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本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1-16 光明數字報

    中唐之後,詩人的身份意識亦趨濃厚,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自編詩文集,特別是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此風尤盛。日本學者內山精也考察了45種可以推斷編輯經過的唐人別集,其中,詩人生前直接參與編撰的有19種;這19種別集皆出現在大曆之後,中唐7例,晚唐有12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純粹的詩集和詩歌比量更大的別集出現的數量也更多。(內山精也著,張淘譯:《媒體變革前後的詩人和詩集——從初唐到北宋末》,《長江學術》2016年第2期)中唐之後,還有不少詩人因仕途蹇塞,轉而專攻詩藝,甚至以此為平生大業。例如,杜荀鶴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亦久未授官,其《秋日懷九華舊居》稱:「吾道在五字,吾身寧陸沈。」因此,晚唐孟棨《本事詩》記載他們的事跡時,往往不冠以官銜,而徑稱「詩人」,如稱「詩人許渾」「詩人劉希夷」「詩人張祜」等。這表明「詩人」作為一種身份類型逐漸得以確立。

    「詩人」作為一種新的身份類型確立之後,一方面激發了人們對詩歌創作的熱情,很多讀書人因詩得官,因詩揚名,「詩聖」「詩仙」「詩佛」「詩家天子」等稱號不脛而走,「詩人」仿佛風光無限。但另一方面,很多詩人的現實境遇與理想中的「詩人」又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和無奈感。在傳統「詩教」中,「詩人」的「成功典範」無疑是《詩經》的作者,因為他們以詩「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倡「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代表著風雅精神之極則。然而這種「成功典範」,後世詩人往往很難企及。

    白居易曾極力高揚詩歌的價值:「人之文,六經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與元九書》)可當他審視自我創作時卻說:「予不佞,喜文嗜詩,自幼及老,著詩數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詩流。」(《序洛詩》)「落」字有「淪落」之意,可見白居易雖嗜好詩文,著詩甚富,卻又不甘於「詩人」這個稱號。杜甫《宗武生日》曰:「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贈蜀僧閭丘師兄》又云:「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這既是杜甫對家世的自矜,亦是他對「詩神」的最高禮讚。但仔細考察,這兩首詩都是杜甫輾轉、流寓蜀地時所作,「竊比稷與契」「致君堯舜上」的人生理想幻滅殆盡,唯以詩歌作為最後的精神寄託。明乎此,我們便不難體會陸遊《讀杜詩》中的嗟嘆:「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諮。」而陸遊之所以有這樣「同情的了解」,實因他亦有同樣的體驗。乾道八年(1172)冬,陸遊從抗金前線遷調成都,途經劍門關,細雨濛濛中,騎著蹇驢低吟:「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抒寫的是壯志難酬的無奈與自嘲。陸遊還說:「書生本欲輩莘渭,蹭蹬乃去為詩人。」(《初冬雜詠》其五)又說:「本慕修真謝俗塵,中年蹭蹬作詩人。」(《老學庵北窗雜書》其一)濟世不能,修道未成,蹉跎蹭蹬之後,唯有作詩人而已。白居易、杜甫、陸遊的言論表明,無論是最初的志向或者最終的諦視,「詩人」都不是他們的第一身份選擇;似乎只有在功名理想破滅之後,才有可能認同這一身份。雖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類如楊萬裡「詩家雜壓君知麼,壓盡三公況九卿」(《跋汪省幹詩卷》其二)的自信言說,但在中國古代,這樣的聲音並不洪亮,更為主流的是「百無聊賴以詩鳴」的悲情表達。

