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2020-12-10 詩詞茶座

《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jiào)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

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某食堂

回遷北京後,馮友蘭又寫了凱歌詞:千秋恥,終已雪。見讎寇,如煙滅。大統一,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神京復,還燕碣。

這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滿江紅》,跟嶽飛的那首名作,幾有異曲同工之妙!

嶽飛 《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這個詞牌用入聲韻,多用以發抒懷抱,格調沉鬱激昂,讀來令人豪氣頓生、淚流滿面!

延伸閱讀:西南聯大史話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1937年,日軍侵境,國危家難,生靈塗炭。然而,就在烽火硝煙中,一路輾轉到昆明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卻締造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三校聯合建立的西南聯合大學,存在僅八年,學生僅八千餘,卻以強大的師資、出色的學生、自由的校風,即使在七十年後,亦引得學者們頻頻回眸。

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6位是聯大學生;

2000年以來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9位科學家中,有3位是聯大學生;

新中國成立後的兩院院士中,聯大師生有164人,其中聯大學生有90人。

聯大校友錄上,還有兩個更為耀眼的名字——楊振寧、李政道,他們是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校常委會常委(左起):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

聯大8年,近代各個學科的一批重要作品在漫天硝煙中問世: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還有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論著。而同樣在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楊振寧在兩位導師的輔導下,完成了對他一生科研事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學士論文;李政道讀完了他的物理學業,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至為關鍵的基礎。

「在特殊的歷史情況下,西南聯大集合了當時中國最好的教師、最好的學生。」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泳稱西南聯大的歷史是一段非常「誘人」的歷史,「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的作風保持得相對較好,比較能夠代表那一階段中國高校的校風和治學理念。」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駿齋,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相關焦點

