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工研院建鋰離子動力電池製造體系與平臺

2021-01-08 電車之家網

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工研院)申報的2013年度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項目「鋰離子動力電池製造工藝裝備技術基礎服務平臺」實施方案,於近日獲工信部及財政部聯合發文批准立項。

該平臺建設工作計劃在5年內完成,最終目標是,建立基於新型芯包結構的中國版高精度、高效鋰離子電池製造體系、全自動化裝備和數位化管理軟體,開放式的電池設計、製造、生產過程檢測、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統;逐步發展為電池測試、電池認證、生產裝備驗證平臺,實現行業公益性動力電池技術基礎工藝服務平臺;具備電池整條生產線設計和設備工藝的服務能力;實現集成創新,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電池製造工藝和裝備體系。

項目一期建設任務是完善一種新型的電池結構,研製相應的工藝路線和配套的高性能核心工藝設備,包括極片塗布機樣機、極片輥壓機樣機、全自動卷繞/疊片機原理樣機,初步形成工藝服務平臺,具備提供整線設計和設備工藝的服務能力。

項目投資規模約1.55億元,其中工信部資助不超過總投資20%的建設資金,廣州市政府和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資助國撥經費20%的配套資金,其餘資金由廣州工研院自籌解決。

相關焦點

  • 廣東省副省長覃偉中一行調研廣州工研院---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副省長覃偉中一行調研廣州工研院 2019-10-25 廣州分院 【字體:大 中 小】   覃偉中先後考察了廣州工研院鋰離子動力電池工藝與裝備平臺、廣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智能船舶技術實驗室和工業通信網絡實驗室、廣州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所膜材料與膜分離重點實驗室和廣州中科院軟體應用技術研究所智慧城市實驗室,並與科研人員進行交流。  覃偉中聽取了廣州工研院院長王小剛關於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設想的匯報,並就此和與會人員開展討論。
  • 廣州工研院第一屆理事會暨三所籤約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
    會議審議通過了以施爾畏、陳明德為理事長的廣州工研院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原則通過了廣州工研院理事會章程,聽取了進駐廣州工研院的廣州中科院軟體應用技術研究所、廣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廣州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所的建設方案及近期工作思路的匯報。
  • 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博士後招收簡章
    單位介紹 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廣州工研院」)由廣州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於2005年10月共同創辦。經過多年的發展,廣州工研院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中國科學院平臺型技術轉移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創新集群建設園區之一,國家區域性規劃建設重點之一。 廣州工研院坐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位置--南沙,地鐵4號線直達,生活條件優良。我院聯合南沙區博士後流動站,為優秀科技人才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和優厚的待遇。
  • 院地合作局與南沙區政府商談共建廣州工研院事宜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3月10日會談精神,紮實推進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與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萬慶良籤署的「加快推進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合作協議」的實施,4月2日,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長孫殿義與南沙區政府就共建廣州工研院進行工作會商。
  • 山東工研院:「科創濟南」主力軍
    山東工研院瞄準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康養、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領域,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著力搭建一批高能級創新轉化平臺、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團隊、攻克一批前沿關鍵技術、轉化一批先進成果、孵化一批高新企業。
  • 同一「娘家」,東莞隨州兩地工研院為何命運迥異
    既然如此,一所高校到地方辦工研院,動力何在?  「起初,學校更多是付出;做大做強後,工研院會反饋學校。」張國軍總結。  他說,一是工研院支撐學科建設。這些年,工研院和學校老師共同申報項目,累計有上億元科研經費從廣東回到學校,學校的一些科研成果,也需要工程化開發,有利於發現新的學科方向。二是,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學生來這裡實習實踐,甚至還申請了專利。
  • 看山東工研院的模式探索
    在山東工研院執行院長王來軍博士看來,山東工研院在發展中做到「五個堅持」,實現「五個聚焦」,進行了「五項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山東工研院支持王小雲院士建設了網絡空間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在濟南高新區落地網絡空間安全技術轉化中心,建設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構建首個區塊鏈「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國家」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 臺灣半導體有工研院 大陸有啥?
