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Fin電晶體技術加持!英特爾新一代10nm可媲美臺積電5nm?

2020-08-14 芯智訊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首席架構師,兼架構、圖形和軟體部門總經理Raja Koduri

當地時間8月13日,英特爾在2020年架構日活動上,正式公布了全新的SuperFin電晶體技術、「混合結合」(Hybrid Bonding)封裝技術,進一步展示了英特爾半導體工藝上的持續創新。

全新10nm SuperFin電晶體技術:性能提升可媲美臺積電5nm?

作為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和踐行者,英特爾一直以來在電晶體技術上不斷變革創新,比如90nm時代的應變矽(Strained Silicon)、45nm時代的高K金屬柵極(HKMG)、22nm時代的FinFET立體電晶體。即便是飽受爭議的14nm工藝,Intel也在一直不斷改進,通過各種技術的加入,如今的加強版14nm在性能上相比第一代已經提升了超過20%,堪比完全的節點轉換。

雖然在不久前英特爾再度宣布其7nm工藝的量產再度推遲6個月,使得其股價大跌,外界一片看衰英特爾之聲,因為臺積電的5nm工藝已經量產,而英特爾的7nm還在難產之中,這也使得近期業內充斥著英特爾在製程工藝上已徹底被臺積電擊敗的聲音。但是,相比臺積電、三星在製程工藝節點命名上的數字遊戲,英特爾一直踐行著最為嚴苛的工藝節點命名方式,每一代製程工藝的大的升級其電晶體數量將達到上一代的兩倍。也就是說,英特爾的7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10nm的兩倍。

但是,如果以電晶體密度為標準的話,英特爾三年前推出的14nm製程所能達到的電晶體密度已經與三年後臺積電、三星所推出的10nm的電晶體密度相當,而英特爾的10nm工藝雖然比臺積電、三星要晚,但是它的電晶體密度卻達到他們的兩倍,並且在鰭片間距、柵極間距、最小金屬間距、邏輯單元高度等指標均領先於臺積電和三星的10nm。同樣,英特爾的7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等指標方面,實際上也要優於臺積電和三星的5nm工藝。

英特爾高級院士、技術與製造事業部製程架構與集成總監Mark T. Bohr此前就曾表示:「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製程升級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難,一些公司開始背離了摩爾定律對於製程工藝的命名法則。即使電晶體密度增加很少,但他們仍繼續推進採用新一代製程節點命名。這也導致了製程節點名稱根本無法正確體現這個製程位於摩爾定律曲線的哪個位置。」

當然,即便如此,英特爾在製程工藝的推進的速度上確實落後了,因為臺積電的5nm已經量產,而英特爾的7nm工藝則要等到明年了。

為此,英特爾在繼續推進7nm工藝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優化10nm工藝。

英特爾此前在10nm工藝節上就融入了諸多新技術,比如自對齊四重曝光(SAQP)、鈷局部互連、有源柵極上接觸(COAG)等等,但它們帶來的挑戰也讓新工藝的規模量產和高良品率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水平。因此持續的優化也將有助於10nm的性能的持續釋放。在英特爾2020年架構日活動上,英特爾公布了全新的10nm SuperFin電晶體技術。

英特爾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表示,經過多年對FinFET電晶體技術的改進,英特爾正在重新定義該技術,而SuperFin電晶體技術的推出,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單節點內性能增強,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與全節點轉換相媲美。也就是說,憑藉該技術,英特爾實現了其新一代的10nm工藝可以媲美其初代的7nm工藝。

據介紹,10nm SuperFin技術實現了英特爾增強型FinFET電晶體與Super MIM(Metal-Insulator-Metal)電容器的結合。SuperFin技術能夠提供增強的外延源極/漏極、改進的柵極工藝和額外的柵極間距,並通過以下方式實現更高的性能:

1、增強源極和漏極上晶體結構的外延長度,從而增加應變並減小電阻,以允許更多電流通過通道

2、改進柵極工藝以實現更高的通道遷移率,從而使電荷載流子更快地移動

3、提供額外的柵極間距選項可為需要最高性能的晶片功能提供更高的驅動電流

4、使用新型薄壁阻隔將過孔電阻降低了30%,從而提升了互連性能表現

5、與行業標準相比,在同等的佔位面積內電容增加了5倍,從而減少了電壓下降,顯著提高了產品性能。

英特爾表示,該技術由一類新型的「高K」( Hi-K)電介質材料實現,該材料可以堆疊在厚度僅為幾埃厚的超薄層中,從而形成重複的「超晶格」結構。這是一項行業內領先的技術,領先於其他晶片製造商的現有能力。

