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財科技CEO投案,資金方山東信託、光大信託能否全身而退?

2020-12-19 騰訊網

2019年底,支付寶創始人之一、愛財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錢志龍CEO主動向杭州市公安局投案。

消金界了解到,愛財科技背後的資金方除了包括華融、海爾在內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還包括山東信託和光大信託。

如今項目均未到期,融資方愛財集團CEO卻投案自首,其合作的信託還能正常兌付嗎?

就在發稿當日,消金界對此向愛財集團相關負責人問詢,得到的回應是:其合作的信託項目還在繼續放款。

山東信託收回代扣權

近日,愛又米的借款用戶反映,收到了平臺的信息提醒:

您好,您在愛又米申請的部分嗨花帳單由山東信託提供。該部分借款自1月8日起由山東信託直接從您銀行卡中代扣,前端暫無還款入口,請保證綁定的還款銀行卡內餘額充足,如扣款失敗請聯繫客服線下還款。您的還款情況由山東信託如實向人民銀行徵信系統進行報送,請您珍視信用記錄,按時償還貸款。

也就是說,愛財與山東信託合作發行的產品,目前已由信託機構收回了代扣權。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底,山東國信自主放款的首單普惠金融信託——「融易4號愛財科技單一資金信託與山東信託-普惠4號財產權信託」正式成立,100萬及以上收益率8.2%,總規模5000萬元,項目募資期限18個月。

就在12月底,杭州公安局發布公告稱,愛財集團CEO主動投案,而和愛財合作發行的信託項目還未到期。

消金界了解到,除了山東信託,愛財還對接了光大信託的資金,而該項目的發行期為2019年8月,距離愛財集團投案只有4個月。

公開資料顯示,光大信託發行的「光大信託-弘祿愛財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100萬及以上 8.4%,總規模1億元,項目募資期限13個月。

消金界登錄光大信託官網發現,「光大信託-弘祿愛財2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還可以進行預約。

消金界了解到,愛財對接了華融、海爾消費金融的資金,此前愛財集團旗下的愛又米曾因代扣權的問題,捲入了與華融消費金融的糾紛中。

2019年12月25日,華融消金方面發布公告稱,平臺已經收回了愛又米及其相關方向借款人扣收貸款還款資金(包括接收借款人主動還款資金)的授權。

「這個項目的確出現了問題。」來自光大信託的員工表示,「項目比較敏感,只能針對投資者才能作出回復。」

愛財回應:其合作的信託還在放款

公開資料顯示,這兩個項目的募集資金均用於向愛財用戶發放信託貸款,貸款用於其日常消費開支(教育、商品消費、旅遊等)。愛財科技作為助貸機構,負責推薦合格借款人及收集匯總數據;信託公司要做二次審核,審核通過後,再放款給借款人。

在項目的推介資料中,均將錢志龍作為宣傳亮點:

創始人錢志龍為阿里巴巴75號員工,2014年創辦分期購物商城愛又米(愛財科技),已成為包含愛又米分期、米莊理財等年輕人金融服務生態系統。

就在12月18日,米莊理財發布公告稱,因平臺無法保證持續良好運營,決定停盤並進行良性有序退出;12月29日晚,杭州餘杭公安發布通告,杭州信釜資產法人錢某龍主動向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投案。

而最新消息顯示,愛財集團控股的子公司或子品牌,包括愛又米、米莊理財、米莊資產、愛又車、愛用車、出未校園等在內的所有股權被凍結。

消金界了解到,兩個信託項目的風控措施基本類似,均都採取了結構化設計,愛財科技認購劣後級份額,優先比劣後為3:1。

「只要稍微催收下,逾期在25%以內,信託公司是不會虧的。」業內人士表示,信託機構大概率會剛兌。

儘管監管要求打破剛兌,但實際上大多數信託機構都在這麼做。比如消金界此前報導的,長租公寓品牌源淶國際陷入資金困境,其位於上海市某科技服務園的企業總部已人去樓空,而其合作的雲南信託則進行了剛兌。

此外,在光大和愛財合作的項目中說明,信託存續期間,若監控指標到8%警戒線,信託計劃立即結束循環期,加速清償。

某網際網路金融風控負責人向消金界表示,一般信託項目中會設置條款,比如,一旦資產發行方出現重大輿情信息,會進入加速清償;如沒有設置該條款,因愛財科技出事,該信託項目會直接開始攤還。

就在發稿當日,消金界對此向愛財集團相關負責人問詢,得到的回應是:其合作的信託項目還在繼續放款。

信託機構的風控能力存疑

山東信託和光大信託,都是2019年在消費金融業務中比較突出的公司。

消金界了解到,山東信託持續發力消費金融業務,陸續合作了買單俠活力花、拍拍貸、洋錢罐等資產方;而光大信託更為激進,陸續對接了包括洋錢罐、玖富、小贏、佰仟、同程、微貸等在內的資產方。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信託對接的,大多都是通道型產品。該類型信託計劃都是基於消費金融公司的風控,自身的風控就是走一個形式。

