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估值方式的變化和近期債市調整,是導致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主要原因。
文/《財經》記者 張穎馨 嚴沁雯
編輯/袁滿
「活久見!買銀行理財產品居然開始虧本金,後浪太難了。」近日,一則關於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消息,在普通投資者間掀起軒然大波。大家紛紛質疑,一向有「穩穩的幸福」之稱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何也會虧損?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 明確表示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估值方式的變化和近期債市調整,是導致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主要原因。
正如硬幣的兩面。雖然此事在投資者中引發爭議,但也需要看到,銀行理財正加速向「真」淨值化轉型。基於曾經對銀行理財的「保本」認知,普通投資者接下來應如何正確看待新市場形勢下的產品淨值波動?又應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
近日,一張有關招商銀行代銷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的虧損截圖「刷屏」。圖片顯示,截至6月3日,該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其單位淨值也跌破成本價至0.9997元。
不僅如此,據《21世紀經濟報導》,包括工商銀行(工銀理財)、招商銀行(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推出的20餘只銀行理財產品,其最新份額淨值均低於1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財經》記者注意到,比如建設銀行推出的「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二期」、以及「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二期」,兩者最新淨值分別為0.998670元和0.998345元。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
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大家需要了解出現「負收益」的原因。
從估值方法上看,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指出,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估值技術一般採用市值法和成本法。採用市值法,將直接根據底層資產價格表現計入產品淨值,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反映在產品層面,其單位淨值變化就大。比如近期債券市場總體走熊,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按市值法估值,則債券類理財產品的淨值下跌幅度大,甚至會產生負收益。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告訴《財經》記者,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更多的是資金池的概念,池內各資產收益可以「調劑」,理財產品基本是剛性兌付。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即由之前的攤餘成本法轉向市值法。因此,理財產品中標的資產市場波動,將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
估值方式之外,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浮虧也與當前的市場環境息息相關。《財經》此前報導,受市場風險偏好抬升、監管嚴打資金空轉套利、債基贖回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推動,近期債市調整至與2月上旬疫情暴發初期相當的水平。
周茂華分析稱,4月底以來,國債收益率觸底反彈,債券價格下跌,導致純債券理財產品淨值下滑,2020年4月29日-2020年6月5日,1年期、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上升96BP、95BP、74BP和35BP,短期內國債價格大幅下挫,導致相應理財產品估值下滑。
《財經》記者查閱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說明書了解到,該產品為R2級(較低風險)產品,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標準化債券資產(不低於60%)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0-40%)。與此同時,該產品採用市值法(按第三方估值機構提供的估值數據)進行估值。結合上述分析,多名金融行業人士認為,近期相關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浮虧不足為奇。
粵開證券首席固收研究員鍾林楠亦表示,此次虧損的主要是「固收類理財產品」,過去一段時期內債券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調整。部分主要以債券為標的淨值類銀行理財產品必然要跟隨市場變動來調整理財產品淨值,表現出來就是銀行理財收益率出現為負的情況。與此同時,由於銀行理財類產品的投資者對風險較為敏感,當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後,部分投資者可能會直接撤離銀行理財市場,這也會加快理財產品淨值回撤。
事實上,不僅是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當前債券公募基金也面臨回撤。Wind數據顯示,4月30日至6月2日,債券型基金指數下跌0.69%。在Wind上可查詢的3506隻開放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中,2951隻基金近一月的回報為負。
另需注意的是,在招商銀行「刷屏」截圖中出現的「-4.42%」這一數據,實際是以年化口徑形式展示,看似幅度較大,實則是把一個月的下跌幅度的絕對值放大了12倍,其近一月內下跌幅度實際上在0.34%。也就是說,如果用戶買了10000元該產品,虧損了近34元。
與此同時,短期帳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周茂華強調,淨值波動所產生的盈利(虧損),屬於產品日常市場淨值變化,即浮盈(浮虧)的概念,並不代表理財產品到期後本金一定會發生盈利(虧損)。但理財產品到期後是否虧到至本金,仍要看到期後該產品的淨值變化情況。
多名市場人士直言,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波動與市場會更加貼近,上行或者下跌都是正常現象。當前,銀行理財正加速向「真」淨值化轉型,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缺乏對相關產品的清晰了解。
資管新規執行之前,銀行理財都是保本的,其中原理是銀行採取措施,幫用戶平滑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但這樣做的結果風險全部轉嫁至銀行。
資管新規執行之後,銀行理財就從固定收益型轉變為淨值收益型,其本質上就是把風險交還給投資者。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理財收益增加;相反,若市場行情不好,則收益減少甚至會出現虧損。
簡而言之,淨值型理財產品就像基金那樣每天計算淨值,並按照淨值申購贖回,雖然不再保證客戶收益,但避免了底層資產錯配等風險。
「確實知道上述產品屬於淨值型理財產品,但是以為它不會跌,畢竟屬於銀行理財。」購買了某股份制銀行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告訴《財經》記者,現實情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發生了偏差,所以不太容易接受。
其認知背後反映出來的,正是投資者教育的缺乏。鍾林楠向《財經》記者分析稱,當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展最主要的難題就是投資者無法理解。「一般來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對風險較為敏感,並且已經習慣了銀行理財是保本產品,當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波動上升時,原有客戶很難接受新的產品,最終銀行可能會面臨客戶的流失。」
對此,銀行如何開展投資者教育成為當下焦點。多名金融行業從業者直言,一方面,要改變投資者的「剛性兌付」觀念,但這並非一朝一夕,應及時有效地向投資者傳遞相關政策信息,給投資者一個平穩的過渡期,逐步提高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認知;另一方面,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如通過使用更為完善的客戶分級方式,針對客戶特徵有效推薦相關產品,降低投資者投資風險。
《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事件發生後,已有銀行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投資者教育,呼籲投資者理性看待債市震蕩引發產品淨值波動。
而在投資者教育之外,市場對銀行理財投資能力的要求亦逐步上升。「淨值化轉型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劣會更加突出,理財能力較弱的銀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會快速下滑。只有提高投資理財的能力,才能吸引新用戶,增強存量用戶的粘性。」某銀行投行業務部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也會結合市場情況適度調整產品投資策略。
對於後續債市發展情況,鍾林楠認為,此後債市會更多的是一個震蕩市行情。由於對債市最友好的經濟、政策環境已經過去,債市很難向下突破此前創下的低點,預計由於需求不足等原因,經濟的後續復甦可能會乏力,貨幣政策也依舊處於寬鬆周期,這也使得債市向上也很難突破年初的高點。由於債市的趨勢性機會已經消失,投資以債為主要持倉的理財產品估計難以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若想維持較高的回報率預期,投資者還有哪些選擇?某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經理告訴《財經》記者,可考慮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打底的基礎上,增厚權益成分,搭配其他資產,即「固收+」。固收就是債券,「+」代表搭配其他資產。「+」可能的投資範圍包括:權益資產,比如精選的股票;期貨,比如股指期貨或者國債期貨;打新、可轉債、定增等。
不過,從風險角度來看,「固收+」產品的難度在於如何尋找確定性高的固定收益資產,以及優質的「+」作為補充,這就需要專業的投研能力和市場判斷來為「固收+」做支撐。建議投資者準確了解產品的策略和風險特徵,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