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清河水綿且長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描繪的水鄉美景就在河北文安。
地圖上的文安縣,宛如一片美麗的楓葉,鑲嵌在廣袤無垠的華北平原上。文安位於九河下梢,是河北省八大窪澱之一,造就了勝水荷香、文潭灝影、萬柳金堤等文安古八景的美麗傳說。文安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王之渙曾任縣尉,擊劍悲歌,留下千古絕唱;蘇洵食祿主簿,教民禮讓,勸課農桑;清代武學宗師、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俠肝義膽、名揚天下。出生在這裡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曾經說過:「是故鄉大清河的水,滋潤了我一副好嗓子啊!」
這條戴玉強所說的河,在文安縣境內全長63.7公裡,它原屬黃河水系,後屬海河水系。上遊支流繁多,源於太行山和恆山南麓,彎彎曲曲,像一條巨龍,蜿蜒數百裡,最終東入渤海。《畿輔河道水利叢書》載:「清河,北有永定河,南有滹沱河,二河皆渾濁,獨此河水清澈,是以得名。」
大清河的水清得一眼能望見水底,而且還帶著淡淡的甜味,多少年來滋養著岸邊的人們,小時候總問長輩為什麼大清河的水既清又甜,兒時的記憶裡就一直留存著這樣一個傳說:這條河剛挖成的時候,水味苦鹹,顏色黃濁,起名大渾河。在渾河村邊上,住著母子二人,兒子二十多歲,名叫大清,有一身好水性。大清為了治理這渾濁苦澀的河水,經過千難萬險,從龍王那裡盜來了一顆龍珠,他「咕嚕」一下把這龍珠吞下後縱身跳入河中,只見一條黑色的蛟龍從水裡鑽出頭來,向河裡譁啦譁啦噴著清水,整整噴了七天七夜,把整條河水都噴清了。從此,大渾河的濁苦水變成了清甜水。
這條文安人的母親河,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美好、難忘的記憶。20世紀70年代,這裡的農村孩子們會相約來到河邊,踩著夏日裡柔軟的河灘,望著清澈溫暖的河水,他們褪去上衣,一個猛子扎入河中,浪花高興地蹦起來老高,無論往昔還是今朝,大清河一直是孩子的樂園……
但有一段時間裡,大清河也難逃被汙染的厄運,變髒變醜的大清河發出了痛苦的呻吟聲……
2015年,我有幸調文安縣工作,又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清河,感受到它懷抱。漫步千裡堤上,看著大清河秀麗的風光,我有些吃驚地說:「幾年不見,大清河變化不小!」只見一隻只燕鷗在大清河棲息、飛翔,在古窪大地上形成了一道天然而亮麗的自然風景線。「這麼多水鳥,真是一派秀麗的京南水鄉風貌呀!」
隨行的同事對我說,現在政府對汙染企業進行了鐵腕治理,對排查出的河流兩側汙口進行了無條件的封堵,對垃圾進行了徹底的清理,還購置了一批垃圾箱,新建了許多公廁,衛生保潔長效機制正在形成,現在咱家鄉的變化啊,那叫一個日新月異!
「用時生命線,閒時風景線」,大清河的水再次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她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滋養哺育著萬物生靈。引來數以千計的燕鷗來這裡棲息,美麗的白天鵝季節性地在這裡逗留、繁衍,在古窪大地上形成了一道天然而亮麗的自然風景線。
文安人深愛著這條河,也深愛著這個融古老文明與現代氣息於一體的縣城,但最愛的還是這一抹大清河的鄉愁。
(繆小斌,作者系中共河北省文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