英特爾聲稱,通過SuperFin電晶體技術等創新的加強,10nm工藝可以實現節點內超過15%的性能提升!而根據臺積電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其5nm工藝相對於其之前的7nm工藝的性能提升也只有15%。

如果說,之前英特爾第一代10nm工藝的性能已經可以和臺積電7nm工藝相媲美,那麼新一代的基於SuperFin電晶體技術的10nm工藝在性能上,可能已經可以與臺積電的5nm工藝相媲美。而這也是為何英特爾將SuperFin電晶體技術,稱之為其「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單節點內性能增強,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與全節點轉換相媲美」。

據英特爾透露,10nm SuperFin技術將運用於代號為「 Tiger Lake」的英特爾下一代移動版酷睿處理器中。Tiger Lake正在生產中,OEM的筆記本產品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的假日季上市。

全新混合結合封裝技術

作為英特爾六大技術支柱之一,封裝技術也一直是英特爾的關鍵優勢技術,特別是在摩爾定律推進越來越困難的當下,封裝技術則成為了通過異構整合,繼續推進晶片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的關鍵。近去年,英特爾就推出了多項全新的先進晶片封裝技術:包括Foveros、Co-EMIB、ODI、MDIO等。基本原則都是使用最優工藝製作不同IP模塊,然後藉助不同的封裝方式、高帶寬低延遲的通信渠道,整合在一塊晶片上,構成一個異構計算平臺。

在此次的2020年架構日活動上,英特爾又宣布推出了全新的「混合結合」(Hybrid Bonding)封裝技術。英特爾稱,其可取代當今大多數封裝技術中使用的「熱壓結合」(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封裝技術。

隨著摩爾定律的繼續推進,晶片的尺寸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小,這樣為了保證足夠的帶寬,必須要進一步縮小橋凸間距,提升單位面積下的橋凸數量。通過堆疊裸片的高密度垂直互連是目前封裝技術演進的一大方向,其主要是靠每平方毫米內所能容納的橋凸數量(也即橋凸的間距大小)來進行界定,數量越大(間距越小),則數據傳輸的帶寬更大,傳輸速度更快,延遲更底。目前英特爾的高密度垂直互連技術的橋突間距可以做到50μm,即400個橋凸/mm²。

而英特爾此次推出的混合結合技術,能夠加速實現10微米及以下的凸點間距(Pitch),提供更高的互連密度、更小更簡單的電路、更大的帶寬、更低的電容、更低的功耗(每比特不到0.05皮焦耳)。

也就是說,採用新的混合結合技術,可以使得英特爾現有的凸點間距能縮小到原來的1/5,並且每平方毫米的凸點數量也能超過1萬,增加足足25倍,這也意味著晶片間的互聯帶寬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據英特爾介紹,採用混合結合封裝技術的測試晶片已在2020年第二季度流片,但是英特爾並未透露未來會在什麼產品上率先商用。

