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會虧本?收益率-4.42%,投資者懵了

2020-12-06 騰訊網

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估值方式的變化和近期債市調整,是導致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主要原因。

文/《財經》記者 張穎馨 嚴沁雯

編輯/袁滿

「活久見!買銀行理財產品居然開始虧本金,後浪太難了。」近日,一則關於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消息,在普通投資者間掀起軒然大波。大家紛紛質疑,一向有「穩穩的幸福」之稱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何也會虧損?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 明確表示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估值方式的變化和近期債市調整,是導致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主要原因。

正如硬幣的兩面。雖然此事在投資者中引發爭議,但也需要看到,銀行理財正加速向「真」淨值化轉型。基於曾經對銀行理財的「保本」認知,普通投資者接下來應如何正確看待新市場形勢下的產品淨值波動?又應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

浮虧乍現,莫慌!

近日,一張有關招商銀行代銷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的虧損截圖「刷屏」。圖片顯示,截至6月3日,該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其單位淨值也跌破成本價至0.9997元。

不僅如此,據《21世紀經濟報導》,包括工商銀行(工銀理財)、招商銀行(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推出的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其最新份額淨值均低於1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財經》記者注意到,比如建設銀行推出的「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二期」、以及「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二期」,兩者最新淨值分別為0.998670元和0.998345元。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

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大家需要了解出現「負收益」的原因。

從估值方法上看,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指出,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估值技術一般採用市值法和成本法。採用市值法,將直接根據底層資產價格表現計入產品淨值,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反映在產品層面,其單位淨值變化就大。比如近期債券市場總體走熊,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按市值法估值,則債券類理財產品的淨值下跌幅度大,甚至會產生負收益。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告訴《財經》記者,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更多的是資金池的概念,池內各資產收益可以「調劑」,理財產品基本是剛性兌付。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即由之前的攤餘成本法轉向市值法。因此,理財產品中標的資產市場波動,將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

估值方式之外,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浮虧也與當前的市場環境息息相關。《財經》此前報導,受市場風險偏好抬升、監管嚴打資金空轉套利、債基贖回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推動,近期債市調整至與2月上旬疫情暴發初期相當的水平。

債市失火,殃及池魚

周茂華分析稱,4月底以來,國債收益率觸底反彈,債券價格下跌,導致純債券理財產品淨值下滑,2020年4月29日-2020年6月5日,1年期、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上升96BP、95BP、74BP和35BP,短期內國債價格大幅下挫,導致相應理財產品估值下滑。

《財經》記者查閱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說明書了解到,該產品為R2級(較低風險)產品,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標準化債券資產(不低於60%)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0-40%)。與此同時,該產品採用市值法(按第三方估值機構提供的估值數據)進行估值。結合上述分析,多名金融行業人士認為,近期相關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浮虧不足為奇。

粵開證券首席固收研究員鍾林楠亦表示,此次虧損的主要是「固收類理財產品」,過去一段時期內債券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調整。部分主要以債券為標的淨值類銀行理財產品必然要跟隨市場變動來調整理財產品淨值,表現出來就是銀行理財收益率出現為負的情況。與此同時,由於銀行理財類產品的投資者對風險較為敏感,當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後,部分投資者可能會直接撤離銀行理財市場,這也會加快理財產品淨值回撤。

事實上,不僅是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當前債券公募基金也面臨回撤。Wind數據顯示,4月30日至6月2日,債券型基金指數下跌0.69%。在Wind上可查詢的3506隻開放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中,2951隻基金近一月的回報為負。

另需注意的是,在招商銀行「刷屏」截圖中出現的「-4.42%」這一數據,實際是以年化口徑形式展示,看似幅度較大,實則是把一個月的下跌幅度的絕對值放大了12倍,其近一月內下跌幅度實際上在0.34%。也就是說,如果用戶買了10000元該產品,虧損了近34元。

與此同時,短期帳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周茂華強調,淨值波動所產生的盈利(虧損),屬於產品日常市場淨值變化,即浮盈(浮虧)的概念,並不代表理財產品到期後本金一定會發生盈利(虧損)。但理財產品到期後是否虧到至本金,仍要看到期後該產品的淨值變化情況。

投資者何去何從?

