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社會上,混出頭的人精,一定都懂這4個人際交往規則

2020-12-25 李舟創業筆記

剛畢業的年輕人,總認為別人都是沙雕,這裡不平那裡不忿的。

感覺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遇到不想做的事,隨時都會撂挑子不幹。

碰到不爽的人,情緒全寫在臉上。

看起來一副清高的樣子,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做法。

我們這個社會是群居的,世界也不會因你而改變。

只是有人一輩子沒想明白這個道理,處處碰壁,撞得頭破血流。

有人在一次次失敗後,學會了偽裝,懂得了妥協之道。

不要認為妥協是見不得人的事,大家看的都是結果。

能隱忍,懂曲線救國的人,不可能混不出頭!

1、不會說話就少說多看。

說話是一門藝術,但真正重視的人卻不多。

有句老話叫禍從口出,不會說話,不擅長說場面話,那就少說多看。

就像高手過招,你出的招式越多,破綻就越多。

言多必失嘛!

而且,當你說的廢話多了,在大家心裡,也就沒了分量。

你看身邊的朋友,一般話最多的,都不會是圈子裡的核心。

真正說話管用的,反而是那種話不多,但一言九鼎的人!

2、不要總是實話實說。

與人交往,有很多潛規則。

聽話要聽音,就是其中的一種。

不要以為別人嘴上說的,就是心裡想的,還得看他屁股坐在哪裡的。

這個世上,大家都在演,就算你看到的,也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而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要誠實,要實話實說。

長大後,你就會發現,還是愛聽假話的多,沒幾個真的想聽實話。

3、清楚自身的位置。

人生就像一齣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想把戲唱下去,甚至演得精彩點,那就得知道自己的臺詞。

該說什麼,應該如何說,要向誰說,心裡得有桿秤。

船到橋頭自然直,那都是騙鬼的。

想過得好點,多賺點錢,必須得精心布局,事先規劃,人為幹預。

就像一棵樹,要是你任由上面的樹枝生長,最後不但會長得奇形怪狀,還會把原本屬於主幹的營養吸走。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一批出身環境和智商都差不太多的年輕人,其中27%的人沒有人生規劃,60%的人有非常模糊的人生規劃,10%的人有短期規劃,只有3%的人有長期規劃。

25年之後,有長遠規劃的,幾乎都成了社會頂尖人士。

有短期規劃的,都成了中產階級例如醫生、律師。

有模糊規劃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雖然沒什麼出息,但又特別希望孩子有出息。

完全沒有規劃的那些人,成了社會最底層,整天都在怨天尤人。

主動幹涉自己的人生,就像給樹修枝一樣。

長得不好的樹枝,要提前砍掉,不能讓它們浪費了養分。

對你來說也是如此,幫助不大,卻浪費時間的事情,就要少做。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能產生效益的地方!

4、一定要掌握些手段。

想做成點事情,靠一個人單打獨鬥肯定不行,得有一幫自己人。

如何讓別人跟著你混?

最愚蠢的人,喜歡進行道德綁架,給點小恩小惠,就想讓人聽你使喚。

這簡直是做夢!

有些人,在困境時,把你當成大爺,點頭哈腰的。

一旦走出困境,不但忘了感恩,甚至還會反目成仇。

想起當初給你當孫子,氣都不打一處來!

還想要回報?

不弄你就算好的了!

聰明點的人,會用利益捆綁,多給別人好處。

最牛逼的,就是畫餅了。

不但可以少給錢,只要洗腦夠成功,就算被賣了還會幫你數錢!