    先有工研院 後有臺灣半導體工研院不但是臺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更是開創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1975年,工研院以非主流的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技術作為引進標的,向十四家美國著名半導體製造廠商發出合作邀請書,經過篩選及協商後,RCA同意以350萬美金較低的價錢技術移轉工研院,其中涵蓋代訓330人次電路設計、光罩製造、晶圓製造、封裝測試與生產管理等人才,這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 省級智能終端工研院在松山湖成立
    廣東省智能終端工業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東智能終端工研院),16日在松山湖高新區華勤華南研發園區正式揭牌成立,它是全省首批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中第一個揭開神秘面紗的。其首個建設項目將「瞄準」智能終端檢測項目,屆時莞產智慧型手機有望在家門口進行安全檢測。
  • 專訪工研院:正在著手研究車用透明Micro LED顯示器
    本次CES展會當中,LEDinside專訪了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的吳志毅所長,了解工研院目前在Micro LED領域的技術儲備以及下一階段的目標。 而工研院已經成功克服部分關鍵瓶頸。現階段工研院的藍綠光LED通電後的良率都可以高達99.9%以上,而紅光LED的良率也提升到了99%的水平。未來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 除了在LED之外,在檢測修復與全彩化部分,工研院內部也有相當多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工研院的體系龐大,內部專家臥虎藏龍。
  • 四端發力,山東工研院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近日,山東工研院執行院長王來軍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兩年多來,山東工研院已經與國內外近百所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組建了28個協同創新與轉化應用平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海外院士、諾獎獲得者31位,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高層次專家120餘位,博士、碩士等科研人員600多人,轉化科技成果140項,孵化企業近百家。
  • 無人機丨無人機項目即將飛入浙大寧波工研院
    無人機項目即將飛入浙大寧波工研院_宇辰網_讓世界讀懂無人機_全球專業無人機服務資訊平臺"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 四端發力,山東工研院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近日,山東工研院執行院長王來軍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兩年多來,山東工研院已經與國內外近百所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組建了28個協同創新與轉化應用平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海外院士、諾獎獲得者31位,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高層次專家120餘位,博士、碩士等科研人員600多人,轉化科技成果140項,孵化企業近百家。
  • 山東工研院舉行科技成果發布會暨智慧財產權價值實現交流會
    12月29日,在濟南市科學技術局、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指導下,由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工研院」)主辦的科技成果發布會暨智慧財產權價值實現交流會在線上舉行,山東工研院副院長呂明新主持交流會
  • 鄂州工研院成功孵化30餘家企業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蔡亞文)建立研發平臺、開展技術小試中試服務、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經過4年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與市政府聯合共建的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開創了高校促進地方經濟和創新發展新模式。「鄂州工研院主要承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鄂州本地實現產業轉化。
  • 鄭州工研院當好「助攻手」打造醫療器械產業創新高地
    2020年1月,由鄭州市政府、蘇州醫工所和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三方共建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鄭州工研院應運而生,圍繞鄭州市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以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生物醫學科學儀器為核心,研發先進生物診療技術,打造高端醫療器械工程化平臺。具體研究什麼?
  • 中國建研院堅持協同發展!
    中國建研院堅持協同發展!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研科技」)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依託中國建研院在標準規範、國家課題、工程諮詢、應用軟體、建材產品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應用,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建築工業化和智能建造技術發展。
  • 動力鋰離子電池配組方案綜述
    導讀:本文分析了鋰離子電池不一致性的表現及成因,總結了提高鋰離子電池一致性的方法,並對現有的配組方案進行了綜述。 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源使用時,由於高功率、大容量的要求,單體鋰離子電池並不能滿足要求,所以需要對鋰離子電池進行串、並聯組合使用。
  • 臺灣工研院半導體晶片智慧化共性技術發展匯總
    工研院研發樣品導入系統及訊號增強模塊,搭配溶液中微量金屬粒子量測分析技術-單粒子電感耦合電漿體質譜法(spICP-MS),成功突破量測技術斷層,並將國際之spICP-MS 尺寸偵測極限下推至4nm,數量濃度偵測極限下推至40 顆/mL,可滿足下一代半導體檢測需求。
  • 青島市工研院為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工研院得知後立即幫助企業與海氏海諾集團進行了對接,達成了合作意向,並迅速發動整個「朋友圈」幫助尋找防護服生產所必須的熔噴無紡布和膠條拉鏈,終於在青島和東營找到了供貨的3個廠家,同時,又進一步幫助對接勞動用工和貸款問題。企業第二天就生產出了樣品,籤訂5萬套防護服生產訂單,產品將陸續發往武漢等地,工研院連續20個小時服務企業「不打烊」,將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