關於包括Foveros、Co-EMIB、ODI、MDIO等封裝技術,可參看芯智訊此前文章《摩爾定律的新推力,英特爾先進封裝技術詳解!》

編輯:芯智訊-浪客劍

相關焦點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SuperFin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節點內...
    英特爾表示,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單節點內性能增強,10nm工藝可以實現節點內超過15%的性能提升,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與全節點轉換相媲美。」換言之,在SuperFin技術的加持下,英特爾推出的10nm工藝效能可以等同於7nm。  有時,好事如同正義,雖會遲到,但還是會來。
  • 英特爾再放狠話!10nm晶片並不落後:可媲美臺積電7nm晶片
    【10月20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國產巨頭相繼被列入到「黑名單」之後,晶片產業、作業系統產業發展就受到了廣大網友們高度關注,尤其是在晶片製造領域,即便是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也只能夠量產14nm晶片產品,而目前全球晶片製造技術最強的廠商,分別是臺積電
  • intel太笨了,要向臺積電學習,把10nm說成7nm,7nm說成5nm
    去年全球10大導體企業排名中,英特爾終於超過了三星,再奪全球第一。但這個全球第一其實也奪得蠻尷尬的,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英特爾的技術已經被臺積電秒殺了。因為從最直觀的工藝來看,臺積電進入7nm時,英特爾還是14nm,現在臺積電進入5nm了,英特爾還是10nm,說要明年才進入到7nm,這落後一代半是妥妥的了。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性能提升超15%
    比如10nm延期之後,英特爾無法使用14nm工藝去生產10nm製程架構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今,英特爾10nm 終見曙光,彼時的三星、臺積電早就有10nm,並已開始量產7nm。當然,各家工藝技術不同,沒有直接可比性。 英特爾表示,自家 14nm、10nm、7nm 分別相當於臺積電的 10nm,7nm、5nm。
  • 英特爾最新一代10nm重新定義電晶體,Tiger Lake架構性能提升20%
    【新智元導讀】英特爾在今年的架構日上介紹了在六大技術支柱方面的最新進展,全新的10nm SF工藝可媲美節點轉化,還有Willow Cove與Tiger Lake CPU架構,Xe顯卡等讓人大飽眼福。此前,英特爾宣布7nm工藝延期,讓業界紛紛猜疑美國主導的半導體時代將要走向終結!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節點內性能提升超...
    換言之,在SuperFin技術的加持下,英特爾推出的10nm工藝效能可以等同於7nm。撰文 | 微胖、徐丹有時,好事如同正義,雖會遲到,但還是會來。本周二,英特爾的頂級工程師們罕見揭開「跳票」已久的Tiger Lake 10nm CPU微架構面紗,後者將出現在9月2日發布的產品中。
  • 布局5nm,量產7nm、10nm!2020年半導體製造工藝技術前瞻
    電晶體製造工藝在近年來發展得不是非常順利,行業巨頭英特爾的主流產品長期停滯在14nm上,10nm工藝性能也遲遲得不到改善。臺積電、三星等巨頭雖然在積極推進7nm乃至5nm工藝,但是其頻率和性能表現依舊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 英特爾新10nm來了,能逆轉臺積電?
    今天,英特爾發布新品Tiger Lake,這也是去年英特爾發布首款10nm製程處理器Ice Lake後新一力作,被視為向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挑戰。據了解,英特爾10nm製程的計劃,實際上已延宕4年,未來是否委由臺積電的先進位程予代工生產,還有待觀察。只是臺積電已於月前宣布2021年啟動亞利桑那州設廠計劃,未來貼近客戶代工服務,將更具優勢地位。英特爾日前宣布將延遲7nm製程6個月時間,並延長1年時程才有可能進行生產流程,導致英特爾股價重挫逾16%,也讓臺積電更加穩固先進位程領先優勢。
  • 別糾結臺積電已5nm,英特爾才10nm,其實這都是數字遊戲
    全球首款5nm的晶片已經發布了,那就是蘋果的A14,接下來是華為的麒麟9000系列,再是聯發科、高通的新款晶片,反正預示著臺積電的技術,以及手機晶片已經真正邁入了5nm時代。但讓人很是遺憾的是,大家心目的晶片領域的老大哥intel,前不久才姍姍來遲的發布了10nm的晶片,相差臺積電僅僅2代,所以大家都認為intel是徹底落後了。當然,從工藝來看,intel確實似乎落後了,但大家也不用糾結臺積電的5nm、英特爾的10nm,其實所謂的XXnm,很多時候只是數字遊戲。
  • 別糾結臺積電已5nm,英特爾才10nm,其實這都是數字遊戲