  • 在中華崛起的今日,再唱高亢激昂,極富情感的西南聯大校歌
    在這個時節我們來到了位於雲南師範大學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都書寫下了輝煌的篇章,至今為人讚頌、景仰,西南聯大至今仍是國內各院校學習和借鑑的樣板。西南聯大由當年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所院校聯合組建而成,創立於1937年8月,結束於1946年5月。
  • 兩位大學教授模仿嶽飛,寫了一首《滿江紅》,楊振寧記了80多年
    多年後,同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兩位大學教授模仿嶽飛也填了一首《滿江紅》。雖然它的經典程度比不了嶽飛原作,但也一樣大氣磅礴,同樣抒寫著一代有識之士的家國情懷,在此後的很多年裡它激勵了一代學子,這首詞就是西南聯大校歌的歌詞,讓我們來讀一讀:《滿江紅》
  • 兩位大學教授模仿嶽飛,寫了一首《滿江紅》,楊振寧記了80多年
    多年後,同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兩位大學教授模仿嶽飛也填了一首《滿江紅》。雖然它的經典程度比不了嶽飛原作,但也一樣大氣磅礴,同樣抒寫著一代有識之士的家國情懷,在此後的很多年裡它激勵了一代學子,這首詞就是西南聯大校歌的歌詞,讓我們來讀一讀: 《滿江紅》 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 西南聯大紀念日:百歲許淵衝再唱校歌
    「您還會唱校歌嗎?」「會啊!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便一成三戶』,即使只剩下我們三所學校,我們也會抗爭到底!」83年前的11月1日,一座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在戰火中開課。南渡、西遷,最終留居昆明,它迎來的第一批本科新生中,就有江西少年許淵衝。
  • 十位名家名作《滿江紅》,有慷慨激昂,也有纏綿婉約
    說起《滿江紅》,我們都知道,南宋抗金民將嶽飛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本詞就是這樣一首典型作品。你看,下片最後和「彩線慵拈伴伊坐」是不是一樣一樣的?差不多同時代的張先,依舊是「桃紅柳綠」的調調。據不完全統計,辛棄疾的《滿江紅》就有33首,約佔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相當於每創作20首詞,就要作一首《滿江紅》。如果你讀他的這些詞,鐵定會發現一個牢騷滿腹的稼軒。滿江紅·敲碎離愁(南宋·辛棄疾)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將一紙寄來書,從頭讀。
  • 百歲許淵衝西南聯大紀念日再唱校歌,追憶入校時光
    西南聯大83周年紀念日前夕,央視新聞《相對論》 再次造訪這位百歲老人位於北大暢春園的家,聽他再憶校園,再唱校歌。 1938年11月5日 讀10月30日《江西民國日報》,知道我考取了西南聯大外文系……取是取了,去不去呢?
  • 羅庸,一個和西南聯大一起不朽的寂寞的名字
    這時候北大、清華、南開在長沙已經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11月1日開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羅庸一直任西南聯大文學院教授,同時在中法大學任文史系主任,在雲南大學、五華學院兼課。後來羅常培赴美,他又代理中文系系主任。
  • 馮友蘭: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
  • 北大沒有校歌,卻有鴻鵠之志
    這首歌,後來刊載在《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上,以及1920年12月17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因為刊登時使用了「北京大學校歌」這個名字,所以一度被傳是北大校歌。1938年10月6日,西南聯大決定成立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聘請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為委員,馮友蘭為主席。聯大校歌《滿江紅》隨後誕生。「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逐讎寇復神京,還燕碣。」
  • 滿江紅.西南聯大南渡北歸——中國最後一塊輝耀高潔的精神淨土
    而民國最好的教育又是在抗戰時期,抗戰時期最好的教育則是在國立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後一塊光耀高潔的精神淨土。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是西南聯大的靈魂。西南聯大採用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思想自由(學校中有共產黨社團,也有國民黨社團)、通識教育將西南聯大的自由精神貫徹至深。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同年11月1日,這三所國立大學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僅一個月後,日軍在長江沿線步步緊逼的態勢,隨時會進攻長沙,聯大師生們以兩路繼續西遷,一路翻山越嶺3600公裡,一路抵達沿海,乘坐海船西退。在1938年2月遷入雲南昆明,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正式開課,至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
  • 清華復旦南開等名校都有校歌,為何北京大學沒有校歌
    汲汲駸駸,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同濟大學有自己的校歌:「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航行徵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徵途中,我們齊心協力……」可是,作為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卻沒有校歌。這是什麼原因呢?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在此以前,1937年由於日軍侵入華北,製造「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當時教育部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務委員,未設校長。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在長沙只一學期,就因南京陷落,武漢吃緊,學校西遷入滇,全校大部師生不得不跋山涉水徒步轉往昆明。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
  •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的有什麼故事
    從1937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錄音中,馮友蘭先生背誦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的部分內容。)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一側刻有西南聯大校訓,另一側則為此次建碑所立的碑誌。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本文共計4588字|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西南聯大是由北平國立北京大學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 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另一方面,制定校歌校訓,以激發抗戰熱情。  聯大開校不久,便成立了包括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人在內的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由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譜曲的《滿江紅》被確定為校歌。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
  • 國立藝專舊址提上「國保」日程 當年西遷昆明與西南聯大毗鄰
    這位生於昆明、長於昆明,最後魂歸昆明的女畫家,是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西遷昆明時的學子中,最後一位離世的。昆明人都很熟悉西南聯大,其實,國立藝專與西南聯大一樣,抗戰時期也經歷了顛沛流離又波瀾壯闊的西遷史,在昆明度過了一段比較安穩的教學時光,培養出了一批知名藝術人才。
  • 歷史青春勵志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殺青
    在殺青之後發布的《戰火青春版》預告片片尾,出現了向西南聯大畢業生致敬的畫面,引發了無數共鳴,令人熱淚盈眶。歷史青春勵志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取材於真實歷史。1937年至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這三所著名高校,為了保存知識火種,南下、西遷,輾轉大半個中國,最後來到雲南昆明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