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其中包含有音樂、歌舞等,雖然上千年過去啦,但依然是天籟之音,這些精美的傳統音律你聽過嗎?
1、景頗族目瑙縱歌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目瑙縱歌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
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是跳目瑙縱歌舞,正式活動前,人們在舞場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來祭祀太陽和指示舞蹈路線。
與目瑙縱歌配合的舞蹈動作雖然不多,但頓步擺肩的韻律鮮明獨特,是景頗族舞蹈的代表性動作。大家同場共舞,氣氛隆重熱烈,極富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
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萬景頗族,國內外都舉行目瑙縱歌。而隴川縣是目前國內景頗族人口最多、目瑙縱歌傳承最為完整規範、最具景頗族代表性的地區。
目瑙縱歌集景頗族文化為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地展現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對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目瑙節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是目瑙縱歌。
2、呼麥遊牧民族的詩歌
呼麥是蒙古族複音唱法潮爾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目前主要流傳於中國內蒙古,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卡開斯等地區。
隨著呼麥演唱藝術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部對搶救發掘和保護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
呼麥是一種古老的歌唱方式,聲音從喉底裡發出來,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
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這種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
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3、南音是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是歷史上中原移民遷到閩南地區後,將中原的音樂文化與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而成的的音樂。南音是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一詞最早應該出現在漢代,從體式相類來看,南音主要應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長江下遊的吳音和越音。它保留著唐宋古典曲牌,有濃厚的中原古樂遺風,間或融入某種異域情調。
從南音的曲牌名稱、格調韻味和所用樂器的製造特點、演奏姿勢等方面看,都足以說明南音與唐宋大曲、法曲、宋詞、元散曲有著密切關係,南音是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這與漢代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表現形式一脈相承。是古代音樂記寫形制之遺存。
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兩千餘首,蘊含了大量唐宋元明以來的詞曲音樂、戲曲音樂等內容。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它匯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因而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陶冶情操、自娛自樂的文化表現形式。
總之,這些流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依然蘊藏著傳統文化之美,讓我們保護與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吧,有時間去欣賞一下。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