    全球首款5nm的晶片已經發布了,那就是蘋果的A14,接下來是華為的麒麟9000系列,再是聯發科、高通的新款晶片,反正預示著臺積電的技術,以及手機晶片已經真正邁入了5nm時代。當然,從工藝來看,intel確實似乎落後了,但大家也不用糾結臺積電的5nm、英特爾的10nm,其實所謂的XXnm
  • 英特爾SuperFin到底是什麼?(附演講完整PPT)
    英特爾曾經憑藉競爭力強大的製造業節點技術一直居於該行業的領先位置,可這個位置自其推遲10nm製程起便開始動搖,而有關推遲下一步變更的消息,更是讓人們很難再對它信心滿滿。我們的許多讀者都知道,在FinFET技術時代,與工藝相關的實際數字實際上已成為工藝節點技術的專有名詞,這與基於該工藝的產品中的任何功能處理均無關。當某個流程的功能規模小於技術上的數量時,這一點特別令人困惑。例如,英特爾的10nm實際上具有8nm的功能。製造節點也可以使用諸如Gordon,Eric或Lisa之類的名稱,以防相同編號的節點產生歧義。
  • 英特爾12代處理器全新製程,直擊臺積電5nm
    最近英特爾那邊傳出7nm進展不順、延期半年的壞消息,甚至要找老對手臺積電代工,英特爾股價應聲下跌。當然英特爾並非完敗,目前的10nm工藝在電晶體密度上並不遜色於臺積電7nm,並且英特爾還有它的傳統藝能——10nm+++++…… 和14nm一樣,英特爾的10nm也有迭代,初代10nm(沒加號)的產品是Cannon Lake和Ice Lake,而今年將要發布的Tiger Lake則是第二代10nm+,明年的伺服器處理器Sapphire Rapids也是10nm+。
  • Intel公布的10nm超級Finfet,超級在哪裡?比臺積電5nm還強?
    臺積電前陣公布了他們5nm的Finfet電晶體技術時,裡邊提到了COAG, 提升Fin高度的技術(見臺積電5nm Scaling boosters 技術:smart hyper scaling features),而這些都是英特爾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10nm Finfet就已經用到的技術。
  • 英特爾7nm製程有瑕疵,或將外包給臺積電代工,雙方從5nm/6nm合作
    連于慧英特爾日前指出,7nm 製程技術發現「重大瑕疵」,量產時程將較原定計劃再延後 6 個月,且可能委由第三方供應商來支援生產。業界點名,臺積電最有可能成為英特爾委外代工的合作夥伴,雙方將從 6nm 或 5nm/4nm 製程開始合作。
  • 英特爾在 1 平方毫米中塞下 1 億個電晶體——其實就是 10nm 製程
    搭載驍龍 835(10nm) 的Galaxy S8 都快上市了拜託。不過,英特爾還真不服氣,它認為現在友商口中的所謂 10nm 已經是用過了美圖秀秀的磨皮版,掩蓋了柵極間距、電晶體密度等關鍵指標,自家 14nm 工藝足以媲美那些所謂的 10nm 了。今年一月份在總結英特爾 10nm 晶片路線圖時,晶片巨頭還沒有公開電晶體的具體尺寸。
  • 每平方毫米容納1.713億個電晶體:臺積電5nm工藝分析
    近日,WikiChip依據Techcon 2019、IEEE IEDM和ISSCC 2020等會議上披露的信息,分析了臺積電的5nm工藝。好消息是,摩爾定律依然有效:5nm與7nm製程相比,縮放比例為1.84。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
    比如10nm延期之後,英特爾無法使用14nm工藝去生產10nm製程架構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今,英特爾10nm終見曙光,彼時的三星、臺積電早就有10nm,並已開始量產7nm。當然,各家工藝技術不同,沒有直接可比性。 英特爾表示,自家14nm、10nm、7nm分別相當於臺積電的10nm,7nm、5nm。
  • 英特爾敗局揭秘:痴迷電晶體密度成魔,而臺積電「夜鷹計劃」用...
    英特爾究竟是如何從不可一世的半導體製造巨擘,走入製程技術一代代延宕的「魔咒」當中? 在本文中,引用一位曾任職於英特爾的工程師的看法,揭露了當中許多「一錯再錯」的關鍵秘辛。是英特爾在 2015 年從高通挖角過來的技術大將 Murthy Renduchintala 。他也是因為這次 7nm 重大失誤要再延 6 個月,而下臺負責的技術高管。其實,在 2012 年 22nm 製程世代之前,英特爾眼裡根本沒有臺積電和三星電子。
  • 臺積電5nm工藝分析 每平方毫米容納1.713億個電晶體!
    近日又有一個大消息傳了出來,那就是臺積電的5nm電晶體密度比官方宣傳的還要誇張!眾所周知,官方宣傳的數據一般都是最理想的情況了,甚至還有可能有一些數據失真。但臺積電的實測竟然把自己的臉給打了。按照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密度每2年翻倍。
  • 前沿科技|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
    比如10nm延期之後,英特爾無法使用14nm工藝去生產10nm製程架構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今,英特爾10nm 終見曙光,彼時的三星、臺積電早就有10nm,並已開始量產7nm。當然,各家工藝技術不同,沒有直接可比性。 英特爾表示,自家 14nm、10nm、7nm 分別相當於臺積電的 10nm,7nm、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