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2020-12-24 騰訊網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

1

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

這是一個Top-down View 的SEM照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見CPU內部的層狀結構,越往下線寬越窄,越靠近器件層。

這是CPU的截面視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層狀的CPU結構,晶片內部採用的是層級排列方式,這個CPU大概是有10層。其中最下層為器件層,即是MOSFET電晶體。

Mos管在晶片中放大可以看到像一個「講臺」的三維結構,電晶體是沒有電感、電阻這些容易產生熱量的器件的。最上面的一層是一個低電阻的電極,通過絕緣體與下面的平臺隔開,它一般是採用了P型或N型的多晶矽用作柵極的原材料,下面的絕緣體就是二氧化矽。

平臺的兩側通過加入雜質就是源極和漏極,它們的位置可以互換,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溝道,就是這個距離決定了晶片的特性。

當然,晶片中的電晶體不僅僅只有Mos管這一種類,還有三柵極電晶體等,電晶體不是安裝上去的,而是在晶片製造的時候雕刻上去的。

在進行晶片設計的時候,晶片設計師就會利用EDA工具,對晶片進行布局規劃,然後走線、布線。

如果我們將設計的門電路放大,白色的點就是襯底, 還有一些綠色的邊框就是摻雜層。

晶圓代工廠就是根據晶片設計師設計好的物理版圖進行製造。

晶片製造的兩個趨勢,一個是晶圓越來越大,這樣就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晶片,節省效率,另外就一個就是晶片製程,製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稱為柵長,在電晶體結構中,電流從Source流入Drain,柵極(Gate)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

電流會損耗,而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而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也就是製程。

縮小納米製程的用意,就是可以在更小的晶片中塞入更多的電晶體,讓晶片不會因技術提升而變得更大。

但是我們如果將柵極變更小,源極和漏極之間流過的電流就會越快,工藝難度會更大。

晶片製造過程共分為七大生產區域,分別是擴散、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生長、拋光、金屬化光刻和刻蝕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兩個步驟。

而電晶體就是通過光刻和蝕刻雕刻出來的,光刻就是把晶片製作所需要的線路與功能區做出來。

利用光刻機發出的光通過具有圖形的光罩對塗有光刻膠的薄片曝光,光刻膠見光後會發生性質變化,從而使光罩上的圖形複印到薄片上,從而使薄片具有電子線路圖的作用。

這就是光刻的作用,類似照相機照相。照相機拍攝的照片是印在底片上,而光刻刻的不是照片,而是電路圖和其他電子元件。

刻蝕是使用化學或者物理方法有選擇地從矽片表面去除不需要材料的過程。通常的晶圓加工流程中,刻蝕工藝位於光刻工藝之後,有圖形的光刻膠層在刻蝕中不會受到腐蝕源的顯著侵蝕,從而完成圖形轉移的工藝步驟。刻蝕環節是複製掩膜圖案的關鍵步驟。

而其中,還涉及到的材料就是光刻膠,我們要知道電路設計圖首先通過雷射寫在光掩模板上,然後光源通過掩模板照射到附有光刻膠的矽片表面,引起曝光區域的光刻膠發生化學效應,再通過顯影技術溶解去除曝光區域或未曝光區域,使掩模板上的電路圖轉移到光刻膠上,最後利用刻蝕技術將圖形轉移到矽片上。

光刻根據所採用正膠與負膠之分,劃分為正性光刻和負性光刻兩種基本工藝。在正性光刻中,正膠的曝光部分結構被破壞,被溶劑洗掉,使得光刻膠上的圖形與掩模版上圖形相同。

相反地,在負性光刻中,負膠的曝光部分會因硬化變得不可溶解,掩模部分則會被溶劑洗掉,使得光刻膠上的圖形與掩模版上圖形相反。

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微觀上講解這個步驟。

在塗滿光刻膠的晶圓(或者叫矽片)上蓋上事先做好的光刻板,然後用紫外線隔著光刻板對晶圓進行一定時間的照射。原理就是利用紫外線使部分光刻膠變質,易於腐蝕。

溶解光刻膠:光刻過程中曝光在紫外線下的光刻膠被溶解掉,清除後留下的圖案和掩模上的一致。

「刻蝕」是光刻後,用腐蝕液將變質的那部分光刻膠腐蝕掉(正膠),晶圓表面就顯出半導體器件及其連接的圖形。然後用另一種腐蝕液對晶圓腐蝕,形成半導體器件及其電路。

清除光刻膠:蝕刻完成後,光刻膠的使命宣告完成,全部清除後就可以看到設計好的電路圖案。

而100多億個電晶體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雕刻出來的,電晶體可用於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包括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振蕩器。

電晶體越多就可以增加處理器的運算效率;再者,減少體積也可以降低耗電量;最後,晶片體積縮小後,更容易塞入行動裝置中,滿足未來輕薄化的需求。

▲ 晶片電晶體橫截面

到了3nm之後,目前的電晶體已經不再適用,目前,半導體行業正在研發nanosheet FET(GAA FET)和nanowire FET(MBCFET),它們被認為是當今finFET的前進之路。