相關焦點

  • 如何在社會上獲得好的人際關係?掌握這四個人際交往的規則,精闢
    他把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160個人,信中放了某一個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他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的概念由此而來。通俗說法就是:一個人想認識世界上認識一個人,肯定可以通過6個人認識到他。
  • 人際交往心理學:遠離不發朋友圈的人?看清這3點,你就懂了
    人際交往心理學:遠離不發朋友圈的人?看清這3點,你就懂了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密集起來了。從前的簡訊和電話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社會的大家。再加上微信的普及,身邊很少有人不用微信,人們大多數的交流都有線下變成了線上。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在朋友圈裡面分享的生活瑣事。大家通過朋友圈就能看到他們的生活,點讚評論一起互動,還能看出大多數人的性格特點。然而有的人卻不發朋友圈,朋友圈什麼內容都沒有,也不與別人互動。
  • 社交規則:人際交往就像打羽毛球,能和你配合好的一定是高手
    小東和小輝是朋友,兩個人都愛打羽毛球,而且都自認為水平還不錯。兩個人雖然經常在一起打球,但是都認為對方水平不及自己,發出去球後總也打不了幾個回合,很多時間都是在撿球和發球。但兩個人都很喜歡和小飛打球,雖然小飛和他們認識的時間比較短。因為和小飛打球,總能一下子打很多回合,暢快淋漓而且非常舒服。
  • 男性人際交往障礙症狀,人際交往障礙有這表現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男性的交際能力相對都是比較強的,認為很少有男性會產生人際障礙,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對於男性而言,更容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之後,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難,會給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 工廠這個小社會,人際交往,追隨本心就好
    不知道有沒有人同我一樣,幻想走上社會,滿是刀光劍影,快意恩仇,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武俠小說裡的情節總是引人入勝,深入人心的還是江湖,什麼桃園三結義,一百單八將,歸根到底還是人際交往。看到過一些過於人際交往的文章或書籍,一般標題就是,人際交往黃金準則、職場潛規則幾條、交往幾條原則等等。過於標準化,一點都不江湖,人際交往的樂趣在哪裡?
  • 人際交往,人緣好的人,適應力都很強!五個技巧,提高你的適應力
    人際交往,適應力是很重要的,真正人緣好的人,也都是適應力強的人,他們總是明理而善解人意,老練而不枉斷他人,與任何人都能聊得來。當然,適應能力並不是天生,而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要想提高適應力,就必須勤於人際交往,多走出去與各種人接觸。除此之外,掌握一些提高適應力的基本技巧,也很重要。
  •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理論探源及對策
    1.制定網絡交往規則,制定者和交往主體一起努力。如同社會缺少法律就不能正常運行一樣,網絡交往中缺少必要的規則就難以走上正常的軌道。網絡交往虛擬性、隨意性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建立起一套網絡交往的規則。交往是人的內在需要,破解當代人際交往危機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交往主體本身入手,提升交往主體的道德境界,樹立崇高的道德觀。社會成員應認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傳統道德中積極的、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並身體力行弘揚道德規範。從內在方面來說,社會成員應約束自我的行為,並利用多種方法自覺提高自我修養,比如學思並重、省察克制、慎獨自律、知行統一等。同時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淨化心靈。
  • 人際交往中,記得儘快「拉黑」以下3種人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朋友,當我們遇到與自己興趣相投或性格相合的人時,兩個人就會漸漸建立起友誼,在此後的生活中雙方可以一起分享快樂,也可以一起度過困境,成為彼此重要的精神支柱。
  • 人際交往,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三個「不得罪」,趨利避害!
    人際交往,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以下這三個「不得罪」,懂得趨利避害,人緣會越來越好。這是因為,既然是小人,那肯定都是性格低劣、心胸狹小,為了爭奪利益,他們往往會無所不用其極,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他們都幹得出來,他們的拿手好戲就是睚眥必報、惹是生非、落井下石甚至是無惡不作。人際交往,沒有人願意與小人有所牽扯,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很多時候,遇到小人又是難免的。
  • 人際交往障礙的這表現你知道嗎
    社會高度發展,我們每天要進行大量的社交,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男性朋友有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現象,那你知道男性人際交往障礙的症狀有哪些嗎?平日裡有什麼方法能夠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呢,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接下來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你在人際關係裡吃那麼多虧,都因不懂這三種人際交往模型
