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一/原創文章
要說目前科技圈什麼最牽動國人的心,莫過於晶片了。
確實,晶片產業一直是我國的軟肋,從設計到製造的關鍵技術都牢牢的掌握在外國人手裡,而我們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還好這兩年華為海思麒麟的崛起讓國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就在今年又被美國打壓,過了90天後臺積電將停止代工,如果沒有找到應對方法,到時華為將面臨無芯可用。
如此危局該怎麼度過呢?近日有不少消息稱中科院研究出「碳基」晶片可解決國內的晶片問題。對此,小編是持有懷疑態度的,原因有三:
1.晶片設計不是那麼簡單,華為海思麒麟晶片這麼厲害也是在基於ARM架構而成的,這還是國內領先的,其他的廠商更不用說。
2.沒有先進的製造設備,華為目前遇到的難題是啥?那就是代工問題。一款頂級的晶片從無到有除了設計,還要經過流片,最後到成功上市還需要很多種程序,歸納到一起說就是製造。而有這個能力的就是頂級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當然它能有這個技術源自於不缺頂級的製造設備ASML的光刻機,而國產的差距就在這裡,『中芯國際』遲遲無法突破的原因就是沒有光刻機。
3.就算真的研究成功也無法和現有矽基晶片所匹敵,以目前臺積電最新的5nm工藝製程的晶片來講。國產製程還在16nm開外呢,連威脅都稱不上何來的「替代」呢?
那麼網上為什麼會出現大量國產『碳基晶片』研發成功,打破國外壟斷的消息呢?
小編為了搞清這一情況,特地私下查閱多方資料才了解到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2019年,中科院研究所的殷華湘團隊公布:他們成功研發出3nm的碳基電晶體,僅相當於人體DNA的寬度。然而實際上這個3nm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晶片製程工藝,而是指鉿鋯金屬氧化物薄膜的厚度,更不是整個器件都是3nm工藝。
任重而道遠啊,基於華為被制裁,國人對於國產晶片技術的崛起有著迫切心裡,可還是要認清現實,中科院3nm電晶體研製成功還未打破國產晶片的僵局,畢竟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解決的。
那麼碳基材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作用呢?
在今年的5月份,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公布一條消息,已經解決了困擾許久的碳基半導體的製備瓶頸,簡單的說我們可以使用碳基半導體材料了。
碳基半導體是一種區別於「矽」的材料,比矽更有潛力。用它製造出的電子器件除了性能更強,功耗更低外,在成本上也能降低不少,在未來晶片的製造上確實有很大幫助。
當然了,碳基半導體的前身就是石墨烯,而石墨烯在多個重要領域都有不小的用途,比如衛生醫療、航天航空、柔韌性屏幕、新能源電池等.......未來可期
說了這麼多,就是警惕一些不合理的報導,回歸現實,脫離某些人編織的晶片美夢。
在科技領域的發展上從來都是循序漸進腳踏實地,而不是誇大其詞打嘴炮,不然就會如同03年的漢芯造假事件,終究是黃粱一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