多名市場人士直言,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波動與市場會更加貼近,上行或者下跌都是正常現象。當前,銀行理財正加速向「真」淨值化轉型,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缺乏對相關產品的清晰了解。

資管新規執行之前,銀行理財都是保本的,其中原理是銀行採取措施,幫用戶平滑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但這樣做的結果風險全部轉嫁至銀行。

資管新規執行之後,銀行理財就從固定收益型轉變為淨值收益型,其本質上就是把風險交還給投資者。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理財收益增加;相反,若市場行情不好,則收益減少甚至會出現虧損。

簡而言之,淨值型理財產品就像基金那樣每天計算淨值,並按照淨值申購贖回,雖然不再保證客戶收益,但避免了底層資產錯配等風險。

「確實知道上述產品屬於淨值型理財產品,但是以為它不會跌,畢竟屬於銀行理財。」購買了某股份制銀行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告訴《財經》記者,現實情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發生了偏差,所以不太容易接受。

其認知背後反映出來的,正是投資者教育的缺乏。鍾林楠向《財經》記者分析稱,當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展最主要的難題就是投資者無法理解。「一般來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對風險較為敏感,並且已經習慣了銀行理財是保本產品,當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波動上升時,原有客戶很難接受新的產品,最終銀行可能會面臨客戶的流失。」

對此,銀行如何開展投資者教育成為當下焦點。多名金融行業從業者直言,一方面,要改變投資者的「剛性兌付」觀念,但這並非一朝一夕,應及時有效地向投資者傳遞相關政策信息,給投資者一個平穩的過渡期,逐步提高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認知;另一方面,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如通過使用更為完善的客戶分級方式,針對客戶特徵有效推薦相關產品,降低投資者投資風險。

《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事件發生後,已有銀行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投資者教育,呼籲投資者理性看待債市震蕩引發產品淨值波動。

而在投資者教育之外,市場對銀行理財投資能力的要求亦逐步上升。「淨值化轉型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劣會更加突出,理財能力較弱的銀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會快速下滑。只有提高投資理財的能力,才能吸引新用戶,增強存量用戶的粘性。」某銀行投行業務部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也會結合市場情況適度調整產品投資策略。

對於後續債市發展情況,鍾林楠認為,此後債市會更多的是一個震蕩市行情。由於對債市最友好的經濟、政策環境已經過去,債市很難向下突破此前創下的低點,預計由於需求不足等原因,經濟的後續復甦可能會乏力,貨幣政策也依舊處於寬鬆周期,這也使得債市向上也很難突破年初的高點。由於債市的趨勢性機會已經消失,投資以債為主要持倉的理財產品估計難以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若想維持較高的回報率預期,投資者還有哪些選擇?某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經理告訴《財經》記者,可考慮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打底的基礎上,增厚權益成分,搭配其他資產,即「固收+」。固收就是債券,「+」代表搭配其他資產。「+」可能的投資範圍包括:權益資產,比如精選的股票;期貨,比如股指期貨或者國債期貨;打新、可轉債、定增等。