    人一生中的很多痛苦與煩惱,歸根結底都來自人際關係。而有效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石並不在於學習各種人際交往的方法論,而在於你是否對自己和別人有了足夠深的了解與認識。比如:你知道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嗎?提到人際交往模式,相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內向和外向。
  • 俗話說:「水不打不渾」,其實上一句更經典,蘊含人際交往大智
    「水不打不渾」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說即使是汙水,你不去攪拌它,它也不會變得渾濁。它的上一句是「人不走不親」,其實這句話更經典,並且蘊含人際交往大智慧。那麼這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在解釋「人不走不親,水不打不渾」這一句話之前,我先給大家補充一句關於人際交往的另外一句俗語:「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任他酒價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如何提高人際交往中的口才和情商,這幾個公眾號來教你
    來源:中國經營報原標題:如何提高人際交往中的口才和情商,這幾個公眾號來教你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遇到事,如果你從樂觀的方面去想,你就會有一種積極的心態,結果通常也會是好的;如果從悲觀的方面去想,你的心態就會變得很消極,結果通常也是糟糕的!
  • 20條人際交往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
    1、社交的起點,是等價交換、各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就像小孩子玩蹺蹺板,想要保持平衡,那麼彼此的付出和回報就一定要對等,否則,蹺蹺板便會向一方傾斜而失衡。
  • 「不可深交,一看便知」:人際交往,這七種人不可深交,儘早遠離
    「不可深交,一看便知」:人際交往,這七種人不可深交,儘早遠離!一、不可靠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情感的溝通是相互的。二、道不同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人際交往,我們交往的雖然不一定要是志同道合之輩,但如果完全沒有共同點,在各方面都相差很大,沒有任何的共同話題,完全談不到一塊,甚至是背道而馳,那麼,也不必強迫自己委曲求全,非要忍受對方,還是儘量遠離為好,甚至是斷交,也無不可。
  • 人際交往心理學:社交上的4種空間距離,把握好合適的度
    當電梯裡有3個互不相識的人時,你們是不是又會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距離?這就是我們自帶的一種「距離感」。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裡,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
  • 心理學:人際交往障礙讓我患上了抑鬱症
    因為我是「城裡人」,所以在剛入學的時候還有點小驕傲,但是這一點可憐的優越感在幾天之後就蕩然無存了。我眼見著同學們一天天地變得熟悉,而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焦慮了——如果大家都不熟悉,那麼我的不善交往、不善言談的弱點就不會暴露出來,可當大家都打成一片的時候就會凸顯出我的「問題」。所以我寧願待在一個大家永遠都不會熟悉的環境中,還可以裝得和大家沒什麼兩樣,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才能感覺安全一點。
  • 「周一問候」人際交往的六條潛規則
    一、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人際交往中,提出的請求不會都同意。我媽有個認識十多年的朋友,上學時候她倆同寢室的,畢業後在同一個城市,偶爾會見上幾面。但我媽朋友上學時候就願意「埋汰」人。比如誰胖了,做過什麼丟人的事兒了。我媽個子不到一米六,上學的時候就說自己「濃縮就是精華。」有一次老媽在朋友圈發和我的合照,那阿姨就留言說:「你女兒那小短腿兒真像你。」
  • 數據解讀:社交媒體中, 人際交往的潛規則
    那就趕快閱讀下文,看看這個研究都做了什麼吧。 1、社交媒體中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現實生活的友情和社交媒體中的友情,它們是否遵循同一套人際交往的規則?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 Erin Bryant 和 Jennifer Marmo 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2012 年在 Facebook 上做了一個研究。
  • 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認知障礙
    但是他想錯了,這位與他在價值觀和人生觀上格格不入的女子親手毀滅了他的一生,這就是「暈輪效應」產生的後果。這個故事在心理學界一直被廣為引用。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提出,暈輪是由於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把太陽光或月光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光學現象,運用到心理學上就像人在認知和判斷上通常是從局部開始,再擴散至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