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三代」桂永帥:擁抱職業農民的黃金時代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瀋陽5月28日電(記者孫仁斌、李龑)初夏,東北大地草木蔥蘢。42歲的遼寧鞍山農民桂永帥和他農場裡的幾個僱工,在大棚房裡忙著採摘已經成熟的富硒油桃。

  桂永帥笑稱自己是「農三代」:祖父、父親、他本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是在近70年的時光裡,祖孫三代靠著一股韌勁和闖勁,在黑土地上走出一條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

  眼前這座佔地10畝的農業大棚充滿了科技感,隨處可見的攝像頭實時監控著果樹的長勢,也監督果農不能在果樹上噴灑農藥。

  「今年桃子大豐收,每斤賣到35元,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全國各地的訂單很多。」桂永帥說。

  桂永帥的辦公室就建在油桃大棚旁邊。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一排獎狀,這是當地政府頒發給桂永帥的祖父和父親的。「這是我們家族的榮耀,把它們擺在這裡,對我自己是一個鼓勵。」

  桂永帥雙手捧起一個相框,裡面是一張泛黃的獎狀。這是1952年鞍山市政府獎勵給他的祖父桂春生的。當年,桂春生對棉花種植技術進行了創新,提高了棉花產量,受到政府褒獎。

  20世紀70年代後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初期,在別人還在觀望猶豫時,桂永帥的父親桂明海就投親靠友借錢承包了80畝地種植蘋果。

  靠著種田的經驗和不服輸的勁頭,桂明海成了唐家房鎮第一個富起來的農民:鎮裡最早買了農用汽車、最早建起了二層樓房、最早看上了電視機、也成為全鎮第一個萬元戶。

  20世紀末,桂永帥從父親手中接過種地的接力棒,在土地裡種植新的希望。開始的時候,他擴大了種植面積,把承包的果園擴展到近300畝。一邊經營果園,一邊到全國各地去取經、求學,成為高級農業技師。

  經過一段時間的種植和思考,他感覺過去的農業種植模式難以為繼:一些農民為了片面追求產量,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降低了地力,也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

  「現在,人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要琢磨怎麼讓人們吃到更放心、更綠色的農產品。」經過到北京、瀋陽等地諮詢、考察,桂永帥建起了鞍山市第一家富硒農業產品基地,目前基地種植有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六大品類、四十多個品種,年產值達600多萬元。

  桂永帥還利用網際網路幫助更多農民科技種田、靠現代農業脫貧,把優質的農產品賣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2017年,鞍山市科技局找到桂永帥,希望他能夠向當地的貧困戶傳授富硒作物種植技術,帶動貧困戶脫貧。桂永帥當即答應無償為貧困戶提供種植技術和相關生產資料。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營子鄉礦山村是他第一個幫扶的村莊,他為村裡的西紅柿、蘑菇種植合作社提供富硒技術,帶動多名貧困戶脫貧。

  村民佟守東跟著桂永帥學種富硒西紅柿,桂永帥和他約定:不允許使用農藥化肥,除蟲用生物技術,施肥使用農家肥,西紅柿成熟後送專業實驗室檢測,各項指標達標後他全部收購。當年,桂永帥開出的富硒西紅柿的收購價是普通西紅柿品種的三倍多,佟守東的兩棟西紅柿大棚淨收益10多萬元。在他大棚做工的貧困戶也實現了脫貧。

  「我們在每個貧困村選幾戶有設施農業種植經驗的村民搞試點,由他們僱傭貧困戶共同經營,每個鎮種植的農產品品種不同,所種植的富硒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桂永帥說。

  2017年以來,桂永帥幫扶的貧困戶已覆蓋鞍山市多個縣區的26個鄉鎮300多人。「今年,我想把覆蓋面擴展到50個鄉鎮。」

  如今,儘管桂永帥已是一個104戶農民入股的農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和一家農業公司的總經理,他還是喜歡這樣向別人介紹自己:職業農民。「職業代表專業,未來中國的農民,一定要是專業的。」桂永帥解釋說,職業農民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會經營、能創新。

