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農民身份複雜 不同人群DNA截然不同

2020-12-21 人民網

原標題:世界最早農民身份複雜

  本報訊 古代脫氧核糖核酸(DNA)能夠以看似簡單的方式告訴人們過去發生的複雜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讓科學家知道現代人並非只是隨著其在全世界的遷徙簡單取代了他們的古代表親,而是在沿途與後者繁衍生息。如今,這種方法為已知起源於中東肥沃月灣的農業故事添加了新的「佐料」。

  3個研究團隊利用新技術對全球最早農民的核DNA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從事農業活動的並不是一群人,而是由分散在該地區的在基因上截然不同的人群所構成。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Colin Renfrew表示:「並不是一個早期的人群在亞洲西部播下了農業的種子,而是有幸生活在該地區的幾個相鄰的人群發現並開發了潛在的植物和動物的馴化。」

  在日前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以及6月份刊登在bioRxiv伺服器上的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尚無法確定農業是在不同的人群中迅速傳播還是不止一次被獨立發明的。

  但《科學》雜誌論文的共同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家Garrett Hellenthal表示,第一批農民的多樣性「令人非常驚訝」。他說:「這些彼此生活地區非常靠近的早期農民是完全不同的。」

  耕種植物和放牧動物的最早考古學證據可以在肥沃月灣(從波斯灣到土耳其和埃及南部地區)追溯至距今12000年至10000年前。例如,在約旦傑裡科、伊拉克亞爾莫和土耳其恰塔霍裕克的發掘工作中,考古學家在不同地區發現了年代相近的早期穀物農業和馴養山羊、綿羊的證據。

  遺傳學家一直試圖追蹤是否同一批人——或僅僅是他們的思想——傳播了早期的農業活動。其中有一群人將農業帶到了歐洲:來自安納託利亞西部古代農民的DNA表明,他們是歐洲最早農民(被稱為線紋陶器文化)的直系祖先;今天的撒丁島人與這些古代的安納託利亞人共享了大部分的DNA。

  但第一批農民的蹤跡在中東炎熱的氣候下——這破壞了DNA——變得模糊不清。如今,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方法準備樣品並從石化的耳骨(通常富含DNA)中提取了DNA。

  由德國美因茨約翰尼斯·古登堡大學Joachim Burger率領的研究小組,以及德黑蘭伊朗國立博物館的Marjan Mashkour和Fereidoun Biglari,測序了生活在伊朗扎格羅斯山脈的4個牧羊人的完整基因組。這些人包括居住在Wezmeh洞穴的一位9000歲的男性,以及來自阿卜杜勒·海珊山丘的3具10000歲的骨架,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民遺骸。對4名農民的牙齒進行的同位素測試證明他們以富含穀物的食物為生,這是農業飲食的一個標誌。

  然而利用一種研究DNA遺傳模式的新方法,Hellenthal發現早期扎格羅斯山脈農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其他地方,特別是伊朗的瑣羅亞斯德留下了一個遺傳世系。

  而古伊朗人的DNA卻與西部安納託利亞農民的DNA截然不同。Burger說,這兩組農民——在時間空間上分別相隔2000年和2000公裡——一定是從在距今77000年至46000年前分離的完全不同的兩組狩獵採集者那裡傳承下來的。

  一個類似的遺傳分析出現在美國哈佛大學David Reich刊登在bioRxiv伺服器上的一項研究中。這項研究對44個生活在距今14000年到3400年前的古代中東人的DNA進行了分析——這些人包括以色列的納圖夫狩獵採集者、扎格羅斯山脈的農民、歐亞草原的青銅時代的牧民,並將其與來自全世界的2864位生活在現在和古代的人進行了對比。

  通過對來自每個基因組的120萬個核苷酸進行測序,研究小組發現,以色列和約旦(被稱為黎凡特)早期農民的基因不同於扎格羅斯山脈農民的基因,而這兩個群體又不同於後來在整個歐洲傳播自己基因的西部安納託利亞人。

  發表在bioRxiv上的第三項研究則報告了同樣的鮮明差異。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Ganj Dareh的一名10000歲女性的完整基因組。考古學家之前曾在扎格羅斯山脈的這一地點發現了全世界最古老的馴養山羊的證據。

