩」,出現在《心經》,由玄奘法師翻譯而來。
  • 佛教:念「阿彌陀佛」時,牢記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在我看來,念佛絕對不是念出幾個音節,經中有言,「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不懂這個道理,哪怕念佛百年,恐怕也毫無結果。所以說,念阿彌陀佛時,牢記「真信切願肯行」這句話,則功德無量,佛果可期。「信願行」三者,在淨宗稱作三資糧,它們名為三,實際是同一整體。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落實信願。
  • 拜「觀音菩薩」,牢記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慈航普渡的威德美名早已耳濡目染、婦孺皆知,深受中國信眾敬仰和尊重。
  • 到寺院拜「觀世音菩薩」,牢記這2個字,功德無量!
    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在過去無量劫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已經圓滿佛果,法號「正法明如來」,但不忍眾生疾苦,而倒駕慈航、慈航普渡,自請降格為「菩薩」。觀音菩薩自印度傳入中國,本以男身形象造像,但後因其慈悲柔和的形象更符合女性特徵,遂逐漸女性化,以便更方便渡眾生。其實,菩薩本無性別之分,是「無相」的,我們不必因此而生分別和煩惱。
  • 佛前燒香許願,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有些對佛教文化不太了解的人,認為如果到寺院不燒香會對佛菩薩不恭敬,對自己也不會好,其實完全不用有這種顧慮。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分別,燒香既不是對佛菩薩的「賄賂」,也不是做給任何人看的,一切供養皆由心生,心清淨則功德無量。
  •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俗話說「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自佛教傳入我國至今,觀世音菩薩就一直在我國信眾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可謂婦孺皆知,被廣為稱頌。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解救眾生於水火之中,《觀音菩薩贊偈》裡就唱道: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浩浩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我們常見的觀音菩薩形象便是菩薩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柳枝,灑甘露水於人間,寓意無量慈悲。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牢記這2句話,功德無量!
    許多信眾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誦經念佛的習慣,尤其我們會注意到,自己接觸佛教以後聽得最多的便是那句「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難道「阿彌陀佛」是佛教裡最大的佛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最大嗎?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