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大成之作彩繪陶缸

2020-12-26 澎湃新聞

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大成之作彩繪陶缸

每天一個國寶故事,看《國寶100》,聽馬未都講國寶故事,增長知識。今天講目前存世最大的彩繪陶缸。更多國寶故事,請下載觀復AP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熱新聞

澎湃新聞APP下載

熱話題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X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以銅為鏡
    馬未都每天講一個國寶故事——以銅為鏡 video 每天一個國寶故事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出版社供圖馬未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這座馬未都最喜歡的博物館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通往博物館有條單獨的通道,當你從停車場下來時才會發現,這座藏有西漢金馬的博物館有多麼漂亮。馬未都希望通過他個人的經驗,梳理圍繞著國寶文物周邊各種龐雜的知識,為讀者和國寶之間打開新的天地。
  •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國寶文物是歷史留下的物證。每一件寶貝背後都有知識,有說道,有傳奇,聽行家講國寶,不僅開眼界,長見識,還能串聯起上下古今、文學地理,就像一本百科全書,把一部活歷史呈現在你面前。8月29日下午,由徐匯區圖書館和虹梅街道圖書館主辦,長江文藝出版社和鍾書閣共同承辦的「馬未都說國寶暨作者見面會」在虹梅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觀復博物館創辦人、收藏家馬未都攜一套四卷本的重量級新作《國寶100》做客徐匯,與讀者分享國寶故事。從天下第一桌紫檀三彎腿畫桌,到最小的一件寶貝皇后之璽,最薄的寶貝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最晚的寶貝翡翠扳指。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線上接受採訪 挑選100件國寶講述100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隆重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著實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
  • 這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境展覽,發現者獲得五雙白手套
    一個大陶缸,不裝水也不裝糧,普通人嫌晦氣,文物部門懶得要,最終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這件寶物到底是什麼?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也。李建安來到蘋果地後先是根據陶片拼出了個紅陶尖底瓶,後來又陸陸續續挖出了12個陶缸。 這一共13個陶罐中有一個最為特別,上面繪有彩色的圖案,在地下不知道埋了幾千年依舊能夠清晰看出,這讓他越發確定這些陶缸是寶貝,連忙拉回家中,方便自己之後展開研究工作。
  • 男子挖出國寶中的國寶,家人卻嫌晦氣,他主動上交後得五雙白手套
    而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便是一個一開始不被人們所重視的文物,堪稱國寶中的國寶!那麼,它究竟是什麼來頭呢?讓我們從這件國寶被挖掘出來的故事開始講起吧。 一、蘋果地發現陶片,男子急忙前去找尋文物 故事的主人公名為李建安,他是一個地道的河南人,在其退伍回到了家鄉之後,由於其成為了鄉裡的一個文化幹事,因而有機會學習了那個時期新頒布的《文物法》,在機緣巧合之下,李建安還得以親眼見證了一處大型的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因此在臨近村子裡
  • 馬未都:丟盡了中國人的臉,他還以為自己是國民英雄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信用而聞名的國家。 為何人們都如此看重信用二字。自古以來就有「信達天下」典故,可見在社會中,信用的重要。在交往過程之中,信用好壞往往被看作一個人品德高低的表現。不講信用的人,往往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被人所尊重。
  • 國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龍紋陶盤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龍紋陶盤【年代】新石器時代【規制】口徑(外徑)40. 7cm,底徑15cm,腹深7.8cm,高9cm,沿寬1.8 cm。【材質】陶質彩繪【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簡介】彩繪龍紋陶盤出自陶寺遺址的大墓中,是當時「王室」使用的禮儀用品。從陶寺的龍紋陶盤開始,我國的龍形象的演變發展,延續至今。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東北15千米,距今約4400年-4000年。
  • 彩繪龍鼓奪人眼球
    本報11月9日訊(記者 李雪萌)這兩天,來省體育館參觀萬科地產·首屆濟南藝博會的觀眾,還未進入會場,會首先被立於廣場前的3面巨型彩繪龍鼓所吸引。
