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十一大促的眾多商品中,一款健康主題的「果潤」冰箱賣爆了。
這款基於電商大數據定製的冰箱,是典型的「消費者需求驅動生產」的例子。數據洞察顯示,2020年以來,消費者對水果、蔬菜的需求及購買頻次大幅提升。由於果蔬不易保存,消費者需要頻繁購買。鎖定需求後,數據進一步鎖定了主要的消費人群——80、90後新進中產家庭,白領、家庭辣媽等對健康、顏值有較高要求的消費群體。
基於這樣的數據洞察,結合美的在保鮮技術方面大量的研究和儲備,這款讓果蔬保持鮮嫩、保留更多VC的冰箱「應需而生」。
「需求來自於消費者,最後產品又回到消費者」,美的冰箱電商產品企劃負責人萬曉春表示,京東開放的供應鏈技術服務對品牌的幫助很大。如果對消費者的需求沒有準確的把握,這個鏈條就不能形成迴路。目前,產業追求的是利用數據和信息化技術,使供應鏈更短、更高效,使消費者及全社會從中受益。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京東大數據研究院聯合發布《數智化供應鏈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價值》報告,其中明確提出,供應鏈有三大發展趨勢:數智化、全鏈路、社會化,即通過智能預測、自動調撥、智能履約等方式,實現從消費端到產業端價值鏈各環節的整體優化與重構。「果潤」冰箱就是京東一直在推進的C2M(反向定製)模式的成果。
大促為品牌帶來80%新用戶
「在過往每一屆大促情況下,基本上80%以上的用戶是新用戶,幫助寶潔不斷引入新的消費力量」。寶潔中國全域零售事業群產品供應部總經理方齊表示,在過往每一屆大促情況下,基本上80%以上的用戶是新用戶。大數據應用不僅幫助品牌實現成交額增長,幫助寶潔在過往每次大促中不斷引入新的消費力量,更重要的是幫助加強品牌力,吸引新的消費者。
目前,全鏈路協同成為行業一致追求的目標。大數據應用不僅在零售層面,而是貫穿了包含生產、銷售的全鏈路。寶潔與京東已在全鏈路協同上做了很多嘗試,包括信息聯通、產品優化、產品定位等,使企業持續保持著市場競爭力。同時,京東大數據在消費者洞察、促銷機制有效性分析以及流量分析等方面都對企業有很大的幫助。
全鏈條協同提效
「每年11.11,零售商、供應商、物流等相關生態的合作關係越來越緊密」。京東零售集團供應鏈技術負責人胡浩表示,對消費者來說,從最開始的產品設計到原材料、倉儲、配送、售後,整個鏈條都會構成消費者付出的成本。所以,京東過去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動合作的零售商、品牌商去嘗試供應鏈的協同合作,實現全鏈條的降本增效。
比如,美的產品從商品入倉到抵達消費者手中大概30-45天左右,在實行了數據打通、聯合計劃、聯合預測、倉網聯合等協同優化之後,庫存周轉減少至28天。這就意味著整個供應成本降了千萬級以上,對品牌商、零售商、中間服務商的成本都有很大的節約,最終反饋給消費者就是更低的價格,更實惠的商品和服務。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供應鏈數智化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影響。王一鳴表示,當前產業的生產組織方式正在向網絡化、扁平化、平臺化轉型,高效的供應鏈體系能夠在更大範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繫起來,實現擴大交易範圍、推動分工的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
打通全鏈路中的難點
如何實現全鏈路的協同優化?首先就是要打通全鏈路中的難點、阻點,使全鏈路達到更好的協同與共贏。
比如低線市場家電配送、安裝難,現在京東已經能覆蓋到中國的幾個極點地區,還提供了七天無理由服務,打消了下沉市場消費者的顧慮。用戶評價、用戶需求等數據的沉澱,使廠家能夠了解用戶心理,實現對用戶體驗的快速反饋。
美的冰箱電商產品企劃負責人萬曉春表示,雙11當天,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96%,這個增速還會持續增加。
「未來供應鏈發展的兩個方向:一個是短鏈,一個是數智化」。目前,供應鏈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供應鏈的含義也越來越廣。從生產端的角度來看,方齊認為,供應鏈發展的一個目標是從製造商到消費者手中的鏈路中減少不必要的節點、接觸、浪費,形成一個高效的短鏈;另一個方向是數位化賦能情況下的智慧型供應鏈,這需要打通從品牌、平臺、消費者端的數據,通過數據賦能拉動後端供應鏈的效率提升。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教授也非常認可數位技術在產品製造體系升級方面的作用,認為數據驅動的柔性製造業生產線將用戶的個性化定製化需求轉換成最終產品,提高了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
融合勢不可擋,誰是弄潮兒?
「雙11這幾天,家門口每天都是大大小小的包裹」,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表示,自己家人就是在雙11中買買買的消費者中的一員。雙11已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縮影,今年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融合。大量的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往「線上」走,同時電商往「線下」走,許多的企業開始數位化,線上線下融合去共建整個全鏈路的供應鏈。
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朱恆源認為,目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處於融合過渡階段,未來的3-5年可能出現一個新格局。數智化、產業升級、網際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等力量的融合,會重構一部分經濟形態,同時原來的鏈路環節會被解構,成為了新業態的養分被吸收。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過程中,誰是真正的弄潮兒?
胡浩表示,京東追求的目標是全社會的降本增效和生態共贏。京東的定位是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服務企業,供應鏈是一個內核核心。京東以前是以零售為基礎,隨著零售場、流量場的變化,任何一個場都需要供應鏈服務,所以供應鏈變成了一個基礎設施。
京東倉儲、營銷、交易、配送、售後能力,可以作為基礎設施來服務於多端、多場。多年來,京東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管理沉澱為新的技術能力,服務於生態中的所有企業。
在與上遊的生產型企業合作中,一個重要的改變是,通過京東的數據服務能力,供應鏈從以商品為中心,轉變為以消費者、客戶為中心。消費者的行為、偏好成為產業驅動力。通過用戶需求數據反向定製的商品,縮短了消費者跟後端生產者的距離,整個新品上市效率會提升,供應鏈流動效率會提升,也意味著端到端的整個供應鏈效率都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