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2020-11-26 上遊新聞

01

朋友最近跟我分享了一件趣事:

他公司的某位部長突然被解僱了。

我很不解,因為先前聽他提起過這位部長:是個海歸,頭腦靈活,人長得也帥氣。工作業績呢,可謂是戰功赫赫。

朋友說,他被解僱的原因讓人大跌眼鏡—偷吃回扣。本來呀,憑他的資歷和地位,好好檢討一番,位置還是能保住的。

可沒想到,公司裡有不少人站出來舉報他的一些醜事:比如壓榨員工、偷稅漏稅,就連秘書都把他亂報銷的東西拿出來當證據,他一夜之間身敗名裂。

朋友說:「這位部長的能力絕對是業內頂尖,這次牆倒眾人推,可料想平時幹了多少出格的事。」

南懷瑾曾說:「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謀大,三、力小而任重。」

生活當中,總有不少人以為,只要能力強,學歷高,就可以保證事業如意,順風順水。

卻不知,「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沒有人品作為支撐的才華,就像是無源之水,不會走得長遠。

即使在短期內,僥倖成功了,長期相處下來,也無法得到眾人的心悅誠服。

如果說,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走得有多快,那人品則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走得遠,走得順。

單憑實力,不足以支撐一生的好運;好的人品,才是最佳的通行證。

02

俗話說:「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講得通俗一點就是:有德有才,是精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金陵十二釵裡,能力最強,下場卻最慘的當屬王熙鳳,她最後病死在牢獄裡,被一張破草蓆裹著,被扔在雪地的荒郊野外。

王熙鳳的判詞非常貼切:「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她為人處世太過精明,以至於只看重自己的利益,不講原則,沒有底線,看似處處佔了上風,實則埋下了禍根。

在尤二姐事件上,就可看王熙鳳的心腸之毒辣。

王熙鳳先是自導自演,安排二姐的前未婚夫張華到衙門去告狀;接著又大鬧寧國府,對著尤氏臉上啐唾沫,事後又差點將張華殺掉滅口;

然後,她指使庸醫打下尤二姐腹中胎兒,嫁禍於秋桐,後又對尤二姐百般羞辱,最後導致尤二姐吞金自盡。

下人提醒她,殘害無辜小心報應。

王熙鳳哈哈大笑:「我是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麼事,我說要行就行。」

古人講:「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

人品道德過關的人,才能駕馭得了金錢、權力、聲望,才能擔大任。

否則,人品低劣的人居高位,為達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往往就是不幸的開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03

看過一則真實的故事:

浙江有位打工仔陳某,他隨手買了兩注雙色球,結果中了千萬大獎。

一夜暴富後,他迅速買豪宅、開豪車,花了100多萬;繼而嫌棄自己的妻子長的醜,硬要離婚,又花去100多萬;而後包養一個情人,染上了賭博惡習,一場輸掉幾十萬眼都不眨一下。

四年後,陳某的財富揮霍一空。然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繁華很難再回到粗茶淡飯的樸素。

無奈之下,陳某惡意透支信用卡19萬後,遠走他鄉去躲債。

最後等待陳某的,當然是一副冰冷的手銬,警察抓到他時他身上只剩下80元。

記者採訪他時,他說:「我寧願從來沒有這1000萬。」

《斷頭皇后》裡有句名言:「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

所有的不勞而獲,背後都伴隨著代價;所有的人生捷徑,都不會通往康莊大道。

當財富來得太容易,卻沒有足夠的德行去支撐,又不懂得節制欲望,只會迷失了心智,最後被越來越膨脹的欲望吞噬自己。

人品不好,再多的錢財也會散盡,再好的起跑點,也會是人生這場馬拉松的輸家。

04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建築師,自己的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正如作家喜楊楊說的那樣:

「有時候,善良不馬上報答你,但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有時候,善良會變換一種方式降臨,讓你感受它的博大與豐盈。」

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成不了偉人,也沒有大富大貴,但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追求好的人品。

至少能讓我們在漫漫人生中避卻一些莫須有的險惡,而多一份寧靜與祥和,平凡卻光芒萬丈。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原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譯文: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災禍誕生。德行不行而位置尊貴,智力淺薄而謀略龐大,力量弱小而負擔很重,都是不行的。擴展資料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歷史上功臣名將、封侯拜相建立宏圖偉業者不可計數,功勞越大死得越快好像已經成了公理和慣例。皇親國戚、王侯公卿不得善終者比比皆是,但是功高而主不疑,位尊而臣不忌的好像只有汾陽王郭子儀,他歷仕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 西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道德準則配不上你的身份,坐上不該坐的位置,那麼就會造成混亂後果,給社會或個人帶來災難。說到這裡,感覺曹魏可能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因為曹操當年創業的時候因為太艱難了,流動資金不足所以沒事靠著盜墓搞點錢,然後真的遭報應了,曹操起三代人沒有熬死腹黑的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最後有能力的魏明帝死後,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出身門閥士族的他開始聯合其他門閥士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架空了曹魏。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請收起「小幹部」的「大官威」丨閃電漫評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句話在告誡我們: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要配得上自己所處的位置,否則,德行淺薄卻佔據高位,智慧有限卻謀劃大事,力量不足卻肩挑重擔,這樣必然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災禍」。「德不配位」是孔子對執政者選賢任能的警告,也是當下任用幹部時,防止「大官威」的無才無德「小幹部」上位必須要警惕的事情。
  • 《天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什麼內涵和外延,就是我們自身承載不了環境給予我們的一些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像範進中舉一樣,精神、心理、身體不接受這樣一個刺激事件。為什麼很多人面對周圍親人死亡,走不出來陰影;或者陷入抑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精神意志不夠堅定和堅強。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們信以為真,其實是個吃人的思維黑洞
    在我能夠讀懂文言文後,讀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句子,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認為這是至理名言,趕緊把這話抄到本子上。 當年,孔子注釋《易經》,因此《易經》在「辭系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由於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第二個道理,智小而謀大,說的是一個人的才智有限,但是他的目標計劃遠大,這就有點好高騖遠。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導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梁宏達用「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暗諷郭德綱,網友一句話點睛!
    說相聲要具備的條件需要有什麼呢,重要的是要有捧哏的和逗哏的,具體的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是兩三個人站在臺上逗 , 把觀眾逗樂了,他就算是個好相聲。話說這郭德綱呀,不管是在藝術還是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後,人也是很高調。
  • 佛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莫測,人生短暫,就像早晨的露珠,扛不起陽光的照耀,生命的曲線,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繁雜的社會裡,每一步都得腳踏實地,只有耐著性子,等它自己成熟。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導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因為我們的財富、智慧、名望、地位,都需要德行來承載。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