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特爾發布新品Tiger Lake,這也是去年英特爾發布首款10nm製程處理器Ice Lake後新一力作,被視為向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挑戰。
不過,英特爾目前在CPU、GPU都面臨新對手積極搶攻市佔率。據了解,英特爾10nm製程的計劃,實際上已延宕4年,未來是否委由臺積電的先進位程予代工生產,還有待觀察。只是臺積電已於月前宣布2021年啟動亞利桑那州設廠計劃,未來貼近客戶代工服務,將更具優勢地位。
英特爾日前宣布將延遲7nm製程6個月時間,並延長1年時程才有可能進行生產流程,導致英特爾股價重挫逾16%,也讓臺積電更加穩固先進位程領先優勢。臺積電甚至有可能取得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外包的訂單,臺積電股價因此飆漲、突破400元新臺幣大關。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稱英特爾為「700磅大猩猩」,貼切形容該公司在半導體產業的強大地位。但經過10年,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甚至是先進位程封裝技術,已不容對手忽視。
據國際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英特爾在2017年於筆電處理器市佔率達92%,同期間競爭對手AMD市佔率表現還沒超過7%。但在蘇姿豐於2014年接任AMD執行長一職後,不僅讓這家公司一掃頹勢,2019年委由臺積電7nm的Ryzen 3000 處理器,獲得市場熱烈迴響,甚至直接挑戰英特爾市佔率,截至2020年上半年,英特爾市佔率下滑至80%,AMD上升至近20%。
據半導體效能測試網站《Tech Centurion》數據指出,臺積電N7+達1.158 億個電晶體,贏過三星的9530 萬個,即便以沒導入EUV 技術的10nm製程,也有6030 萬個,遠勝三星的 5180 萬個。
雖然英特爾10nm製程,每平方釐米電晶體達1.008 億個,遠超於臺積電、三星,但英特爾在製程微縮技術卻落後這2家廠商,導致7nm製程研發時程受阻,失去了多年以來的競爭優勢。不過,英特爾營收仍穩佔全球第一,且遙遙領先今年首次擠進前十的華為海思。
在中美科技產業競爭下,美國國會擬編列預算228億美元,扶持美國半導體產業,英特爾這類IDM模式半導體廠,預計成為美國政府大力資助對象。
加上美國整體的半導體產業技術仍獨步全球,顯示英特爾只要站穩腳步加強研發,則「700磅大猩猩」仍將有他的優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