  肥沃月灣是指中東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包括累範特、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位於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約旦部分地區、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埃及東北部。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考古學家把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稱為肥沃月灣。雖然河流對於肥沃月灣文明的興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促成了這片區域的富饒。古代肥沃月灣地區的氣候也促成了許多一年生植物的進化,它們可食用種子的產量要多於多年生植物。這些植物的多樣性也使得這裡的早期人類可以嘗試培育試驗。(趙熙熙)

(責編:趙竹青、馬麗)

相關焦點

  • 世界最早的農牧業革命從哪裡開始?
    一般認為,近東地區是世界最早的農業發源地。那麼,到底是哪個人群發明了農業?去年,三個不同小組的古DNA研究成果從不同方面指向兩個遺傳差異較大的近東人群獨立發明了農牧業,並把農業技術傳播到亞歐大陸和非洲的結論。
  • 多少個月的胎兒可以做dna,胎兒做dna多少錢
    核心提示:多少個月的胎兒可以做dna,胎兒做dna多少錢,除了無創DNA親子鑑定,還有羊水親子鑑定,但是鑑於後者需要抽取羊水,個人還是建議大家用無創更好。無創DNA親子鑑定和採集胎兒羊水兩者相比較,雖然兩方法都能準確檢測DNA,但無創DNA親子鑑定方法安全性更高,因為不是侵入式取樣,所以孕婦只需要到臨近的醫院採集血樣送檢即可。
  • 最早的農民吃什麼?
    所以,人類學界一直流行一種看法,即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步入農耕社會,食譜發生了激烈的變化;就食譜而言,好像兩種生活方式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但新的證據表明,這一說法可能並不正確。「新月沃土」是世界上最早興起史前農業的地區之一,包括今天埃及、伊拉克和其他國家的部分地區。那裡開始出現農業文明的時間大約是距今12000年前。他們發現,這裡的先民從狩獵-採集轉變為農耕,在食譜方面發生的變化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激烈。首先,處在狩獵-採集社會的人食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廣。
  • 四川dna親子鑑定用什麼
    四川dna親子鑑定用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親子鑑定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些人對親子鑑定的認知是來自電視劇裡面,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到親子鑑定,像給孩子上戶口,出國移民,財產分割等,甚至已經有很多人都已經接觸過親子鑑定了,但還是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那麼在四川做dna親子鑑定用什麼呢?
  • 假面騎士:天津垓轉發半澤1000倍奉還名場景,刻在dna裡的操作!
    假面騎士每一年都有刻在粉絲dna裡的名場景,雖說不要什麼東西都往dna裡刻。但有些鏡頭是真的難以忘記,尤其是在近幾年假面騎士的故事裡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顏藝的場景,而且有些假面騎士的梗會和圈外的一些人物進行聯動。
  • 講座紀實|葛希芝談沃爾夫:從農民社會到複雜社會
    在他開始撰寫《20世紀的農民戰爭》時,有關「反抗」的觀點變得非常重要。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農民的反抗、起義除非死了成千上萬的人,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是20世紀的農民戰爭卻完全不同,發生在墨西哥、俄羅斯、中國、越南、阿爾及利亞和古巴的戰爭並非歷史,相反,它們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締造者。其中,農民贏得並改變了他們的世界。是什麼讓農民將這些在過去不可想像的可能變為現實?我們該如何理解農民?
  • 古代道士的衣服非常複雜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有不同法衣
    導讀:說到道士的衣服,其實也是非常複雜的,就和古代官員們一樣,什麼場合什麼身份穿什麼衣服,萬萬不可混雜,比如有一種法衣,是舉辦大型法事時高功道士所穿,紫色對襟長袍,上繡著日月星辰、瑞獸寶塔種種圖案,頭戴蓮冠,腳踩雲履,香霧繚繞中,好似神仙一般。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大家都知道人之所以能證明自己的存在過這個世界上都靠記憶發生過的事如果你失去了記憶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電影裡很多發生過車禍的人,或者重大創傷的人,失去了自己的記憶忘記了自己是誰記憶到底存儲在哪裡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大部分人啊認為大腦是人類記憶的存在,大腦有一個叫海馬區的地方。
  • 中國農民、白領、商人等身份的社會定位和自我定位
    在中國,農民和工人幾乎沒有了明確的界線,與20世紀以前的社會不同,今天中國的農民可能同時是工人,同樣商人同時也可能具備農民的身份,今天的我們該怎麼去看待這些幾乎沒界線的身份?下面我會使用社會身份一詞來解釋身份界線問題,同時下面的很多知識來自《社會學與生活》一書。
  • 世界上存儲量最大的硬碟,就是你的DNA
