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 能喚回曾經的詩意生活嗎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 能喚回曾經的詩意生活嗎

  12月7日0時41分,黃河中下遊地區進入了「大雪」節氣。「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

  「大雪」節氣一周前的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世代相傳,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也是華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諧自然哲學觀的重要體現,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經如此「詩意地棲息」在這片土地上。

  獨有的宇宙觀 蘊含數千年智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國人從小就會背誦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穫等農事活動。

  幾千年來,二十四節氣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歷」,也是傳統曆法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民俗學家劉魁立認為,過去常說中國的曆法是陰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即是陽曆的部分。

  「《夏小正》一書是我國最早記錄節氣以及物候變化的裡程碑式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和觀察,是後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古人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每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應,氣候的實質是地球與太陽的相互運動,以及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物候與氣象的有機組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說。

  南京農業大學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嚴火其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總結的雨熱氣候規律,起源於黃河流域,反映了我國獨特的氣候特點,幾千年來一直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業生產。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也深深影響著東亞國家。韓國、日本有很多與我國相似的習俗。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學價值深遠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周兵介紹說:「『第五大發明』的說法有科學依據。以現代氣象學的觀點來看,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影響,二十四節氣雖沒有從這些角度去解釋,但也從自然現象中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對氣候的認知,客觀反映了我國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不過,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二十四節氣」的適用性也發生了變化:桃花常常在驚蟄節氣到來前就紅了;清明節後時常出現氣溫飆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強降水多了;冬天裡冷空氣頻數小了,寒潮強度變弱了,暖冬成為新常態。

  周兵說:「我國氣候專家研究發現,在區域和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整個季節循環趨於整體增暖,對氣候學意義的節氣而言,全國平均狀況下的早春到初夏節氣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節氣推遲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從白露到寒露顯著推遲了5天左右,大寒天減少了57%。」這些說明了氣候變化對「二十四節氣」產生了影響。

  依然錨定著 現代人的生活坐標

  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強了,設施農業、大棚蔬果等讓我們不再受節氣的嚴格制約,二十四節氣似乎不再指導現代生活了。

  「但農業生產還是要以利用自然為前提,我們這片土地上雨熱變化和大的季風變化的特點沒有變,『二十四節氣』對當前生產生活還在發揮基礎指導作用。」嚴火其說。

  「春不種,秋無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農業生產上至今還遵循著很多農諺來調節休息和勞作,依然是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坐標。

  現代人養生也看重節氣,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兒」「冬至餃子夏至面」「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現代人隨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關節氣的活動,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當作節日一般度過,比如非遺項目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

  申遺成功喚起 一代人的文化自覺

  「我們完全沒有想到,我們的祖先們活得這麼美,這麼溫暖。每隔十五天,就有一個儀式,就有一個故事。而每一個生動的故事裡面,都包含著中國人所獨有的宇宙觀。」作家申賦漁在得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裡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有著中國人美好的記憶、詩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來。每個節氣裡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傳說,而這些傳說之中,隱藏的是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國式的生活藝術、中國哲學的獨特意蘊。每一個節氣,都是人們試圖與天地溝通的一個莊嚴的儀式,都是人們詩意生活的生動畫卷。

  「贊天地之化育,輔萬物之自然,盡人事之所為。」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勝德表示:「由節氣發展而來的傳統時間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對於社區、族群和國家的文化認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喚起一代代年輕人的文化自覺,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和群體之間的對話和包容,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據介紹,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文化部等多部門將聯合推出《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建立「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還將組織農學、天文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開設專題講座,並設計或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意味著更多義務和責任」。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翟德玉說,此次申遺成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及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記者 遊雪晴(遊雪晴)

(責編:湯詩瑤、陳苑)

相關焦點

  •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二十四節氣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11月30日,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你知道列入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哪些嗎?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生產生活的指示,是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的一個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自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申報的名稱是「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古代長期的農業生產之中。古代靠天吃飯的農耕作業,極大的依賴天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讓二十四節氣回歸日常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前,崑曲、古琴、京劇、書法、珠算等30個「非遺」項目率先進入了世界級非遺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讓二十四節氣融入現代生活
    這首涵蓋了「二十四節氣」先後順序的「節氣歌」很多人都能背誦,但也就是背背而已,畢竟離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漸行漸遠,沒有記住哪天周末來得實在。    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二十四節氣」的關注。
  • 世界非遺名錄丨二十四節氣
    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類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年份:2016申報方式:單獨申報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朱志庚 攝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
  • 秋分探尋江南非遺,「二十四節氣雅集」上海長寧啟動
    秋分時節,包括古樂演奏、朵雲軒木版水印、桂花花露等非遺展示的 「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在上海長寧區正式啟動並舉辦首季節氣雅集。此次活動由上海長寧區文化局創建並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平閣文化藝術承辦,旨在帶領公眾體驗節氣之美,探尋江南文化。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人類非遺的精彩個案,它豐富充實了世界非遺文化寶庫的內容,同時也表明中華傳統文化地位的提升。新報記者 梁爽  蕭放:是否「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重要 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認知價值更重要  新報: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據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介紹,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原來"中國第五大發明"如此詩意!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你還會背嗎?除了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你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們透過新華社記者的鏡頭,感受一下「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詩意吧!
  • 二十四節氣:激活古老文明的現代價值
    閔慶文袁正  儘管早在2006年,二十四節氣就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並沒有像其他非遺項目那麼「火」,在各類非遺活動、傳承人的認定等工作中,涉及二十四節氣的很少。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英文翻譯不簡單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正值大雪節氣,而昨天,馬盛德、羅微、張玲、巴莫曲布嫫、王應德五位參加保護非遺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講述了此次申報的過程,並對此後的保護工作進行了說明。
  • 聯合國非遺名錄再添中國元素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聯合國非遺名錄再添中國元素「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2017年06月17日 10:01:00 來源: 網信辦傳播局作品標題聯合國非遺名錄再添中國元素「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參評項目網絡專題它既傳播了「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這一農業領域的重大新聞事件,又通過詳實的史料、相關資料和專家觀點向社會大眾傳播了三農正能量,增強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逐漸轉型,二十四節氣在具體生產活動中發揮指導作用的機會也逐漸減少,但是,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卻始終在延續,甚至還在一些方面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北京一些大醫院夏天推出「三伏貼」,冬季推出「三九貼」,這種治療方式的時間依據正是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精確時間
    」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除了這些,你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二十四節氣為啥能申遺成功?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會背嗎?
  • 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是聯合國非遺名錄,那用英文都怎麼說?
    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9分鐘時間看看這個視頻,徹底學會這24節氣的英文表達是怎樣表述的吧。
  • 被列入人類遺產名錄的(二十四節氣)、夏至與冬至十年時間點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