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的澀胎半成品和傳世的琺花、素三彩成品對比
該部分展櫃背景所展示的故宮博物院藏正德琺花阿拉伯文佛像圖香爐(局部)對比圖 琺花本來是山西晉南地區創燒的,景德鎮學習過來的,跟山西的最大不同在於山西是陶胎,景德鎮是瓷胎。 琺字可以寫成法律的法,也可以寫成琺瑯彩的琺,也可以寫成粉花。它是從低溫鉛釉發展而來,但它的助熔劑不同,琺花的助熔劑都是硝酸鉀,就是氧化鉀,低溫鉛釉助熔劑主要是氧化鉛,在不同的助熔劑裡各種發色基礎的氧化物的顏色就不一樣。所以琺花裡的孔雀綠、孔雀藍、金黃色這些都是低溫鉛釉裡沒有的。
-
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器賞析(上)
原標題: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器賞析(上) 遼博明早期掐琺葡萄紋三足爐 器型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番蓮紋繩耳鬲式三足爐相同;葡萄紋的樣式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葡萄紋螭耳筒式三足爐的裝飾相似。因此,該器的主體為明代早期製作。
-
明代梅瓶賞析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因此它既是酒器,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美陳設品。所以,這類器物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重造型優美。各個時期的梅瓶,都有著自己的不同風格和特徵。唐代的梅瓶很少見。
-
明代成化御窯瓷器淺析
(三)雜釉彩、素三彩、琺花瓷器這三類瓷器指不能歸入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顏色釉瓷器等大類的高、低溫彩、釉瓷器。這些瓷器均需要兩次或多次入窯焙燒而成,即先燒高溫釉、彩,再燒低溫釉、彩。琺花瓷器琺花又稱「琺華」、「法花」、「法華」等,系創燒於元代山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一種中溫釉窯器。盛行於明代,清代逐漸衰退。其釉色以黃、綠、藍、紫為主。北方地區所燒造琺花器的胎均為陶質,明代中期景德鎮用瓷胎仿製成功。
-
明代《釋迦牟尼圖》賞析
《釋迦牟尼圖》,明代,丁雲鵬繪製。丁雲鵬,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人,明代畫家。生卒年不詳,明世宗嘉靖(1547年)至明崇禎崇禎(1628年)期間尚在,與董其昌、詹景鳳諸人交情深厚。丁雲鵬工書法,畫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又以人物、佛道最負盛名。在明末人物畫家中,丁雲鵬與陳洪綬、崔子忠成鼎足之勢。
-
明代素三彩的魅力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是隨著瓷器燒制技術的提高,御廠改用素燒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燒陶胎。 為清晰表現繪畫圖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錐刻紋做分界線。因燒制工藝尚不嫻熟,使用三種以上色釉的製品相對較少。
-
古代花器的選擇與使用
但凡插制鮮花,首先需要選擇花器。古人將花器稱為花之金屋或精舍,花器要與所插鮮花精當匹配,完美相融,方有花藝的獨到之美。一般春、冬兩季用銅器,秋、夏兩季用瓷器,這是依據時節變化而選擇。葫蘆瓷瓶花器以質地而論,有銅、陶、瓷、金、銀、竹、木等材質。明代士大夫階層崇尚清雅之美,江南一帶尤其如此,故而花瓶以瓷器、銅器為時尚,而忌諱用金器、銀器。
-
器中芳華:花與花器,都是美好的
宋代文人將插花、聞香、點茗、掛畫稱為生活四藝,明清時期,各式花器品種豐富,造型多樣,為時代風尚之體現。 盆景器 種植花草於器內,置於案上,配以奇石、瓜果,是明清時期流行的文房清供之組合,可添雅室清韻,故此類題材亦常見於文人畫作之中。
-
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器賞析
永樂官窯青花瓷器,紋飾除傳統的龍鳳紋配以長腳如意雲紋或器裡壁同元代一樣凸印龍紋外,還有園景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鳥、嬰戲、胡人歌舞、錦紋、海水江牙以及西亞的阿拉伯文和纏枝蓮紋等裝飾。其用筆或粗或細,著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使紋飾層次清晰。但因研料不細,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色錫光,成為永樂、宣德時青花的典型色調。
-
花器丨方寸之間承載古今
玉缸就是花器。唐代時羅虯的觀念裡,花器是對花的恩賜,是很重要的一項,他選擇玉缸。玉缸並不是玉做的缸,而是潔白的瓷器。當時潔白的瓷器很少,這些潔白的瓷器是進貢給皇室用的。所以羅虯主張用進貢給皇室用的器具來插花。可見,花器在羅虯的觀念裡非常重要,要用非常精美的花器插花。羅虯在構建他的插花理論時明確地給了花器尊崇的地位。
-
中國傳統插花——花器的選用(下)
古銅器因為在土裡埋了很長時間,它受土氣的侵蝕(被土氣養過了),用它養花,花就像在枝頭開的一樣,開得特別快,謝得又很慢,花謝之後,還能在枝頭結出果子。「若水秀、傳世古則否。&34;乾淳奉親」條:「又別翦好色樣一千朵,安頓花架,並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窯、金瓶。就中間沉香卓兒一隻,安頓白玉碾花商尊,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獨插『照殿紅』十五枝。&34;這是用竹筒作為掛花的花器。
-
皇家色瓷:故宮館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
圖2 弘治款黃釉盤 御用色瓷之美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器型主要以碗、盤、碟、杯等日用器皿為主,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起著點綴和美化生活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中,器型以日用生活餐具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碗有355件(弘治104件,正德86件);盤233件(弘治55件,正德141件),餘為杯、蝶、瓶、罐等。從傳世品看,明代黃釉瓷器在宣德朝已燒製得相當成功,成化時期的黃釉瓷器製作已很精緻。
-
明代瓷器的特點賞析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