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過年習俗:民間最熱鬧時間最長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臺灣的過年習俗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

  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布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避債戲與討債燈,是辭年時為躲避債主上門催債的節日活動。在除夕夜,臺灣各寺廟都要祭神演戲。凡負債過年無法償還的人,便跑到寺廟的戲臺前,躲進人群中看戲。依照風俗,債主就不能問他討債。若討債者硬間至「避債戲」臺下找人要錢,就會引起公憤,遭至群眾圍毆,自討沒趣。這臺戲要通宵達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負債者也就順利地過完年。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回家,燈籠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就叫做「討債燈」。但是,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

  圍爐、除夕之夜,也叫過年夜,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果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餚,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圍爐時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徵意義。如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長壽)、「韭菜」(「韭」與「久」諧音,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年壽才能「久久長長」)。此外,還要吃蘿蔔(即菜頭)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後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細,應以原形煮食。

  臺灣有句諺語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臺灣盛行收養異姓女子為「童養媳」。直養到十七八歲時,就與自己的兒子結為夫婦。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後設宴招待親友,舉行婚禮。家境一般者,則在除夕合家團聚,將童養媳與兒子圓房,俗稱「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結婚要選擇黃道吉日,避免觸動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時選擇童養媳和兒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譴。

相關焦點

  • 臺灣過年習俗與禁忌
    每次過年,臺灣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採買春聯等年貨了呢!除了包紅包、吃年夜飯等流傳千百年的春節習俗,其實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跟禁忌,就算沒有遵循也不用過於在意!雖然流傳下來的習俗自有它的道理所在,但相信大家心存良善,肯定也是開心過好年!
  • 臺灣過年 盡顯兩岸文化一脈相承
    我們觀察到,儘管臺灣與大陸分隔多年,兩岸社會存在很多差異,但臺灣仍是一個保存傳統中華文化相當完整的社會,春節習俗也盡顯傳統中國文化精神,體現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特質。與中國大陸一樣,春節是臺灣民間最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
  • 在臺灣過年,習俗竟然這麼有趣與精彩!
    臺灣和中國大陸血脈相連,在習俗上更是匯聚了中華民族各個地方的風俗,文化十足,熱鬧十足。臺灣又是個傳統的地方,但在過年的時候更會 有一些時尚的元素,一定讓你收穫滿滿。臺灣的春節和大陸一樣,是最熱鬧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過完,歷時整一個月。
  • 臺灣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廣西玉林爭議聲中迎來民間夏至"狗肉節" 熱鬧似過年
    【解說】6月21日是廣西玉林民間的「荔枝狗肉節」,儘管遭遇各方愛狗人士抗議,但當地民眾依舊遵循習俗,在這一天啖荔枝、吃狗肉。玉林市區多個地方如過年般熱鬧。  【解說】21號清晨,玉林垌口市場就擠滿了前來市場選購狗肉過節的市民。在出售狗肉的檔口,商戶忙著砍狗賣肉。
  • 50年代臺灣民眾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 春節過年,各地習俗您知道嗎?
    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云:「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 一句話把湖北過年的習俗味道可以說概括的淋漓精緻,盡顯濃鬱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 1950年代,臺灣民眾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 冬至將至|農諺習俗早知道,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
    冬至將至|農諺習俗早知道,農村俗語「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大家拭目以待吧要說以前這人,還真是夠能的,把這麼多的山、水和國家、地區,楞給畫在一個球上;再用些什麼經線、緯度的橫槓槓豎道道的,就把這個球給「分割」了。
  • 臺灣過年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除夕的習俗  除夕當天一定要祭祖,選吉時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為主(雞、豬、魚或魷魚)。  當然最重要的是晚上要吃年夜飯啦!  有些比較傳統的閩南家族還會圍爐,圍爐就是在用餐的圓桌底下擺木炭火爐,並在火爐周圍放著紅色的鈔票,圍爐過後小朋友就跪著向長輩說吉祥話與領紅包。
  • 2017年春節過年習俗有哪些? 安徽各地區春節過年習俗盤點(圖)
    安徽過年習俗有哪些?時間:元宵節期間地點:淮北多地 安徽春節過年習俗:亳州市大班會大班會是一種罕見的民間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劇情發展,又類似折子戲。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紛紛登場,鬧鬧攘攘。
  • 過年這些事不能做!過年這些有趣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小的時候過年,最開心的就是能到處串門走親訪友拜大年拿紅包 、吃好的喝好的之外,記憶最深的也是最期待的就是春節各種有趣習俗了。下面的春節習俗來源於小時候的記憶和網絡收集,可能因不同地區會有所差異,如有不同的歡迎留言指正。除夕前洗澡,意為除舊迎新,除夕前那兩天,在北方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可能要數澡堂和浴池啦了,除夕前洗澡的習俗相信很多小夥伴可能都有印象吧,相傳這是為了在新年到來前洗去汙穢,把舊的一年的晦氣全都洗掉,用嶄新的自己迎接新的一年,迎接一個新的開始!
  • 旅行中國:臺灣的過年風俗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尾牙。臺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籮卜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蔔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
  • 過年了,全國各地都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正因如此,過年也有很多特殊的習俗。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特殊的習俗。陝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陝西歷史悠久,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 東北農村過年有什麼習俗?殺豬掃塵辦年貨?最熱鬧是這件事
    還有二十幾天就過年了,對於我這個東北姑娘來說,過年有著不一樣的體驗。東北準備過年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話就是說的東北過年。東北過年有幾大習俗,殺豬在東北農村是一件大事。
  • 臺灣寶島過年「三昧」(組圖)
    臺灣的另一種「春運」  與大陸過年的一景「春運」有著共通之處,臺灣也有另一番「春運」景象。  臺灣人很重視除夕。到了過年之前的幾天,臺灣人口最集中的臺北縣市開始出現「撤退」潮。因為如今生活在臺北地區的人們多是由中南部移居來的,所以戀家的他們過年是一定要回到老家與老人團圓的。
  •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 冬至:這一天日光最少,卻最熱鬧!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我國各地的氣候便進入最寒冷的階段,所以冬至的到來也標誌著「數九寒天」的開端。    帝王親自來祭天祈福,民間則要祭祀先祖。宋代以後,冬至祭祖的習俗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人們備齊三牲果品,開祠祭祀。  02  賀冬拜節  古人很看重冬至。朝廷有冬至朝賀之禮,文臣武將要向皇帝進表、朝賀,百官之間也要彼此拜賀,稱為「拜冬」「賀冬」。
  • 臺灣地區的民間節日在春節期間都要去看看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按中國傳統的習俗,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都算是過春節,春節是全體華人共同擁有的一個特別節日。每年春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華人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慶祝這個節日。在中國的臺灣省,那裡的同胞也會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農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