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初三老師在交流時,她跟我分享到她所帶的班級裡有一個學生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刀劃上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傷口。當老師在了解和詢問學生相關情況的時候,發現孩子的抑鬱傾向十分嚴重,孩子跟老師說,他感到很痛苦,只有當他拿著刀子劃手臂的時候,才覺得沒有那麼痛苦。老師耐心地聽著孩子的訴說,同時,最令人感到傷心的是,當老師問他說,為什麼自己有這些痛苦的情緒,卻沒有和爸爸媽媽溝通呢?孩子回答老師說:因為爸爸媽媽如果知道了,會揍他......後來,老師在與其父母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原來這個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有輕微抑鬱的現象,但是因為家長並沒有引起重視,加之父母雙方都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沒有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和陪伴孩子,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孩子的抑鬱傾向才愈發變得嚴重。
我聽到這裡,心裡十分難過。雖然自己從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研究這麼多年,對這樣的案例已經司空見慣,但是每當聽到來找我諮詢的家庭或者希望在我這裡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的家長的分享,或者身邊的人分享這樣的案例,我的心裡還是會抑制不住的難過。我真的很希望給到這些家長或者養育者,能立竿見影改變孩子問題行為的方法,可是真的很難。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往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我們看不到的是冰山下面——孩子的感受以及信念,而孩子信念卻是影響孩子行為的主要因素。而這一點,也應該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值得重視的地方。
就如同這個初三的孩子,雖然孩子僅僅用了一句簡單的話,因為擔心父母揍他,所以不願意跟父母分享他糟糕的狀態。不難看出,他父母的教養風格是偏嚴厲專制型的,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是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說一不二,孩子只能被迫服從,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是非常害怕犯錯誤的,因為如果犯了錯誤,家長會採用嚴厲懲罰方式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教育方式看似是有效果的,因為孩子小沒有反抗的力量,只能順從。事實上家長與孩子每天的互動方式已經逐漸影響了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就在做各種各樣的決定,我們試想一下,當孩子看著自己高大權威的父母在面前動不動就責罵懲罰,大家覺得作為孩子,他當時的感受會是怎樣的?
在那個時候,作為孩子,他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很嚴厲的,很兇的,除了嚴厲和兇,對他是沒有幫助的。同時,他會覺得世界就是每天充斥在無盡的責罵和懲罰中,他會覺得不安全,很糟糕,因此他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決定只能尋求生存,他可能會想通過一些更糟糕的事件來引發其他人對他的關注,這時,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是尋求權力,也有可能是挑戰報復,又或者是自暴自棄......
所以,這個初三的孩子從小就已經通過自己對周圍事物、環境和人的觀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信念,而這些信念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表現出來,讓家長覺得是很頭疼的問題或者挑戰的時候,家長想到的教育方法是通過用嚴厲懲罰的方式去快速糾正這些不良行為,卻忽略了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當孩子不好的感受越來越多,形成的不好信念也越來越多,不良的情緒也會越積越深,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核對和疏導,最後這些情緒變得錯綜複雜,似乎變成了一撮凌亂的毛線團,讓孩子不知所措,從而可能會選擇一些極端的應對方式。
這種案例的發生對於每位父母來講,無疑是痛心的,也是不願意看到的。全天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真正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孩子,懂孩子,並願意掌握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和陪伴孩子的父母卻在少數。 漢·荀悅《申鑑·政體》中講到「天下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根基在於家庭。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家庭教育已經被社會越來越重視,雖然我作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可以貢獻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我願意終我一生,儘自己最大的力量,運用到我所學到的知識,去幫助到身邊有需要的人,這也是我所追求的價值感與歸屬感。
我是芝罘老師,一個游離在體制外卻願意用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一個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學領域鑽研的研究者;一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實踐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希望通過我的分享可以幫助到更多有或多或少的苦惱的家長們,如果你希望學習到更多乾貨,請關注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