  • 馬未都:如何從「破爛王」做到大收藏家 傳身價數十億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在收藏界提起馬未都,圈內人都尊其為大家。據馬未都說,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地攤上「撿」來的。馬未都經常出入如玉淵潭東門、北海北門、朝陽門等自發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場。
  •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上交者獲獎五雙手套,現被禁止出國展出
    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2002年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的清單,今天我們要講的鸛魚石斧圖罐,也是其中的「禁止出國展覽文物」,所幸從一開始就得到很好的保護,沒有受到任何損害。1979年,在河南臨汝發現了一隻陶缸,這是一位名叫李建安的彩繪鸛魚石斧。
  • 淺談馬未都:原是一個老北京的「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專家
    不是水深,只是水渾海巖說,馬未都善於「五馬換六羊」,特別精明。作為一個優秀的收藏家,馬爺肯定是有非比尋常的眼力和定力才能走到今天,尤其是在缺乏權威的藝術品收藏界中,能不能撿到好物件多半看運氣。收藏的門道很多,但總歸深者看深,淺者看淺,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需求。
  • 馬未都: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面,這貨還以為自己是國民英雄
    曾經國外的一場拍賣會上,因為一個中國商人失信於人,被馬未都評價為「丟盡中國人的臉」,但這個人的行為卻受到了一些人的讚揚,就連他自己也覺得自己是「民族英雄,那麼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馬未都才會如此辛辣的點評他呢?
  •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發現於汝州,缸上面的圖案,有何意義?
    出土於汝州市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農業、魚獵業發展的同時,制陶、紡織等也有著相應的發展,該時期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造型規整、器表光感潔淨、陶培薄厚均勻一致,一些大型的陶器還有經過慢輪修整,製作精良造型考究,很多陶器上都有繪製精美的彩繪圖案
  • 大叔發現6000年前國寶,騎車2小時趕去捐獻,獲贈5雙線手套
    一位民間大叔在機緣巧合之下,意外發現了一個有著6000多年歷史的陶罐。出於愛國之情,這位大叔並沒有將陶罐拿到市場上去兜售,而是不畏路途遙遠,騎車趕路2小時最終將國寶成功獻給了國家,同時大叔還當地文化館館長贈送了5雙線手套。
  • 河南大叔挖出6000年國寶,騎車2小時趕去捐獻,獲贈5雙線手套
    考古學家認為,仰韶文化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它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但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40年前,一河南大叔偶然間挖出了13個6000年前的國寶,聯繫上當地文化館之後,他趕緊騎車去捐贈,2個小時後,他終於將國寶安全送達。最後,大叔得到了5個線手套的獎勵,他開心地笑了。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後來,報社的領導看見馬未都才華橫溢,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破格讓馬未都做了編輯,從那以後,馬未都就選了「瘦馬」作自己的筆名,一方面做一個作家,另一方面做作家的「伯樂」,王朔等知名作家都是被馬未都慧眼識珠發掘出來的。
  • 出書、鑑寶、收藏,小學文化的馬未都,實力證明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很難想像,他的起點如此之低,成就卻如此之高。他是怎麼逆襲的?對此,馬未都的解釋是「這一切都是讀書帶來的」。可以說,他是一個真正把書讀進靈魂裡的人。讀書帶給他的第一次逆襲馬未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裡做銑工,這份工作很枯燥,每天都是對著機器和零件打交道,而且完全與讀書無緣。
  • 小米10至尊紀念版,小米大成之作,究竟好在哪裡?
    小米10至尊紀念版01、匯聚頂尖科技、集小米十年大成之作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提出,就是要在小米十周年的時間節點推出一款能夠匯聚當下頂尖科技、代表小米十年大成之作的頂級產品。小米10至尊紀念版02、顏值拉滿,工藝水平直線上升小米10至尊紀念版不僅僅是硬體參數十分漂亮的「理科直男」,相反,它是一個「剛柔並濟」的鐵漢柔情「美男子」。
  • 看看馬未都是怎麼解釋的
    看看馬未都是怎麼解釋的馬未都作為一個收藏家,他對於各個時代的器物都有研究,常常在節目上為我們講一些有趣的收藏故事,像是他用幾塊錢最後撿漏的故事,還有就是在收藏的時候與一些文物販子鬥智鬥勇的事情,說到與自己失之交臂的一些藏品,他的臉上露出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