三星押注的是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技術,臺積電目前還沒有公布其具體工藝細節。三星在2019年搶先公布了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根據三星官方的說法,基於全新的GAA電晶體結構,三星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製造出MBCFET(Multi-Bridge-Channel FET,多橋-通道場效應管),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電晶體性能,取代FinFET電晶體技術。

此外,MBCFET技術還能兼容現有的FinFET製造工藝的技術及設備,從而加速工藝開發及生產。

2

今天找到了臺積電晶圓製造過程的視頻,大家一起看一下哦。

3

這是一個講解從原材料到晶片製造過程的視頻,比較全面。視頻是由從 AMD 剝離出來的晶片製造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拍攝的。

來源:金屬加工

相關焦點

  • 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1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當然,晶片中的電晶體不僅僅只有Mos管這一種類,還有三柵極電晶體等,電晶體不是安裝上去的
  • 如何將電晶體安裝到晶片內
    如何將電晶體安裝到晶片內 電子工程專輯 發表於 2020-12-26 09:53:54 如今的7nm EUV 晶片,電晶體多大100億個,它們是怎麼樣安上去的呢?
  • 「矽基晶片」製作過程,上億電晶體如何安裝,不光是用高端光刻機
    想要知道電晶體如何安裝的,我們就要知道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我們都知道,計算機只能識別二進位0和1的指令,也就是開和關,在晶片還沒有誕生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模擬電路的開關期間來實現。當然,這根本不可能執行強大的邏輯運算,只能執行簡單的或、與、非等邏輯運算的處理。
  • 晶片有幾十億個電晶體,連接電晶體之間的導線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晶片製造非常複雜。幾十億個電晶體也不是我們想像的人為放進去的,而是直接在晶圓上通過光刻、蝕刻化學反應生成的電晶體(各種PN結)。同樣,連接電晶體的導線也不是像布線一樣布進去的。是通過離子注入和電鍍完成的,這個材料是我們最常見的銅。要理解導線如何生成,得先了解一下晶片電晶體的生成。
  • 晶片內有上百億的電晶體,它們是怎麼安上去的呢?
    如今的7nm EUV 晶片,電晶體多大100億個,它們是怎麼樣安上去的呢電晶體並非是安裝上去的,晶片製造其實分為沙子-晶圓,晶圓-晶片這樣的過程,而在晶片製造之前,IC涉及要負責設計好晶片,然後交給晶圓代工廠。
  • 麒麟990 5G的電晶體數量比A13晶片多20億個,性能卻落後一年半
    雖然麒麟990是國產晶片,但就實際性能而言,還是覺得蘋果A13的性能更強,可能有網友說晶片性能本來就是一個不好評判的東西,在工藝製程上,蘋果A13處理器和華為麒麟990都是7nm製程工藝,雙方都是臺積電代工的晶片,所以憑什麼說蘋果A13更強呢。
  • 晶片中的幾十上百億電晶體,是怎麼塞進去,並用電路連接起來的?
    眾所周知,晶片是由電晶體構成的,像華為麒麟990 5G是全球第一款電晶體超過百億的晶片,有103億顆,蘋果的A13都只有85億顆。像華為麒麟1020、蘋果A14這些採用5nm工藝的晶片,電晶體更多,都是超過100億的。
  • A11處理器有55億電晶體,一秒鐘設計一個電晶體,如何設計這麼多電晶體
    現在手機SoC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動輒百億個,「愚公移山」拼體力一秒畫一個現在的高端晶片設計,已經和體力活說拜拜,設計流程分工極細,設計過程自動化程度極高,這樣才能避免晶片上市,「黃花菜」都涼了的尷尬。SoC晶片設計流程可以分為前端和後端,前端負責邏輯設計、輸出門級網表(netlist),後端進行物理設計,輸出版圖(layout),然後將版圖傳給晶片廠製造(tapeout)。
  • 臺積電5nm工藝,125億電晶體,蘋果的A14晶片究竟有多強
    隨著iPhone12發布越來越近,有關於這款手機的相關參數也是越來越多,其實最讓人關注的自然就是A14這款晶片了,畢竟手機一切性能的基礎就是晶片。按照說法,A14臺積電在3月份就開始生產了,採用的是5nm的工藝,而較之7nm,5nm有了一次非常大的躍進。
  • 電晶體數量超125億 蘋果A14晶片性能到底多炸裂
    015nm製程工藝 集成約125億個電晶體早在6月份,臺積電發布的財報上顯示,其月營收首次達到1208.78億新臺幣,環比5月增長28.8%。可以確定的是,新一代蘋果A14晶片將採用臺積電的5nm工藝,同時它可能是首個能實現大規模量產的5nm工藝晶片。不同於前代7nm的升級,5nm製程工藝是一次大跨越。A14晶片在整個過程中廣泛使用了極紫外(EUV)光刻技術,電晶體密度較7nm晶片提升80%,相同功率下運行速度能夠提升15%性能、同性能下則可降低30%的功耗。