  「和爺爺、父親他們相比,我趕上了一個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我為做一名職業農民感到自豪。」桂永帥說。

相關焦點

  • 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今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新型職業農民,用上物聯網,能操作無人機,還懂管理一家三口,全是新型職業農民,這別說在村裡,在省裡也是一件稀罕事。
  • 新型職業農民——農民中的plus
    隨著農業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是未來農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發展、農民穩定增收的必要條件,新型職業農民的興起不可阻擋。11月30日,烏拉特前旗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種養大戶精英培訓班在大千酒店順利開班 ,來自全旗各蘇木鎮的161名學員參加培訓。開班第一講由農牧和科技局黨委書記為學員們講授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培育培訓工作進行了動員安排,深刻闡述了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性和重在意義。
  • 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主要職業就是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直接關乎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性調整的成效。
  • 大橋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日前,大豐區大橋鎮黨委、政府組織13個村的240名糧食、蔬菜種植經營大戶到大豐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年來,大橋鎮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
  • 破解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煩惱」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當前正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周年,10月26日,首屆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發布了《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情況如何?怎樣破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如何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
  • 為什麼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經濟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近年來,一系列針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改革政策極大促進了鄉村的振興與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與對策
    【摘要】新型農民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軟體條件,文章針對河北省農民培訓現狀,結合城鎮現代化建設形勢,提出新型農民培訓的有關對策;紮實職業培訓理念導入,制定系統科學規劃,創新多元化培訓架構,統籌教育培訓資源,提升培訓效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訓保障體系,形成職業培訓長效機制。
  • 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出
    德州新聞網訊12月9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德州市「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結果揭曉,牛文忠、範忠星等10人入選。此次評選旨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經過評審,10名優秀代表脫穎而出,獲評「十佳新型職業農民」。
  • 鄞州農民轉型記: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個村莊,近兩千畝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 鄞州農民轉型記 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 我國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 新型職業農民唱響「希望的田野」
    從2012年到2017年,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職業農民被國家寄予厚望。那麼,什麼樣的農民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其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培育和扶持呢?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新型職業農民呈現「五高」特點
    論壇上,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的《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正式發布。這也是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首次公開發布。  那麼,這份近40萬字的報告究竟有哪些亮點?你是新時代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嗎?新型職業農民們一年到底能賺多少錢?新型職業農民能獲得哪些政策紅利?
  • 五個特點描摹新型職業農民
    【背景·數據】  《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特點:  一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達到1401萬人,佔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總量的4.46%,比2015年末增長10.15%。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總量達到1057萬人,比2015年末增長9.46%。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  二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 新農民與新業態:農村與農業的新圖景 新型職業農民與「新農民」將...
    (原標題:新農民與新業態:農村與農業的新圖景 新型職業農民與「新農民」將打造農業新業態)
  • 新型職業農民,怎麼培育怎樣成長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新型職業農民怎麼培育?這項重大而又相對陌生的教育事業,進展如何?今天,我們刊發此版,既呈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也希望廣大讀者對這一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給予更多關注。
  • 追訪|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裡
    記者米彥澤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曾是人們對農民的傳統印象。但在新時代,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村越來越成為大有作為的地方,「農民」一詞也逐漸從「身份」轉變為「職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脫穎而出。
  • 習近平:九字定義新型職業農民
    這是習近平「農民觀」的新表述,與習近平先前相關表述是一脈相承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現在,大量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動選擇離開農村的土地。
  • 《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印發
    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農業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農業局,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    現將《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具體政策,組織有關涉農職業學校按照新的培養方案實施教學,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培養更多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
  •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模式
    如何有效全面地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此,社會各屆都在積極探索,互相學習,以期找到一款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運行模式。因此,總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以來全國各地的典型模式,不斷完善和推廣就顯得十分重要。一、實踐中湧現出的培訓模式一是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大農民群眾是主力軍。做好「三農」工作要以農民為中心、以富民為根本,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為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通過激發農民創造力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