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874字
#伊朗高級核科學家遭暗殺身亡#
當國際媒體的關注點紛紛聚焦於美國的大選及政權交接的爭執時,11月27日伊朗發生了該國核專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在首都德黑蘭附近被「斬首」事件。由於法赫裡扎德的身份特殊、敏感,加上此次暗殺事件在作案手段和時間點上非常蹊蹺,此事震驚了國際社會。
伊朗同仇敵愾 國際輿論強烈關注
伊朗舉國上下悲憤填膺,同仇敵愾,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和總統魯哈尼誓言要查明兇手,以牙還牙,報仇雪恨。中東上空,恐又將面臨腥風血雨。
對於法赫裡扎德遇刺身亡,目前國際輿論主要關注四點:
其一,法赫裡扎德究竟是誰?法赫裡扎德這個名字,民間並不很熟悉,但在國際核領域早已有名,而且鼎鼎大名,因為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和以色列當局特別是情報機構,早已將其視為眼中釘。上周五(11月27日)也即法赫裡扎德遇害後的當天,美國總統川普轉發了以色列記者尤西·梅爾曼的有關報導,稱法赫裡扎德是伊朗秘密軍事計劃的負責人,多年來受到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通緝。
據CNN報導稱,美國國務院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多份報告中表示,法赫裡扎德對伊朗的核能力有深刻的了解。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表示,法赫裡扎德是伊朗「阿邁德核武器項目」的負責人,他在為伊朗秘密研發核武器而努力。內塔尼亞胡當時曾惡狠狠地表示:「記住這個名字,法赫裡扎德!」
據說,法赫裡扎德的公開身份是伊朗國防部國防創新與研究組織的負責人,該組織的波斯語縮寫為SPND,但實際上他與今年1月3日被美國「斬首」的蘇萊馬尼將軍一樣,都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關鍵人物,只不過蘇萊馬尼主要負責軍事組織指揮,而法赫裡扎德主要負責先進科技與核研發。
而伊核問題是美國川普政府與伊朗交惡並決意全面徹底打擊的關鍵,美國因此而激化了與法國、德國和英國等西方盟國的矛盾。由此可見,法赫裡扎德是伊朗非同一般之人,堪稱是伊朗核研發的「國寶級人物」。
其二,法赫裡扎德是怎麼被暗殺的?從伊朗和國際媒體透出的信息看,法赫裡扎德遇刺身亡,與年初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高級指揮官蘇萊馬尼將軍被「斬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似之處是這兩次暗殺事件都採用了汽車跟蹤和現場「斬首」的殘忍手段,不同之處是蘇萊馬尼是在伊拉克被「斬首」的,而法赫裡扎德卻是在伊朗自己的國土上,且竟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殘殺的。這個問題就嚴重和複雜了,這表明殺手潛入了伊朗境內,或者在伊朗內部有人配合了暗殺行動。一些輿論因此質問,為何伊朗對這些核心人物沒有採取更有力的保護措施,而讓殺手屢屢得逞,這太可怕了。
關於法赫裡扎德的遇刺情況,目前除了暗殺地點說法相同外,有些細節的報導有所不同。據伊朗方面稱,現年59歲的法赫裡扎德上周五(11月27日)白天在外出時,遭遇襲擊,當場喪生,當時他乘坐的車行駛到首都德黑蘭東北約60公裡的阿布沙德村(Absard)時,暗殺事件突然發生了,法赫裡扎德被打死。
伊朗半官方的法爾斯新聞社11月29日的報導稱,法赫裡扎德上周五和妻子乘坐一輛防彈車外出,另外還有三輛安全人員的車輛隨行,當時他突然聽到類似子彈擊中車輛的聲音,以為是車輛故障,於是立即下車去確定發生了什麼事。但他剛走下車,一挺遙控機關槍就從一輛距離法赫裡扎德約150米的尼桑車上猛烈開火,法赫裡扎德和隨同保鏢被當場打死,隨後這輛尼桑車也發生了爆炸。毫無疑問,從暗殺事件的種種跡象看,這是一起早有預謀且精心策劃實施的「斬首」事件,兇手確切地掌握了法赫裡扎德的行蹤信息。
其三,是誰暗殺了法赫裡扎德?暗殺事件發生已有四天多,但至今沒有任何組織、機構或個人宣稱對此負責。目前都是猜測,或者懷疑,但口說無憑,因此尚不能確定真正的兇手是誰,背後又是誰。也許這是暫時的,但也許長久都不會有結論,因為暗殺者早已準備好如何銷毀痕跡。
德黑蘭對此暗殺事件憤怒到了極點。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於次日(11月28日)在一個經常發表官方聲明的推特帳戶上寫道:「穆赫辛·法赫裡扎德先生被壓迫的敵人殺害了。這個罕見的科學大腦為他永恆的、偉大的科學工作而獻出了生命。他為真主和最高領導人犧牲了生命。」
哈梅內伊的軍事顧問海珊·德赫恩將軍同一天在推特上說,「猶太復國主義者」正在尋求製造「全面戰爭」,並誓言伊朗將會「像閃電降臨一樣」殺死暗殺法赫裡扎德的兇手。
上周六,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也指責了以色列,他在舉行的緊急內閣會議上表示,「伊朗的敵人必須明白,伊朗民族和負責該國的官員是勇敢的,決心及時對這起謀殺事件作出反應」。他指出,此次屠殺是在「壓迫者骯髒的手上進行的,與非法的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一致」。伊朗外長扎裡夫呼籲西方社會「結束他們可恥的雙重標準」,並「譴責這一國家恐怖行為」。
從伊朗領導人的譴責言論看,伊朗矛頭所指已很清楚。但外媒注意到,伊朗沒有提供以色列製造或參與此次暗殺事件的證據。中東國家的媒體輿論對此事件表現出格外謹慎。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拒絕就此事件置評。以色列內閣成員哈內格比對以色列第12新聞頻道說,他「不知道」是誰殺害了法赫裡扎德。
其四,為什麼要暗殺法赫裡扎德?暗殺法赫裡扎德的其他動機和因素,幾乎可以絕對排除。毫無疑問,殺害法赫裡扎德主要是因為伊核問題,特別是他的核特殊才能和核心作用。法赫裡扎德是過去10年以來遭暗殺的第五位伊朗核專家。伊朗將此前一系列造成多名核專家死亡的襲擊都歸咎於以色列,前四位專家中,2010年喪生了2名,2011年和2012年各有一人被暗殺。以色列同樣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參與這些刺殺行動。