不過,從風險角度來看,「固收+」產品的難度在於如何尋找確定性高的固定收益資產,以及優質的「+」作為補充,這就需要專業的投研能力和市場判斷來為「固收+」做支撐。建議投資者準確了解產品的策略和風險特徵,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選擇。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也開始虧本了,後續還能買嗎?
    最近朋友圈網上開始陸陸續續爆出銀行理財虧本的文章,以招商銀行的一款理財首當其衝,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早就不是保本的投資方式了,但是由於銀行的金字招牌在,加上銀行理財產品的低門檻進入,始終給人一種隱性剛兌的感覺,那麼這次銀行理財產品虧本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信託產品逾期,銀行理財虧本,如何應對理財產品大變?
    四川信託TOT產品逾期和銀行理財產品虧本多多少少和疫情的衝擊有關係,年初至今很多企業經營不善,紛紛倒閉,另外近一個月市場利率反彈,導致債市由牛轉熊,債券基金連續多天淨值下跌,那些投資了債券的理財產品自然也躲不過虧錢的下場。既然是意料之中,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投資者這麼義憤填膺,甚至不少投資者集中投訴平安銀行和招銀理財。
  • 原油期貨跌至負值 我買的掛鈎原油銀行理財會不會跟著虧本?
    部分期貨交易者們蒙受了損失,一些穩健型投資者也在擔心:我買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掛鈎原油期貨的,會不會因為原油期貨價格的大幅波動,導致收益損失,甚至出現本金虧損?固定收益打底 衍生品博高收益所謂結構性理財,是指由固定收益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組合在一起的產品。
  • 哪種理財產品基本上不會出現虧本?
    貨幣基金主要是投資於某些金融衍生品工具,比如央行票據,商業票據,國債券,政府短期債券,及其銀行業的銀行存單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並不大,很少出現虧損的事情。不過,近年來國內貨幣政策總體上偏向寬鬆,貨幣市場上的資金收益率呈現下行趨勢,目前與銀行大額存單的利益相差不大。所以,貨幣基金的優勢已經不大,但對於投資者來説,也算是相對安全的投資品種。
  • 銀行理財風險低?「年化 -4.42%」的收益率了解一下!
    是的,你沒看錯,銀行理財收益率為「-4.42%」!這是不是網友為了搞笑P的圖,而是就在你我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全球疫情、美股熔斷、負油價……今年我們啥事兒沒幹,就光顧著見證歷史了。其實負收益大家應該見怪不怪了,誰的手裡沒有幾隻收益率是-XX%套牢股票(心酸)。但這個負收益是什麼產品?一個R2級的銀行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為啥會虧本?
    銀行人士解釋,主要原因是短期帳面浮虧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到期日不同,有很多產品還沒到集中兌付期,目前僅是按照管理規定公開披露信息而已。針對人們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還有一定的誤解,多名業內人士指出,淨值型產品定期披露產品運作公告,投資者在投資期內可準確掌握淨值型產品的投資情況及產品淨值等信息。而且淨值型理財產品本身就不是保本型理財產品。
  • 年化4%以上的越來越少:收益率下行,理財產品怎麼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期,不少投資者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似乎降低了。
  • 2018年銀行理財市場大變革 2019投資者應如何買理財
    二、收益率直線下滑收益率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因素,融360數據顯示,2018年銀行理財收益率呈直線下滑趨勢,2月份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1%,達到階段性的頂峰,此後連續走低,其中3-11月期間創下了連續9個月下降的記錄,12月下半月收益率小幅反彈,但全月綜合收益率與11月份持平,均為4.40%,可見即使是年末,資金流動性也沒有往年緊張。
  •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排名 這家銀行平均收益率高達5.62%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都是淨值型理財產品,7月份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31%,要遠高於傳統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城商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4%,排在第二位;農商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1%,排在第三位;股份制銀行和國有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68%、3.55%,要明顯低於其他類銀行。
  • 投資者理財淡出網貸 期待「正規軍」收益率走高
    「當初為了高收益率幾乎把所有資產都用於網際網路金融投資,現在想想實在後怕,好在選的都是大平臺,沒有發生違約。現在已經把投資轉向銀行理財產品了,因為收益率比前幾年高不少,買了心裡也踏實。」 李麗的情況並非個案,不管是當初如火如荼的寶寶類貨幣基金理財,還是一時風起的P2P,已經逐漸淡出很多投資者的視野。
