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健康中國」需要一張運動處方
「如果把『健康中國』簡單理解為解決看病和就醫問題,就很難從根源上增強國民體質。現在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體醫結合』,是『大健康、大體育、大衛生』的概念。」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前院長李國平今天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健康這個關乎每個普通人切身保障的話題,已成為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討論的熱點。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而在全國政協委員、八一體工隊前大隊長錢利民看來,「體醫結合」正是關鍵——在去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錢利民便首次提出「體醫結合」概念,提倡將以往應用於運動員傷病康復訓練的理念,應用到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根據我國2013年的統計數據,生活方式病導致的死亡佔我國總死亡率的87%,我國心腦血管病患者有2.9億人,糖尿病患者有1.14億人。「我國疾病譜已經發生變化,多發疾病從傳染病變成了生活方式病,也就是慢性病。」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青少年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郭建軍說,「人們的生活方式中,運動和營養是與健康相關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從體育的角度來解決慢性病問題」。
「體醫結合」,是我國體育與醫療系統共同面對的課題。在李國平看來,體育和醫療應該成為推動健康中國的共同動力,這一點,體育界和醫療界已有共識,現在亟須的是雙方儘快合作。錢利民曾在政協提案中指出,國家應該積極統籌協調體育與醫學融合,指導全國體育與醫學在慢性病預防、康複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開展起來。從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已成為常識,「但大眾只知道應該運動,卻不了解怎樣運動對預防和緩解疾病有好處。這就需要體育總局和衛計委分別派出專家,各盡所長,共同研究不同患病人群應該怎樣科學地運動。」李國平說。
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體育和醫療尚處於相對分離的階段。「體育總局負責國民體質,衛計委負責醫療,長期以來我們分工多、合作少,但缺少體育手段的醫療和盲目運動都是存在隱患的。」郭建軍表示,「體育界和醫療界要合作的事還有很多」。
近兩年來,李國平一直在為體育與醫療部門的合作奔走。李國平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體育總局有個初步的想法,並已搭建了平臺,希望能邀請醫療口的專家一起來研究「體醫結合」的落實。
在我國,「體醫結合」的實踐已經開始小規模試行。2014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與廣安門醫院、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合作,由醫生對呼吸病患者進行運動量評估,體育專業人士指導鍛鍊,並使用運動心肺測試儀,對運動中的心肺情況進行跟蹤觀察。與運動結合的治療手段使患者病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醫藥費下降60%以上。郭建軍向記者透露,近兩年來,他們已經將類似的治療模式從呼吸病擴展到心臟病等其他慢性疾病,除了廣安門醫院,目前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湘雅醫院的合作也已經展開,「現已推廣到社區醫院」。
「體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得到了患者的認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接受這種新型治療的機會,還有很多患者在排隊等待。郭建軍告訴記者:「目前患者到醫院做康復運動,主要是以中醫康復的名義繳付費用,但數量極低。資金不足導致協助患者進行體育鍛鍊的指導師、制定運動方式的研究人員積極性不高,能給患者提供的資源也就太少了」。
在體育與醫療結合的進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持。李國平提議,國家應逐步建立「運動處方庫」,針對各類慢性病制定多樣的體醫結合治療手段,「投入使用的運動處方必然要經過科學驗證,糖尿病人、高血壓病人、骨質疏鬆病人不可能採用同一套鍛鍊手段。這是一系列大課題」。
「體醫結合」的獲益者遠不止停留在慢病人群,在李國平的提案中,「保持健康人」、讓疾病預防關口前移,是更有利於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方式。以往的健康人群主要用體檢的方式篩查疾病,而「『體醫結合』後,常規體檢應當有運動能力測試,例如內臟、關節能承受什麼幅度的運動。單從身體指標測試這一項,就需要科學開發、設備投入及醫保方面的資金投入等。」李國平說。
據郭建軍介紹,目前我國在「體醫結合」方面已經有了一些進展。國家體育總局專門立項,在北京八裡莊二社區建立了一個社區體育醫療示範點。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在著手準備建設一個以預防慢性病為目的的運動指導示範點。「這說明國家疾控中心已經開始重視體育,並且開始投入資金。」郭建軍說,「大家都在摸索,只是步伐太小了,如果想儘快滿足老百姓的需要,需要國家予以更多的投入」。
「體醫結合」需要長期建設,在起步階段,尤其面臨人才缺口的挑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胡楊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以往體育高校在培養體育指導人才的過程中,健康、醫療的課程體系是薄弱環節,「『體醫結合』的概念提出後,確實要考慮培養體育指導人才的大眾運動醫療指導能力」。
與運動指導人員相比,醫生的指導意見對大眾更有說服力,但醫療界將「運動處方」納入治療手段同樣存在難題。在胡楊看來,體育院校設立的運動康復、運動人體科學等專業,儘管是將運動與醫學、康復結合起來的專業,但主要面向運動訓練和運動損傷的康復,且絕大多數學生是普通高考生,自身不掌握體育技能,因此,這批人才也很難立即投入大眾運動醫療。而從醫學教育的角度,郭建軍發現,「6年的醫科大學教育沒有一門課講體育,也沒有人告訴我們身體活動與醫學是什麼關係。這是醫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缺憾。醫學教育應該加入體育與健康教育,而且醫生也非常渴望了解體育。」郭建軍在全國醫生培訓班上講過三四十場體育與醫療相關的課程,在醫生中反響強烈。
「但在校學生的課程量畢竟有限,課程體系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胡楊說,「未來,運動健康指導員和能夠開運動處方的醫生,可能更多的還是以行業協會培訓、審核的方式獲得從業資格,而高校在培訓體系中是師資的提供者。有意向的高校學生和體育、醫療從業者都可以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加入』體醫結合』的人才隊伍」。
在去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李國平提出「推進運動防護師隊伍建設」的提案,而這項提案正在落實,「運動防護師」作為一種新興行業,被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現在,李國平正在牽頭制定「運動防護師」培訓、審核等一系列規範,當這個行業以規範的組織流程運作起來,「體醫結合」又將向前邁出新的一步。
本報北京3月13日電
(責編:胡雪蓉、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