伊朗跟以色列及其靠山美國,長久以來都是死敵,美國一直懷疑和指控伊朗秘密研發核武器,以色列更是擔心伊朗發展核武器後對其構成直接的戰略和軍事威脅。
歐巴馬當政時期,美國聯合其他五大國,經過多年多輪談判,終於在2015年與伊朗達成了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伊朗同意不提煉豐度5%以上的濃縮鈾,並停建阿拉克重水反應堆。但2017年川普上臺後,美國於2018年5月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陸續重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嚴厲制裁措施,導致美伊關係再度嚴重惡化。近三年來雙方一直都在較量博弈,華盛頓頻頻對伊進行武力威脅,並重點圍剿打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及其領導人。
伊朗矢口否認發展核武器
伊朗則矢口否認發展核武器,但在美國一再威脅特別是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後,也表示如果美國不守信用,伊朗必須走自己的路,這引起了歐洲大國的強烈不滿和警惕。伊朗這樣表示顯然有回擊美國的用意。伊朗堅稱目前的核計劃主要立足於和平利用核能,這是正當的發展權利,但美國和以色列堅持指責伊朗已經越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基本站在懷疑的立場上,導致問題複雜化。
11月上旬,全球原子能監督機構表示,伊朗目前擁有的濃縮鈾數量是2015年與世界大國籤訂核協議所允許的數量的12倍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稱,伊朗的低濃縮鈾庫存已達到2442.9公斤,並稱伊朗對一處未申報地點存在的核材料的解釋是「不可信的」。
根據伊核協議,伊朗最多只能保存大約202.8公斤低豐度濃縮鈾。低濃度鈾(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在3%到5%之間)可以用來為發電廠生產燃料。而武器級鈾的豐度須達到90%或更高。伊朗堅稱其濃縮鈾是低豐度的,其核計劃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但伊朗光靠自己說顯然不行,即便一再表白,也是孤掌難鳴。
伊朗對手嚴重懷疑伊朗核研發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發布後不久,伊朗的另一個地區對手——沙烏地阿拉伯的薩勒曼國王在一次演講中強調,世界應採取「果斷立場」,確保德黑蘭不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指稱「伊朗的危險區域項目,其幹涉其他國家,其培養的恐怖主義、宗派主義的煽風點火」對地區安全危害性很大,國際社會應立即制止伊朗的核武計劃。以色列對伊朗的立場更是強硬。
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外界無人知曉,特別是有關國家的軍事、安全和情報部門如何評估伊朗的核發展計劃,更是一個謎。也許,此次暗殺事件與揭穿謎底有關。
無論怎樣,法赫裡扎德被 「斬首」,對伊朗而言將是一大損失和打擊。
如同年初蘇萊馬尼遇刺身亡後的強烈反應一樣,近日來伊朗大批學生和年輕的伊朗人聚集在德黑蘭的幾座政府大樓前,接連舉行抗議示威,在伊朗外交部大樓外,憤怒的抗議者焚燒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國旗,以及印有美國總統川普和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海報。歐盟譴責了這起謀殺事件,但呼籲「最大限度地克制」。英國外交部則表示,「正在緊急試圖確定事實真相」。
法赫裡扎德下葬,但仇恨將長久延續
據法爾斯新聞社報導,法赫裡扎德的葬禮定於12月1日舉行。11月29日,法赫裡扎德的遺體被送往伊朗東部聖城馬什哈德的伊瑪目禮薩聖陵,這是伊朗穆斯林什葉派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星期天在馬什哈德舉行拜祭後,法赫裡扎德的遺體將被送往德黑蘭,接受人們的哀悼告別,之後將埋葬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創始人霍梅尼的墓旁。
這幾天來,伊朗沉浸在悲慟與憤怒之中,最高領導人雖已發出死亡威脅,但還沒有採取反擊行動。有西方媒體估計,在法赫裡扎德下葬之後,也許德黑蘭將會採取其所威脅的報復行動。
但美國目前正處於政權交接時期,川普還是總統,他本來就不甘心下野,本來就對德黑蘭懷恨在心,如果此時德黑蘭貿然行動,也許正中川普的下懷。顯然,伊朗領導人不會這麼盲目出手,而將等待更好的時機。
無論如何,此次暗殺事件將導致伊朗對敵手更加仇恨,而這種仇恨不會因為美國的政權更迭而消解。
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
作者:周遠(東方智庫、東南大學國際戰略智庫首席研究員)
編輯:顧航
精彩推薦
東方智庫丨全面會診「病了」的印度經濟
東方智庫丨瑞典「群體免疫法」還能扛多久?
東方智庫,由上海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東方網於2018年創立,是定位於國際議題的媒體型智庫。東方智庫圍繞國際熱點時事,闡釋來龍去脈,評析事件本質,打造「信得過、讀得懂、用得上」的海派國際熱點時評。東方智庫專委會由原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領銜,包括來自中聯部、中央外辦、中央黨校、外交部、新華社、上海社科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數十位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