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後,這座美麗的花園一定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鼓浪嶼的風情似乎變得更飽滿,從小清新的自然景觀到文藝氣息的古老建築,再至各種文化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與開放,如今的鼓浪嶼在申遺成功後,仿佛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改變和轉向。
記得我第一次去鼓浪嶼的時候,是在三月初春,下著小雨,從中山路附近碼頭坐船過去,當時還沒有行李安檢和身份證檢票的要求與功能,抵達目的地之後,文藝廈門的小清新在鼓浪嶼表現得淋漓盡致。印象深刻的是,我在那裡還花了80塊錢讓街頭畫師給我畫了一張自畫像,這張畫至今盒還留著。
但那時候的鼓浪嶼,主要是被文藝所粉飾,文化的氛圍並不那麼顯見。即便是那豐富的建築樣本,遊客所見多是文藝與爛漫,散發著文青們所追求的浪漫。這些結合了東西方建築文化與審美的古老建築,想必沒幾個人會去關注那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羅馬式的圓柱,哥德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等等。
但申遺成功後,人們的目光變得有所不同,1200多座左右大大小小的老建築不再是文藝那麼表象,更多是沉浸了文化,比如黃家花園、八卦樓、海天堂構、黃榮遠堂、榮谷、林氏府、楊家園、番婆樓、金瓜樓、滙豐公館等等,猶中國近代史微縮版的文化視窗,見證著東西方文化在這座小島碰撞、交融的過程。
而這些老建築們不論前身是別墅還是其他用途,如今有的已經化身為博物館、藝術館了。使得鼓浪嶼更具有文化底蘊,令遊客們來到這裡,並不是一昧的追求小清新小文藝,更不是吃吃吃喝喝喝買買伴手禮。
如原先是門診樓、護士樓、配套樓等三棟現有建築所改造的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如觀海小樓被改造為鼓浪嶼國際刻字藝術館、昔日的八卦樓是今天的鼓浪嶼風琴博物館、以及去年剛設立的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等等。
而我這次來到鼓浪嶼,主要也是衝著這幾座博物館和藝術館去的。有的博物館雖然很小,但所陳列之物卻只有在這裡才能看見。
當然,最為驚喜的要屬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雖然我喜歡逛博物館,但至今還沒去過故宮博物院,這一次在鼓浪嶼當是完成了一個小心願。該文物館是故宮博物院在廈門設立的第一個主題分館,集中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兩代的外國文物。整個展館分六大區域,分別為文物來源、科技典範、萬國瓷風、生活韻致、典雅陳設、域外神工。
其中,萬國瓷風和域外神工最令我眼前一亮。尤其是這萬國瓷風,在看到日本瓷器之後,對中國瓷器文化非常有感觸,有時間我會單獨分享一篇談談我的看法。
只是相對於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和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我的眼光並不像是在文物館那般充滿聚焦。因為我不懂音樂,更不懂管風琴和風琴,要不是這次在鼓浪嶼有所一見,我可能以為管風琴和風琴是同一類樂器吧。
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是在2018年7月8號正式揭幕,藏有亞洲最大管風琴,也是其鎮館之寶:波士頓-靈光堂卡薩翁第700號管風琴。每一位造訪的遊客都將開啟一場古董管風琴音樂之旅,探秘其百年傳奇身世,穿梭於管風琴內部感知管風琴發聲原理、精密的內部構造;更為重要的是,你將聆聽到百年管風琴的天籟之音。
而處於八卦樓的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又是另一番景象,比起風琴的探究,更為出名的要屬這博物館所在的八卦樓,相傳是「鬼樓」,曾發生靈異事件。但在這「鬼樓」裡卻收藏著許多稀世風琴,它們看起來像鋼琴,但與鋼琴是完全不同。
可如果想要看看鋼琴博物館,就不得不去菽莊花園,原是私人別墅,後獻作公園。全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大部分,各景錯落有序,園在海上,海在園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鷗飛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就位於其中,由菽莊花園的聽濤軒所改造。對於喜歡聽鋼琴曲,或是懂鋼琴的人而言,這聽濤軒是千萬不能錯過的。這裡的鋼琴不僅歷史悠久、種類多樣,而且奇特。
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當然,除了以上的博物館和藝術中心,鼓浪嶼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展覽館,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家大規模、高檔次的國際刻字藝術展覽館,就位於菽莊花園對面。中國刻字文化已有6000多年歷史,那麼這國際刻字藝術展覽館又有何精妙玄機呢?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