    古代詩人審視自我身份時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普遍意識到「詩人」具有「薄命」「例窮」的特徵。這一特徵意味著寫詩難以支撐起詩人的生計。中國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職業詩人,詩人利用寫作而謀生的現象並不普遍,國家與社會也沒有賦予或規範詩人以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將「詩人」的身份置換為「官員」的身份時,才有可能獲取維持生存的利祿。然而在古人眼中,「做官」與「寫詩」往往難以兩全,「官運」與「詩運」常相背離。《宋史·歐陽修傳》云:「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在歐公看來,「吏事」與「文章」的作用全然不同,前者可濟天下,後者只能獨善其身。宋人杜範《康秋惠詩和其韻二首(其一)》云:「自憐民事冥煩日,卻是詩人得句時。」(《清獻集》卷四)這種觀念似乎可通過史實得以印證。文學史上有不少詩人像唐代的孫逖,當其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之時,創作水平反而走下坡路;而像張九齡、蘇軾等詩人的創作高峰,正是他們失意外放之時。因此,清人餘雲煥《味蔬齋詩話》卷三論趙翼說:「甌北『既要作好官,又要作好詩;勢必難兩遂,去官攻文辭』。又曰:『詩有一卷傳,足抵公卿貴。』餘謂官職、詩名兩俱入手,能有幾人?顯晦聽命於天,著作操之自我。」「官運」與「詩運」的背離,意味著詩歌不僅難以謀得利祿,甚至還不利於助成事功。

    個人自我身份的選擇和認同,從根本上說,還受到了整個社會價值評價體系的影響。古人更認同的是他們藉以「立德」「立功」的身份——階銜、封號和職業,而非「文人」「詩人」「辭人」等身份。曹植《與楊德祖書》云:「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韓愈《和席八十二韻》亦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晁補之《海陵集序》甚至說:「文學古人之餘事,不足以發身……至於詩,又文學之餘事。」這種文化心理,突出地反映在他們死後墓石上鐫刻的頭銜,因為這一頭銜具有「蓋棺定論」的意味,故古人待之慎之又慎。我們看到,古人墓石上鐫刻的頭銜一般是他的官職、科第或封號,而極少題為「詩人」「文人」「詞人」等稱號,儘管前者的聲名遠不如後者響亮。文學史上兩個著名的特例——元好問和吳梅村,他們的三尺碑石分別書以「詩人元遺山之墓」和「詩人吳梅村之墓」。不過,這是他們出仕新朝而誤盡平生的痛悔,不是一種常態之下的書寫,背後透顯的反而是無盡的悲涼,聞之者無不唏噓嗟嘆。

    總之,中國古代詩人在審視自我作為「詩人」的身份時,大多流露出一種自嘲、無奈、焦慮的心態,「詩人」並非他們的第一身份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在於詩歌自身,而在於整個社會價值評價體系。因此,想要擺脫這種困境,消解焦慮,則必須努力祛除世俗觀念的影響,回歸詩歌和詩人的本質。

    首先,規避世俗的眼光,拒絕媚俗,執著於自我理想的追求。例如,中唐苦吟詩人大多運命蹇塞,卻甘於貧窮和寂寞,躲在陰冷的禪房、廨署,雕琢著精巧的詩句,視詩歌為生命的歸宿,甚至出現了像劉得仁那樣「為愛詩名吟至死」(釋棲白《哭劉得仁》)的殉道者。這種與現實的對抗方式,多少具有幾分悲壯的色彩。

    其次,從理論上重新探討「詩人」的含義。特別是在晚明個性解放思潮和性靈詩學推動之下,不少詩論家提出了他們理想中的「詩人」形象。袁枚《隨園詩話》卷九引王西莊(王鳴盛)語說:「所謂詩人者,非必其能吟詩也。果能胸境超脫,相對溫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連篇累牘,乃非詩人矣。」「真詩人」取決於作者胸境是否超脫,氣質是否溫雅;而作詩、吟詩只是一種外飾,並非判定「詩人」的必要條件。「真詩人」的提出,改變了傳統的「詩人」觀念,它既非指典範的詩人——《詩經》的作者,亦非泛指一切寫作詩歌之人,而指向的是一種生命境界或生存狀態。這與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棲居」非常接近。因此,袁枚稱賞此言「深有得於詩之先者」。

    中唐以來人們總結的詩人「薄命」「例窮」等特徵,其實是僅基於社會學層面的認識。相對而言,明清詩論家對「詩人」的探討,因更注重於詩人的性靈、天分、人格等方面,從而更能捕捉到「詩人」的某些本質特徵。黎遂球《顧不盈和擬古樂府詩序》說:「今天下多言詩之人,然而無多詩人。夫所謂詩人者,而必深居泉石,釣弋簡出,置世故於不聞而後為詩。」(《蓮須閣集》卷十八)黃宗羲《景州詩集序》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雲、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月露風雲花鳥之在天地間,俄頃滅沒,惟詩人能結之不散。」(《南雷文案》卷一)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則說:「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近人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云:『美人背倚玉闌幹,惆悵花容一見難。幾度喚他他不轉,痴心欲掉畫圖看。』妙在皆孩子語也。」所謂「置世故於不聞」「天地之清氣」「不失其赤子之心」,強調的是詩人任運自然、絕塵息慮、天真無滓的品格,這顯然不同於傳統「詩教」所設定的「典範詩人」。

