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國強:左古山的作品汲古出新 呈自家風格
左古山(左)與單國強(右)先生合影9月15日,位於北京墨蔬園藝術工作室,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鑑定家單國強先生與畫家左古山先生親切會面,單國強先生應約而至,主要是為了鑑賞左古山先生新作《山水松風》,此幅巨幅作品是左古山先生歷時三個月時間,受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專門創作的作品,作品完成後
-
單國強:左古山的作品汲古出新 呈自家風格
,他說,這是一幅完整山水的作品,從畫面上可以看出,左古山先生研習宋元一直到明清董其昌、四王、四僧,乃至近代陸儼少、黃賓虹等諸位大家,可以謂容古今於一爐,尤其是雲氣繪畫手法獨特,既有勾雲也有拱雲特徵,山石畫法皴勾結合,另外左古山先生書法功夫深厚,畫面上的線條筆法與墨法融合,相得益彰的運用,使畫面呈現出奇正相依的古拙氣息
-
左古山:美育喚醒人性的光輝
活動開幕式現場 本次藝術展主要是基於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事件,今年2月3日,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發起,由慧和天語向眾多藝術家發出「眾志成城戰役情」的倡議書,得到了眾多藝術家的積極響應,徐裡、李庚、閆平、王少軍、丁方、左古山等40多位藝術家及知名人士積極支持並捐贈自己的書法、繪畫藝術作品,代表了熱心公益藝術家們的一份心意。
-
左古山:中國畫貴在格調高雅
按新的含義,都是從審美條件出發的,犯了六氣的,最低限度格調不高。《學畫淺說》裡說:「筆墨間寧有稚氣,毋有滯氣;寧有霸氣,毋有市氣。滯則不生,市則多俗,俗尤不可染。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氣上升,市俗氣下降,學者慎之。」
-
傳統文人畫是否可以復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綬祥——「新文人畫」就應該「千人千面」在我看來,「新文人畫」既不是新的文人畫,也不是新文人的畫。而應該把這幾個字拆分來解析——新、文、人、畫。新是時代性,文是民族文化性,人是繪畫的個性,畫是繪畫的藝術性。它不僅僅是古代文人畫在當代的新生,更是中國畫在這個時代的追求之所在。
-
探討當代文人畫中的文人精神
當代文人畫的出現,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內核上與傳統相通、相連。縱觀文人畫的發展歷程,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一路沿革,筆墨技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內蘊其中的文人精神卻一脈相承,不曾間斷。文人精神關乎文人畫的性質,是文人畫內在的本質。文人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影響下的產物。
-
新文人畫"攪局" 傳統文人畫市場主力地位難撼
在缺乏有力的學術支撐的情況下,行業巨頭對新文人畫板塊的強勢介入,雖然給人一種概念炒作之嫌。然而,這一舉動卻激起了業界人士對中國傳統文人畫這一範疇的熱議和反思。 文人畫,在國內學術界也被稱作「士夫畫」,隸屬於中國畫的一種。
-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文人畫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畫中帶有濃烈的文人情趣,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文人畫」作為一個正式的名稱,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來的。書卷氣或稱「詩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個標準,也就是說,文人畫講究在畫作中體現出詩意。文人畫的作品大都以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作為題材,以水墨濃淡設色寫意為表現手法。
-
左古山擔任人大文藝復興研究院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為此學院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與2020年8月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並任命左古山先生為該中心負責人。11月24日,該院院長丁方教授為左古山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頒發任命書。更為重要的是,「產教融合」理念下的新型校企合作辦學可一改體制內辦學的諸多弊病,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教融合、研發產出、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經營實體,並催生出城市發展的新產業;同時將後疫情時代創新的服務貿易貫注到文旅研學模態之中,為中國生態文明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前行動力。
-
「新文人畫」辯義,到底何為新文人畫?
故其表現,常為冷逸、高傲乃至孤傲而不合於流俗,或憤世嫉俗,而其人格之高尚則為世人所公認,其精神境界之雅靜安詳,亦非俗人可比,又絕非人生失意才故作矯情之狀以求驚世駭俗。為什麼要推崇文人畫?因為繪畫是發於性靈的,是思想的、活動的,而不是器械的、單純的。有思想的文人不僅僅是社會的柱石,心中更有高曠清淨的境界,繪畫是他們表達胸中境界理想的上佳方式,是發揮其性靈與思想的主要手段之一。
-
文人畫,永遠的前衛精神!
