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農民吃什麼?

2020-12-04 大科技雜誌社

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步入農耕社會,當然是一大進步。但這種進步只是就食物資源更充足、熱量更有保障方面而言的;就營養來說,反倒是退步了:因為原先在野外可以吃很多野菜、野果,而現在食譜變窄,吃來吃去就那麼幾樣自家一畝三分地裡出產的東西,營養能不變差嗎?

所以,人類學界一直流行一種看法,即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步入農耕社會,食譜發生了激烈的變化;就食譜而言,好像兩種生活方式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但新的證據表明,這一說法可能並不正確。

最近,英國的兩位學者檢查了遍布「新月沃土」的75個遺址的考古發現(這些遺址的年齡在大約7000~14000年之間)。「新月沃土」是世界上最早興起史前農業的地區之一,包括今天埃及、伊拉克和其他國家的部分地區。那裡開始出現農業文明的時間大約是距今12000年前。

他們發現,這裡的先民從狩獵-採集轉變為農耕,在食譜方面發生的變化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激烈。

首先,處在狩獵-採集社會的人食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廣。在該地區的那些狩獵-採集者定居點,兩位學者發現只有13種野生植物(包括冬季野生燕麥、海草叢和捲心菜科植物)被採集作食物。

其次,狩獵-採集者的生活也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原始。比如在「新月沃土」地區,一些最後的狩獵-採集者已經懂得烤麵包——而這種食品曾經被認為是農民發明的。

其三,至於最早的農民,事實上他們並沒有一開始就完全依賴培育的作物,而是依然食用野生植物。比如前面提到的13種野生植物中,至少有5種在農業文明出現後,繼續被人食用。

總之,這些發現表明,從狩獵-採集者到農民的轉變,應該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突變式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對另外一些事情的解釋也要改變了。

比如關於農業社會的出現,長期以來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新月沃土』地區的農業出現後,會迅速擴散普及開來,讓所有狩獵-採集者最終都成為農民,而不是兩種生活方式長期共存?」

原先,大家認為:不斷變化的環境使野生食物變得不那麼豐富,迫使剩餘的狩獵-採集者也不得不進行農耕。但現在看來,最早的農耕者自己都在繼續食用野生植物,說明這些野生植物仍然很容易獲得。所以,上述解釋是不正確的。

取而代之的一種解釋是:當時的野生資源可能如此豐富,以至於整個地區的大多數狩獵-採集者一方面可以定居下來嘗試農耕,另一方面又可以繼續獲得農耕之前的野生食糧。一旦這一過程開始,就會出現植物和人類共同進化的現象:一些植物變成了作物,而所有的狩獵-採集者也都變成了農民。