    DNA 存儲不僅存儲量大,壽命還長。鹼基的排列順序,決定了長相、智力,不同病症的發病風險等。隨便舉個慄子, ACA 的排列讓人眼神不好,按CAC 排能讓人長高。其實就是遺傳信息。破解不了鹼基序列,人們就變實際了。都要恰飯的嘛,能拿諾貝爾的發現,怎麼不得利用起來?
  • 最早的語系:沒有人群遷徙,就沒有語言大規模的傳播
    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 南島語系包括大約1000多種語言,分布範圍橫貫半個地球,從馬達加斯加直到復活節島。南島語的使用者大約有3.5億人,大部分在東南亞,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南島語系中各語言的使用者人數不一,從幾百人(如西太平洋土語)到超過6000萬人之眾(爪哇語)。
  • 最早的語系:沒有人群遷徙,就沒有語言大規模的傳播
    不可否認,對同源詞的識別複雜而困難,在理論上這會影響歷史解釋的準確性。例如,如果一個語支所有的語言在分化不久都開始借用,那麼借詞通常就會模仿同源詞。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早期借詞與真正的同源詞(一般是繼承而來)一樣,因產生於類似的地理環境而內在含義相近。
  • 古DNA研究首次揭示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
    威信瓦石懸棺葬遺址(餘騰松 提供)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鄺振宇 拍攝)資料顯示,年代最早的懸棺葬遺址是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區,距今3600年,即商周時期,武夷山地區也因此被認為是懸棺葬習俗的發源地。一直以來,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以及族群歸屬和與現生人群的關係等懸棺葬的一些謎團,一直存在爭議。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認為,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懸棺的隨葬品分析認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涉及少部分的中原漢文化。
  • 隱秘而複雜,諾蘭電影魅力之身份認同!
    他喜歡把人物身份設置為不被電影時空背景所承認,並且極為複雜的「邊緣人」,換而言之,就是身份扭曲。正因為這種設定,讓劇中人成為整個事件的起始點,從而展開一系列看似不正常,實則合理的故事。
  • 心理學:三種不同的歸因方式,導致命運截然不同
    三種不同歸因方式,導致命運截然不同讓我們不要乞求免遭災難,只讓我能大膽面對它們。很顯然,我們每個人內在不同歸因方式導致不同情緒狀態和行為。在心理學上看來,人們對一個行為或一個事件做歸因時,通常遵循三大歸因方式:
  • 過去十年,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經歷了什麼?
    撰文\ 風千語編輯\ 吳不知圖片來源於網絡【這是銀杏財經第335篇原創文章】「未來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這話出自「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中「豔九天」領隊沈海燕口中,沈海燕帶領的隊伍屬於頂尖農人組,同組的還有全國勞模紀榮喜等人。
  • 15000年前「農民」全基因組數據出爐
    農民」的首個全基因組數據。安納託利亞中部作為曾是新月沃土之外的最早農耕族群所在地之一,研究地位非常重要。然而,科學家們尚不清楚這類耕作究竟是鄰近地區古代農民遷徙的結果,還是本地狩獵採集者自己在從事農耕。
  • 在古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群,對於「死」的稱謂也是各有千秋
    對於「死」,古代人是十分忌諱,為了避諱「死」字,不同的階級和身份有著不同的稱謂。中國古代稱皇帝、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之死為「崩」,也稱為「駕崩」,在《漢書·高帝紀》中就有提到;「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皇帝象徵著權力,位居萬人之上,受萬民擁戴,他的存在是一直支柱,皇帝死了,猶如山崩,故以「崩」代表著皇帝之死。
  • 懸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發表
    這篇在國際科學雜誌《細胞》上發表的論文,就是國內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論文中指出,根據考古學者首次在雲南昭通等地對懸棺葬人群古DNA的測序,發現他們是古代百越族群後裔。相關學者表示:這一研究成果「從遺傳學這個層面,驗證了人文學科之前的很多研究 ,尤其是懸棺常規路線的問題……」在我國,懸棺葬最早出現在3000多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區,是古老民族僰人發明的習俗。隨後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區傳播。並在大約2000年前,傳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
  • 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
    世界之大,最值得敬畏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生活就充滿希望,當然人活著也是一種「利益」趨勢!世界上的人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人等等,作為華夏兒女的中國人都長著一副黃種人的面孔,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那曾經強悍的匈奴人是否為純正的黃種人呢?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