    (作者:李舜臣,系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心靈自白:一個真實的詩人形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部詩集無保留地袒露詩人在人生歷程中曾有過的彷徨和困惑。他曾經在生活道路上留下無數「疤痕」,「遍體鱗傷的果實,蘊藏著多少秘密」;他也曾依賴舌尖的敏感,「嘗遍了人間的苦辣甜酸」。詩人的結論很清楚:必須不斷地剪伐「指甲」,使其生生不已,「如原上草,枝頭葉」。顯然在這首詩裡,「指甲」暗指的就是「思想」,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穿越激流險灘而前行。     在生活的磨鍊中,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探索,詩人心中創造美好的願望從未熄滅,追求光明的音調在他的歌唱中越發高昂起來。
  •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光明網記者趙豔豔)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泛關注。
  • 用「有血有肉」的文字記錄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
  • 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光明網記者李然、李丹)由光明網與搖籃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活動」,17日在光明日報社揭曉結果。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在致辭中談道:「在大家抱怨掛不上號、排不上隊、看不起病的同時,也該替這些看似穩如泰山、實則心力交瘁的醫生想一想,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脫下白大衣之後,一樣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女,我們每年做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受眾能夠更加關注、理解和愛護這個群體。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產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張玉玲)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現向社會公示。近日,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投票、評議,活動組委會綜合考慮候選人區域、類別、構成等多種因素,充分衡量候選人的標誌性、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及年度代表性,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傳承人22位,研究者5位,管理者、策展人、企業家各1位。22位傳承人涵蓋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八類,國家級傳承人18位,省、市級4位。
  • 手機光明網開通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在國慶節前夕正式推出手機光明網。從今天起,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訪問手機光明網(網址:wap.gmw.cn),隨時隨地了解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掌握思想理論學習最新動態。手機光明網的推出是光明網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 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基層是記者的福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來光明日報工作後了解到,莊電一同志作為光明日報這支優秀記者編輯隊伍中的佼佼者,實際上很早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1998年從黎明村發出的第一篇報導,並不是他關於生態環境的最早報導;對黎明村的系列報導,也不是他對環境問題的唯一報導。在此前後,他還採寫了大量揭露環境問題、呼籲保護環境的稿件。其中,《濫挖甘草事件》《甘草瀕危,沙暴頻來》等重點稿件還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也曾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光明日報2007年大事記
    編委會下發文件:《光明日報社關於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的暫行規定》。  2月8日-10日  報社召開2007年工作會議。總編輯苟天林代表編委會講話,回顧報社2006年的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務。  2月10日  《我的2006 光明日報家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天林總編輯專門作了《關懷 教誨 鼓舞》的序言。
  •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原標題: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光明網北京12月14日電( 胡連娟)以 「傳播正能量,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2013中國企業領袖與媒體領袖年會「今天在京開幕。政府官員、企業家代表、媒體負責人共300多人,分享了對企業和媒體社會責任的思考。
  • 光明日報哲學版·論點摘編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15版)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演講信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演講信息 《 光明日報 》( 2009年08月06日  11 版)
  • 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
    百餘詩人揮筆作劍、賦詩為援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光明網記者  這首《全民抗疫》來自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1月28日以來,光明網在中華詩詞學會、野草詩社等團體的支持下,陸續發表原創詩詞、詩歌作品200餘首,並在光明網、今日頭條頭條號、喜馬拉雅FM等平臺同步推出音頻專輯,以滿懷的豪情與溫情為「逆行者」們喝彩、點讚,為祖國祈願、祝福。
  • 錢橋走出「星期日工程師」-光明日報-光明網
    【改革地標】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題為《助理工程師韓琨工餘受聘貢獻技術幫助攻關——救活工廠有功接受報酬無罪》的報導。由此,「韓琨事件」轟動全國,「星期日工程師」也從此成為兼職科技人員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