「一失萬無。」某信託機構資金負責人向消金界表示,此前愛財集團曾尋求過資金合作,但是考慮到其P2P背景,沒有選擇對接。

在準入門檻上,一些謹慎的信託機構只選擇和持牌消金以及BATJ合作。

比如,消金界了解到,包括招聯、捷信、馬上在內的持牌消金機構,均對接了信託機構的資金。在具體的合作中,二者採取的是風險自擔的分潤模式。

「我們承擔風險,企業資產出表、風險出表,在收益方面雙方按比例分成。」某信託機構資金部負責人表示,他們能提供成本相對低的資金,通過信託機構給借款人放款,能夠幫助貸機構出表。

當下信託機構都在強調自己的主動管理能力。而此次愛財出事後,沒了助貸機構的風控審核,信託機構是否具備風控能力,到受檢驗的時候了。

此文為消金界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開年屢陷兌付危機 光大信託能否化險為夷?
    光大信託表示,由於當前突發的疫情,已導致弘信6號融資方的對外融資在諸多操作細節(如放款手續、額度申請等等)上面出現推遲,確實造成了資金的到位有所延誤,融資方對此也深感抱歉。融資方預計上述貸款最遲3月中旬之前可實現放款,對此融資方承諾資金將優先用於本項目的兌付,並承諾逾期期間的利息也將一併償付。
  • 光大信託又一政信項目出現兌付風波,融資方為四川廣元城投公司
    除了《紅周刊》此前報導過的信益21號、茂田實業信託計劃等產品外,《紅周刊》記者最近獲悉,光大信託有一款投向四川廣元的政信類項目「廣元建投1號財產權信託」也在今年7月到期,但融資方卻遇到了暫時性的資金周轉難題。光大信託近幾年一直是業內的「黑馬」,其央企信託的金字招牌吸引到不少投資者的追捧。
  • 促「信託+金融科技」融合 光大信託亮相服貿會金融展
    光大信託將以「強化精益管理,推動轉型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主題,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為參展理念亮相展會。  記者從光大信託獲悉,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光大信託依託IBM諮詢制定數位化轉型的科技戰略規劃,配套了「光速計劃」的整體實施方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化、雲服務、分布式、區塊鏈等技術支持公司展業,在短短1年多時間內連續開發投產了投後管理與風險監測系統、資金交收平臺、匯聯易報銷系統、績效管理系統、簡訊平臺、督查督辦管理平臺等多個系統,實現各類經營管理工作的線上化辦理
  • 信託公司全面剖析-光大信託
    從抗風險能力看,2014年和2015年光大信託的風險覆蓋率分別為201.79%和190.59%,均處於較高水平,對風險的覆蓋能力較強。這一階段,光大信託以單一資金信託項目為主、集合資金信託項目為輔,同步提升信託資金規模。
  • 雲南信託「下水」推出自營現金貸,曾對接上百家網貸平臺
    根據早前報導,截至2018年11月23日,雲南信託在消費金融領域連接了五六十家資產方,消費金融業務放款突破1000萬筆。而據2020年報導,雲南信託已對接上百家消金資產端。據消金時代不完全統計,雲南信託合作過京東金融的京東金條、今日頭條放心借、信而富、掌眾、二三四五、前隆科技、品鈦、360金融、小象優品、51信用卡、優信金融、樂信等。
  • 信託互金合作嚴管,桔子分期仍從山東國信發產品融資,為暴雷平臺...
    4月初雲南信託與小象優品的合作被監管責令整改,意味著信託和互金平臺合作模式的合規性正在風口浪尖。近日,又有多家資方收緊了與中小型助貸平臺的合作。據自媒體「消金界」報導,因行業環境緊張,光大信託突然收緊與桔子分期在資產端的合作。
  • 資管30人|光大信託董事長閆桂軍:資金信託業務轉型發展要留足時間...
    導讀:資金信託業務規模很大,對其監管不能一蹴而就,要給資金信託業務的轉型發展留足時間和空間,我們認為至少需要3-5年的過渡空間。  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也有部分信託公司實現逆勢發展。光大信託近年來的經營表現在行業中就頗為亮眼。該公司的信託資產規模、信託業務收入、淨利潤以及資本利潤率等核心指標均在行業排名中躍居前十。   光大信託是光大集團於2014年收購甘肅信託後重組成立的,彼時其信託資產規模僅577億元。截至2019年末,這一數據已增至7506億元,5年間增長了12倍。
  • 光大信託逆勢增長引發關注 涉嫌違規資金池業務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陳希婷 北京報導近日,光大興隴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光大信託」)發布了2018年度業績報告。然而,在信託公司整體盈利水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逆勢增長的光大信託卻引發了業界的關注。近期有媒體指出,光大信託發行的「瑞富寶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下簡稱「瑞富寶)和「浦匯系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下簡稱「浦匯」)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規模快速增長,涉嫌違規資金池業務。
  • 光大信託被要求暫停融資類信託?回應:目前業務正常審批報備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玉靜)近日,有消息稱光大信託因融資類信託逆勢增加,被監管部門要求暫停融資類信託業務,本周即開始執行。對此,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致電光大信託相關人士,該人士回應稱,目前業務都在正常審批報備,沒有說一刀切停止什麼業務,行業和監管要求縮緊,肯定是要聽的,而且公司今年的整體戰略也是要主動收緊融資類業務。從行業來看,監管部門今年以來對融資類信託一直保持嚴監管態勢,半年多的時間內已經多次提及。