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文/石守謙所謂「文人畫」在中國歷史上發展,一向被視為極具特色的現象。它的若干內容甚至被引來作為整個中國悠久繪畫傳統的特質,有的時候,它也幾乎成為傳統的別稱,被論者在評述中國文化時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
-
「新文人畫」:傳統的現代演繹 但少了文人的書卷氣
李津作品「精神領袖」陳綬祥和新文人畫新文人畫的出現,某種程度是對時代被迫做出的回應。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中,中國畫家感受到嚴重的危機,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國畫在新時期的發展甚至生存問題。」陳綬祥說,這就是新文人畫出現的背景。「新文人畫」的名稱出自陳綬祥,這個命名,雖招致不少非議,認為「新文人畫,既不新,也不文人,但由於獲得同仁的支持,這個名字還是被保留下來」。陳綬祥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他實際成為新文人畫派的精神領袖。
-
這才是真正的新文人畫
1997 年,新文人畫家們命定了「藝無止境」的年展主題,它終於完成了十年一劍的使命。直到今天,關於它的討論與實踐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且還在進行著相關展覽。新文人畫家們的初衷正如李澤厚《美的歷程》中表達的中國美學的尋根,中國文化的思想,是中國人對文化的依戀,猶如中國人使用的筷子,是丟不掉的。這樣的情結,也恰似新文人畫畫家劉二剛提到的:新文人畫不是一個群體的事情,他需要一代。
-
範揚:左古山的畫根深路正
8月16日,北京範揚工作室高朋滿座,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丁方先生與該院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左古山先生以及眾多好友雅聚於此,三位藝術家,聊敘往事,暢談藝術,其樂融融。大家都對左古山先生成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專業美學博士表示祝賀,認為左古山先生注重學術,這是作為學者型藝術家的一貫風格,值得推崇。
-
觀點|「文人畫」到底在畫什麼
「文人畫」這個名詞對於略知書畫的人而言就好像每天要去的菜市場一樣尋常普通,但是這三個字所囊括的內容對於過去的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繪畫意義重大。到中國繪畫發展到新階段的今天,「文人畫」怕已經被翻得底朝天了,如今對這三個字的解讀大有蓋棺定論的意思。
-
王贊:文人畫與畫家畫的界定
我們需要追根溯源,找尋中國傳統繪畫最本源的精神追求,在今天,當我們試圖追問的時候,就需要明確文人畫和畫家畫之間所應當具有的清晰的界定和釐清,也只有這樣,中國畫創作者們才會少一些幹擾,多一些自由。在這裡,我並非提倡打破傳統,相反,是追溯真正的傳統。繪畫創作的觀念問題,需要後來人不斷溯源過去,不斷反思今天。今天,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口號式的堅持,而忽略傳統文化精神的內髓。如果僅僅是一種口號式的繼承,那麼,我想這種繼承是需要打問號的。
-
從《枯木怪石圖》,看文人畫精神
這內心的「盤鬱」之氣、滿腹的「不合時宜」,化作了這幅畫的「枯」和「怪」。 可見,繪畫對於文人的吸引力來自於一種個體的「適吾興達吾意」的審美活動。自蘇軾開始,文人不僅通過詩賦、文章、書法來抒發情感、完善人格,繪畫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表達手段。文人畫注重的不是公共性的社會功能,而是私人化的藝術樣態,繪畫超越了題材、技法、功能的局限,進入了純藝術的自由表達。
-
專訪臺灣水墨畫大師劉國松:建中國繪畫新傳統
2012年4月,80歲的藝術大師劉國松在臺北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用探索繪畫藝術逾一甲子的創作心路回答這個由自己提出的問題。 創新「水墨」技法:建立中國繪畫新傳統 劉國松的夫人說:「劉國松就是個傳教士,他的宗教就是現代水墨畫。」
-
文人畫:世界繪畫史皇冠上的明珠
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含蓄之中又復歸於一種平和自然的狀態。這種含蓄的思想理念已經融入到我們國家與民族的肌體之中,這種含蓄已經成為我們東方諸多民族的象徵。[北宋] 蘇軾(傳) 折枝墨竹圖 鬥方 絹本 21.5×24.8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在人類的繪畫史上,傳統中國繪畫將「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作為作品的第一審美要求,最有意味的是它是一種特別強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東方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