相關焦點

  • 世界最早農民身份複雜 不同人群DNA截然不同
    原標題:世界最早農民身份複雜   本報訊 古代脫氧核糖核酸(DNA)能夠以看似簡單的方式告訴人們過去發生的複雜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讓科學家知道現代人並非只是隨著其在全世界的遷徙簡單取代了他們的古代表親,而是在沿途與後者繁衍生息。
  • 在這個季節裡,農民吃什麼菜?去他們的菜園子裡看看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是誰,答案肯定是中國農民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規律的從事著勞動生產,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他們旺盛的體力是吃了什麼好東西?是龍肝鳳髓?還是吃了山珍海味得來的?要想尋覓答案,就讓我們去他們的菜園子裡看看。
  • 北大教授驚人言論:農民不值得尊重!「消滅」農民,我們吃啥?
    而放眼當下城市的發展,高樓、綠樹、吃穿用度,幾乎無處不見農民和工人的勞動果實。所以放棄農村和放棄農民的行為,是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出現的。可是,農民和工人卻因為「老實」、「不會爭取」,生活依舊沒有顯著提升,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工作,拿著最微薄的薪水,甚至很多人在工作結束之後,都是沒有地方睡覺的。
  • 臺灣農民最愛的果樹,種上就能活,開春後就碩果纍纍,夠全家吃!
    臺灣農民最愛的果樹,種上就能活,開春後就碩果纍纍,夠全家吃!對於農民來說,現在大家都不喜歡種地了,反而喜歡種植一些果樹,尤其是一些比較稀有的果樹,一般結出來的果子價格都是很高的,自己種的話就不用到外面去花高價買了,而且吃不完的話可以拿到街上去賣,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現在果樹的種類越來越多,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臺灣農民最愛的果樹,只要種上就能夠活了,也不需要怎麼打理,開春以後就能夠碩果纍纍,是春天最早的一批水果了,只要在家種兩棵
  • 「中國鬼故事」黃泉之下沒農民,那麼他們吃什麼?
    一切鬼故事都是在說人事,萬萬沒想到,在中國古代,農民即便是死後成了鬼,也是最慘的!喜歡看鬼故事的朋友,大概都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陰間是沒有農民的。除了農民之外,這陰曹地府也可以說是百業興旺,人聲鼎沸,有官有民,有工有商,有鬼市,樣樣不差!
  •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文/農夫也瘋狂一到年底,農村裡辦喜事的就多了。像結婚、喬遷這樣的紅喜事是很常見的,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提前一個月回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回家喝喜酒。而喝喜酒講究的是熱鬧、喜慶,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 農民朋友你們知道嗎? 除夕為什麼要吃餃子, 除夕吃餃子有什麼寓意
    農民朋友你們知道嗎?除夕為什麼要吃餃子嗎?除夕吃餃子有什麼寓意?相傳除夕吃餃子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從此結束了混狀態,而餃子就是這樣從「混沌」演變過來的,古時候「混沌」和「渾囤」是諧音,有「糧食滿囤」的意思。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和女蝸造人有關,為感謝女蝸,人們就用包餃子來紀念女媧的功績。那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呢?
  • 杭州一女士吃魚翅點米飯被嘲笑是農民?高級餐廳就不能吃米飯了?
    吃魚翅點米飯被服務員嘲笑是農民?高級餐廳就不能吃米飯了?在9月16號,浙江杭州的馮女士表示,自己近日在杭州一家名為「乾湖會」的餐廳吃海鮮自助,在點了魚翅之後,她讓服務員給自己端上兩碗米飯,結果背地裡朋友卻聽到服務員偷偷在嘲笑她是農民。
  • 近124年最早的秋分到來,你玩豎蛋、吃秋菜了嗎?
    今年的秋分有些特殊,有氣象專家表示,這是近124年來最早的一次秋分。而在這一節氣期間,民間有吃秋菜、玩豎蛋等食俗。迎來近124年最早秋分秋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晝夜均分,氣候由炎熱轉為涼爽;二是指中國傳統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起始,秋分日正好居於秋季90天之「中」,所以,秋分也有著平分秋季的意思。
  • 農民每天辛苦勞作,都是為了什麼?
    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幹著最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消耙體力最大,在如今以發展經濟為主的社會時代,農民辛苦勞動一年的收穫所得利益,沒有打工者一個月的薪水工資高,農民為了誰?農民種地到底為了誰?
  • 溫鐵軍:不能忘了當年是農民給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得人高馬大
    當時很多的知識青年下鄉,有很多是剛剛初中畢業的,十幾歲剛畢業的學生,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就業崗位,沒有工作,也就是說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是說你沒有飯吃。就這樣,這些很多剛剛畢業的學生,踏上了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學習鍛鍊的道路。
  • 專家王福重:農民不要用收割機收糧會汙染環境,吃糧和農民沒關係
    王福重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敢說真話的專家,又有人說他是不尊重農民的「叫獸」。那麼王福重頻頻爆出驚人話語的背後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首先我們看下王福重哪些雷人雷語:1、我們吃的糧食與農民的關係並不大,農民幾乎沒有貢獻。2、農民根本不會種地,農業科學家才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能發明農用機械,更不能生產化肥。
  • 一種滿身是刺的樹,果實似橘子還不能吃,農民卻大量種植80元一斤
    在我國農村裡有著許多的野生植物,要說那些野生植物為農民朋友所喜愛,筆者覺得自然是那些好吃的野菜和野果了,就像薺菜、馬齒莧、馬蘭頭、香椿、桑葚等,那可農民朋友每年必吃的野菜和野果,而在如今更是發展成為了特殊作物,不少農民朋友都會種植它們拿去賣錢。
  • 古人過節吃什麼
    農民一般早出晚歸,所以早晚兩餐分別提前和延後,早餐一般在家裡食用,而晚餐則一般在午後由家人送到地頭。兩餐從很早就開始形成,並一直沿用到今日在個別地區還習用著。元旦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傳統的年自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初五,都屬於年裡,而農民也正值一年中最長的閒假,所以農民的年一般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初二。元宵元宵節,即古燈節,在正月十五,最早始於漢武帝時,到東漢明帝時,頒布這一天&34;之令,遂開始普及民間。
  • 雲南人種了100多年咖啡豆,農民卻開始大量砍樹,出了什麼問題?
    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其中雲南就佔據了全國近99%的咖啡產量,關於雲南人種咖啡的歷史,最早可以從100多年前說起,這些咖啡最早從緬甸和法國引進雲南,因為有適宜的氣候和光照條件,不少當地的農民開始了咖啡種植,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雲南共有34個咖啡生產區縣,其中6個縣的種植面積都超過了10萬畝。
  • 農民吃酒宴寧肯在家卻不到飯店,是因為窮嗎?
    多數人都應該吃過各種各樣的酒宴,大家覺得鄉下農民自己辦的酒宴怎麼樣?很多城市人辦酒席都會要求進大飯店,感覺倍有面子。二來費用減少了,農民自己辦的宴席大都是自己去市場親自買的新鮮食材。花的少吃的也實惠。請的也都是自己村裡的大廚,一桌下來也就三四百塊錢,現在好多的農村流水席都是包桌的,這樣也非常的划算,主家基本什麼也不用操什麼心,全部由承辦包桌的人來做,
  • 「農三代」桂永帥:擁抱職業農民的黃金時代
    42歲的遼寧鞍山農民桂永帥和他農場裡的幾個僱工,在大棚房裡忙著採摘已經成熟的富硒油桃。  桂永帥笑稱自己是「農三代」:祖父、父親、他本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是在近70年的時光裡,祖孫三代靠著一股韌勁和闖勁,在黑土地上走出一條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
  • 2018小雪節氣吃什麼好? 小雪節氣各地傳統習俗盤點
    11月22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節氣,小雪節氣吃什麼好?在南方和北方小雪節氣的風俗習慣是迥然不同的,那麼你知道小雪節氣各地習俗是什麼嗎?詳情如下:醃臘肉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 它是窮人的「燕窩」,女人吃了歡天喜地,農民看了卻發愁
    它是窮人的"燕窩",女人吃了歡天喜地,農民看了卻發愁燕窩大家應該都直到,它是我們中國從明朝開始被食用的一種傳統名貴食品,燕窩一般是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同時再混合些其他的物質所築造的巢穴,燕窩最主要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
  • 中國最早的外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的外賣竟然早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宋朝時期就已經興起了!而且在那時,外賣就已經風靡一時了。宋朝時期的開封,經濟空前繁榮,僅開封城就有近百萬人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再加之,宋朝對商業的壓制並不嚴重。因此宋朝商業十分發達,百姓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