  • 獨家|光大信託弘信10號收益延期,融資方為六盤水城投公司
    除此前《紅周刊》報導的信益21號、茂田實業信託計劃等產品外,近期《紅周刊》記者還獲悉,光大信託·弘信10號信託計劃的利息也未能順利兌付,該項目的融資方為貴州六盤水鐘山區的城投融資平臺。圖片來源:西部信託官網姑且不論「梅花山文旅應收債權集合信託計劃」是否逾期,但「攀登開投」卻在早先就已經涉及過非標逾期事件,如《紅周刊》記者於2019年12月報導的《中泰信託·祥泰1號出現兌付困難,兩家擔保方仍有3隻債券發行》文章就曾指出,祥泰1號的擔保方之一為「攀登開投」,在當時,「攀登開投」很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資金緊張問題
  • 獨家| 光大信託弘信10號收益延期,融資方為六盤水城投公司
    紅周刊 記者 | 惠凱光大信託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不過在信用風險頻頻暴露的行業背景下,其自去年來已有多款產品出現兌付風險。除此前《紅周刊(博客,微博)》報導的信益21號、茂田實業信託計劃等產品外,近期《紅周刊》記者還獲悉,光大信託·弘信10號信託計劃的利息也未能順利兌付,該項目的融資方為貴州六盤水鐘山區的城投融資平臺。
  • 開年陷入三款產品延期兌付風波 光大信託發生了什麼?丨信託
    《投資時報》記者聯繫光大信託,相關工作人員未否認上述三款產品延期兌付,稱這三款產品的情況可以查看官網公告,關於兌付時間等資金方面信息需與項目人員對接。   網上信託交流平臺近日還有投資人在討論光大信託信益28號,對於該產品是否也延期兌付,上述工作人員稱以官網公告為準。
  • 光大信託強化國有金融機構使命擔當 上半年實體信託投放超7800億
    「多」支持實體企業的信託資金投放多。今年以來,光大信託通過加強同業合作、提升直銷募集能力、上線光大信託APP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籌集各類資金,全面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光大信託支持工商企業存續信託財產規模超過3500億元,支持基礎產業存續信託規模近2800億元,助力復工復產信託資金投放超過1500億元。助力抗疫的慈善信託設立多。
  • 與電商分期平臺的助貸合作被光大信託叫停,資方變謹慎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消金界「去年我們對接了光大信託的資金,今年這個項目已經過會了,我們在等盡調。泰然金融為其資金方之一,曾擬赴美上市,如今由於涉嫌吸收非法吸收存款已被立案。在2015年校園分期的排行榜單上,桔子分期位居第九名。
  • 光大信託榮膺「年度最佳服務實體經濟信託公司」稱號
    昨日,由《金融時報》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機構金牌榜 · 金龍獎」評選活動中,光大信託憑藉與客戶共建良好合作關係,大力支持復工復產脫穎而出,榮膺「年度最佳服務實體經濟信託公司」稱號。
  • 遭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光大信託被暫停融資類業務!
    7月23日,援引財新網消息,近日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光大信託,並暫停其融資類信託業務。作為一家央企信託公司,光大興隴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光大信託」)近幾年規模擴張明顯,2019年光大信託管理規模已經達到7372.86億,增幅較大。
  • 信託產品逾期增多 信託公司疫情階段如何避險?
    來源:一財網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短期對我國宏觀經濟、金融行業形成了一定衝擊,信託業也不例外。第一財經記者日前了解到,「光大信託-信益2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下稱「光大信託-信益21號」)本金在今年2月並沒有按期兌付,構成違約。
  • 光大信託連續踩雷被暫停融資信託業務,投資款損失誰來承擔
    7月23日,據媒體報導,近日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光大信託,並暫停其融資類信託業務。據了解,光大信託近年來發展較為迅猛,2019年管理規模增幅較大,不符合監管導向;今年以來在監管部門窗口指導要求壓降之下,融資類信託仍逆勢增加。
  • 三款產品陷入延期兌付風波 光大信託發生了啥?
    光大信託近日被捲入輿論漩渦,原因是多位投資者反映光大信託-信益21號信託計劃兌付延期。該公司網站顯示,信益21號近期發布了臨時信息披露,除此之外,智興5號發布了重大事項臨時公告,信益28號發布了臨時信息披露。據此前報導,智興5號和弘信6號也延期兌付。
  • 逾期產品激增 安信信託等多家信託陷兌付危機
    銳贏64號發行於2018年8月,但山東微山縣法院在2018年6月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顯示,潤峰電力因欠崑山雅森電子材料科技公司70萬元貨款,已被崑山雅森電子申請凍結銀行存款,潤峰電力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此外,2018年以來,潤峰電力就因買賣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等案由,被多家企業告上法庭、或凍結銀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