  • 華為推出麒麟9000晶片:集成153億個電晶體 比蘋果A14多30%
    餘承東介紹,Mate 40系列搭載麒麟9000晶片,採用5nm工藝製程,集成153億個電晶體,比蘋果A14多30%。麒麟9000晶片採用八核CPU,24核Mali-G78 GPU,2大核+1小核NPU,併集成了華為最先進的ISP技術。
  • 全球第一顆7納米工藝,電晶體數量超過100億的手機晶片
    1、全球第一顆7納米工藝,電晶體數量超過100億的手機晶片。  同時,就在這不到1平方釐米,指甲蓋大小的面積裡,華為塞進了103億顆電晶體,比上一代麒麟980足足多了44億個。而三星、高通最強的也不過60多億顆。  2、全球第一顆5G SoC晶片。
  • 118億電晶體!蘋果A14首秀,全球首發的5nm晶片有多香?
    作為全球首發的5nm晶片,A14仿生晶片的性能亮點主要為:1、臺積電5nm製程工藝,具有118億個電晶體;2、6核中央處理器,性能提升40%;3一、188億個電晶體!118億個電晶體,與去年發布的7nm A13晶片所包含的85億個電晶體相比,數量增加了40%。
  • 125億電晶體性能炸裂,碾壓華為高通晶片
    ,所以好的晶片質量決定了好的性能,而晶片又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如果有新的晶片技術,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這次的蘋果新款手機便在晶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次的A14採用的是5nm的技術,是從今年三月份開始在臺積電生產的。相比較之前的7nm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是變成了5nm的工藝,所以在晶片裡面的電晶體的密度會變大,在晶片A14裡一共有125億個電晶體,相比起上一代的A13隻有85億和電晶體,整整增加了40億個電晶體。光是從電晶體的數量我們就能看出晶片的實力增加了不少。
  • 同樣是7納米,麒麟990擁有約103億個電晶體,而A13 Bionic才85億
    蘋果公司已經發布了2019新款iPhone的晶片:A13 Bionic。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樣,該公司正在浪費時間來解釋它是智慧型手機內部最強大的晶片 - 就像過去三年一樣。但如果你關心電池壽命,你會想要注意。
  • 蘋果首發5nm晶片,搭載全新六核CPU,集成118億個電晶體
    蘋果全球首發的 5nm A14 Bionic 帶有六核 CPU 和新的四核 GPU,集成了 118 億個電晶體。A14 讓 iPad Air 4 的性能提升了 40%。5nm 製程是指晶片上電路之間的寬度,目前市面上高端智慧型手機使用的主流還是 7nm 晶片。A14 採用了六核 CPU 設計,與 7nm 製程晶片相比,它的 CPU 性能提升了 40%。圖形處理器方面,A14 採用了新的四核 GPU,性能提升超過 30%。
  • 解讀華為「絕版」晶片麒麟9000:153億電晶體唯一5nm
    麒麟9000是全球第一顆、、也是唯一一顆5nm工藝製造的5G SoC,集成多達153億個電晶體,首次突破150億大關,是目前電晶體最多、功能最完整的5G SoC。AI方面集成兩個大核、一個微核的NPU,性能提升100%,還有四核心ISP。
  • 指甲蓋般大小的蘋果A14處理器,為何能集成118億個電晶體?
    iphone12搭載了5納米工藝的手機處理器蘋果A14,這款處理器集成了118億個電晶體。,真的能裝下上百億個電晶體嗎?100億個電晶體,就很好理解了,是可以做到的。工程師們直接將電晶體製作在一片矽晶片上,微電路(晶片)隨之誕生。為了降低功耗和提高性能,集成電路的電晶體數量越來越多,元器件也被做的越來越小。
  • 我國實現3nm電晶體技術,那麼,電晶體是如何讓晶片計算的呢?
    其實說到電晶體,我們很多朋友也不陌生了,畢竟現在半導體、晶片等話題幾乎天天都有,大家也沒少看到這樣的信息。例如哪家公司又發布了什麼晶片了,集成了多少億個電晶體等等。那麼電晶體到底是什麼呢?它到底有什麼用呢?
  • 無需美國晶片!中國3納米電晶體研發成功,國產晶片或領先世界?
    ,相當於一條人類DNA鏈條的寬度,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能安裝數百億個3納米電晶體。                                           眾所周知,電晶體是處理器的基本部件。電晶體越小,晶片上能安裝的電晶體就越多,處理器的性能也就越強。據悉,用3納米電晶體製造的處理器在增加計算速度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比如一位智慧型手機用戶可以玩一整天需要大量計算能力的遊戲而無需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