  • 多支產品跌破淨值 投資者本金出現浮虧,銀行理財告別「穩賺不賠...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紅銀行理財不再是「穩穩的幸福」。近日,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本金開始出現浮虧,令不少市民憂心不已。買銀行理財為啥會虧錢?這屆銀行理財到底行不行?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近日,銀行理財虧了成為熱點。因發行的理財產品跌破淨值,僅某家投訴平臺上,平安銀行就收到了300多條投訴。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招商銀行,其代銷的招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同時,該行同系列產品「季季開2號」 也是浮虧狀態,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0.73%。工行、建行以及中行等產品也有跌破淨值的現象。
  • 銀行穩健淨值型理財出現-4.42%收益,未來銀行理財咋購買?
    最近,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一款低風險收益(R2)被爆淨值跌破1元,近一個月實現的收益竟然達到-4.42%,這讓很多投資者譁然。 如果你看得還不是很明白,那麼,可以直白地說,這款理財產品近一個月的收益是是虧損本金4.42%。這樣的理財收益結果你接受嗎?
  • 哪種理財產品基本上不會被虧本?聽內行人說完,瞬間明白了
    市面上的理財產品基本上不會虧本的還真有那麼幾種,但是像這種不會虧本的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都比較低。 01.安全性穩定性最高的理財產品———銀行定期存款。
  • 200多隻銀行理財產品 淨值低於1|收益率|淨值型理財|浮動管理費|...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超過200隻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低於1。這些負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中,多屬於「R2」級別,即「穩健型、中低風險」。如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原來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會虧損。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隨著淨值化轉型,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
  • 哪種理財產品可以做到完全不虧本呢?
    哪種理財產品可以保證不虧本呢?很多小夥伴有一種理財的想法,但是對於理財不是特別的了解,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更多的人就是把錢放在了銀行當中,通過這樣的活期儲蓄來進行理財和存款,這樣的方式首先是不可取的,因為銀行的活期儲蓄利率等同於沒有,因為它只有0.35%的利率是非常低的,而且還要交這個銀行稅,所以說扣扣除銀行稅之後,最終的利率大概只有0.27%。
  • 理財產品的各種收益率到底是什麼意思?
    1、預期年化收益率過去銀行理財基本上都用「預期收益率」,指的是銀行根據產品的底層資產、期限、風險、流動性等測算出來的收益率,是未來的收益率,未必能拿到。但由於過去銀行理財一直都是剛性兌付,所以一般預期收益率都能如期拿到。根據資管新規,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以後「預期收益率」將會逐漸退出,被其它類型的收益率所替代。
  • 銀行理財產品排行榜: 招商銀行理財產品拔得頭籌
    第四季度即將到來,投資者豐收的時刻盡在第二年周而復始的理財循環中,當然,不乏消費,銀行方面也使出渾身解數。銀行理財收益率排行榜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理財計劃( 保本浮動收益13%)重慶銀行一款730天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8%重慶三峽銀行一款2年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7%建設銀行一款192天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6.9%中國銀行一款1096天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6.5%好車貸理財
  • 人民幣3萬元,買沒有風險的理財產品,選擇空間有哪些
    有三萬塊,想買理財,零風險。三萬元能選擇的理財產品還是很多的,不過零風險無任何風險的理財產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根據風險等級劃分,PR1和PR2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屬於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不會出現風險的,不過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叫預期收益率,或年化收益率,即它所標註的收益率只是一個參考,並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水平。
  • 招銀理財、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先後虧錢 這是怎麼了?
    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旗下兩款產品跌破本金的消息,在業內尚未討論完。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3天下跌1.36%的消息,再次引發討論,共同點是,兩款產品均以債券類資產作為主投資產。銀行理財怎麼了?債市怎麼了?是圍繞在投資者心中兩個大大的問號。
  • 銀行理財再也不保本了?別慌,普通人這樣買理財產品不會虧
    金融風險從銀行轉嫁到了普通投資者身上,被寶貝這兩個字寵壞的小公主們該醒醒了? 保本理財就是銀行為了吸引客戶採取了一種非常規手段,那一聽到保本兩個字,大爺大媽們領著錢就來了,銀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銀行怎麼就能做到保本的道理很簡單,銀行在理財產品規定的期限內,拿你的錢去做各種投資,一旦轉了,就按照預定的收益率把本金和回報都給你,但萬一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