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設計與製造

2020-09-11 摩方材料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

可穿戴電子器件的共形設計和製造使其在電子皮膚、柔性傳感和人工智慧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當前,大多數電子器件是利用光刻、壓印技術和電子束在矽表面進行製備。然而由於缺乏彎曲表面的加工工藝,要製備與複雜曲線表面(例如人體關節)共形的電子器件尤為困難。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PμSL)可快速製造並成型任意形狀和可設計的結構,為三維共形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提供了靈活性和簡便性。然而,考慮到柔性材料的成型工藝與功能特性,傳統的製造工藝限制了功能材料的設計範圍,降低了微結構的設計與成型尺度,制約了功能器件的成型和性能提升的範圍。

圖1 論文工作的摘要圖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陳小明、李寶童、邵金友教授等研究人員,從功能壓電納米複合材料的改性與壓電器件的微結構拓撲優化等兩方面出發,利用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nanoArch S140,10μm精度,深圳摩方),通過設計並調節壓電氮化硼納米管材料(BNNTs)和光敏聚合物樹脂的界面相容性,結合拓撲優化微結構方法,實現了具有高靈敏度、寬響應,且結構可覆形的柔性壓電傳感器製造。

該研究以「3D printed piezoelectric BNNTs nanocomposites with tunable interface and microarchitectures for self-powered conformal sensors」為題發表在國際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上,為高性能可穿戴柔性壓電傳感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提供了新思路。


工作要點一:功能納米複合材料(BNNTs)的表面改性與材料製備,超低負載量(0.2wt%)的納米複合材料表現出出色的壓電性能:

圖2 功能納米複合材料(BNNTs)的設計、改性與表徵:

a)BNNTs表面功能化工藝;(b)原始BNNTs/功能化BNNTs和樹脂基體界面力學行為示意圖;(c)極化與未極化BNNTs等壓電輸出信號

為了提高壓電納米填料在有機聚合物溶液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以及納米複合材料的壓電性能,通過用硝酸處理來實現納米管表面的氧化和羥基形成,在超聲處理下,官能化分子(TMSPM)與BNNT-OH表面的官能團嫁接,生成化學官能化的納米管(F-BNNTs)。同時,納米管上的丙烯酸酯基團顯著提高了BNNTs在聚合物基體溶液中的分散性及壓電輸出;實驗表明:相對於原始BNNTs,基於F-BNNTs的複合壓電聚合物的壓電輸出提高了140% (見圖2)。


工作要點二:結構拓撲優化顯著提高了複合材料的壓電性能,微結構的納米複合膜在較寬的響應區域上展現出高靈敏度;

課題組研究人員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微結構化能顯著提升壓電器件的輸出信號(Small 13 (23), 1604245;Nano Energy 60, 701等)。因此為了實現器件電信號輸出的最大化,本文採用結構拓撲優化的方法優化壓電膜的微觀結構,並利用高精度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的微尺度加工能力,實現拓撲微結構的製造。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微結構的引入能顯著提高壓電輸出,並且具有優化微結構(struct B-P 和struct C-P)的壓電薄膜能進一步提高信號輸出(見圖3)。

圖3 平面和微圖案化壓電薄膜的設計和仿真結果

通過微結構3D列印拓撲結構及壓電信號測試,表明F-BNNTs /樹脂複合膜的最大輸出電壓記錄為4.7 V,與原始的平面F-BNNTs壓電膜相比,輸出提高了4.3倍,比未官能化的BNNTs基複合膜高出10倍。這種顯著增強主要歸因於聚合物和壓電填料之間有效應力傳遞,以及複合膜的拓撲微結構設計。

圖4 (a-f)不同微結構壓電薄膜;(g)薄膜壓電輸出;(h)壓電微結構薄膜的壓電輸出實驗與仿真對比


工作要點三:基於PμSL技術實現共形壓電器件製造與應用;

與傳統的微加工方法相比,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在設計和製造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共形電子器件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圖5所示,曲面形狀和微結構的製造證實了功能材料在複雜表面上的非平面製造能力。

圖4 (a)面曝光3D列印原理;(b)微結構化的共形薄膜示意圖


可列印壓電材料被用於構造機器人手的智能觸覺應變傳感器。為了確保壓電器件在彎曲或不平坦表面上的功能性,根據機械手的表面設計了合適的3D模型,然後將共形器件列印並安裝到機械手不同的指骨上,通過建立應變感應電壓與特定手部姿勢的映射關係,手指上的應變傳感器陣列可為機械手提供觸覺感測的能力。


圖5(a–d)機械手上的共形應變傳感器可轉換不同的姿勢,例如鬆弛(a),抓取(b),吊勾(c)和託平(d);(e)從託舉球到抓緊球的姿勢以及相應的電壓響應(f)。

如圖5所示,手指上的應變傳感器陣列可以使用14個壓電應變傳感器直接轉換手的姿勢,當用手握住不同結構的物體時,應變傳感器會記錄彎曲手指的不同輸出信號。從預定義的傳感器中獲得的針對這種姿勢的力的大小及其空間分布。3D列印的共形柔性壓電傳感器件可用於捕獲接觸區域上的力分布並監視機械手的不同運動,使其更能像人手一樣具備相關功能,在人機互動中應用。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功能化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功能器件製造的方法,並通過材料改性與微結構設計兩方面協同提升信號輸出。研究結果表明:在光固化聚合物樹脂中摻雜低負載量(0.2 wt%)的功能化氮化硼納米管,並進行微結構拓撲優化,可實現高性能壓電器件的製造。該方法製備的傳感器在智慧機器人、仿生電子皮膚、曲面結構件健康檢測與人機接口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0308776

相關焦點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設計與製造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PμSL)可快速製造並成型任意形狀和可設計的結構,為三維共形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提供了靈活性和簡便性。然而,考慮到柔性材料的成型工藝與功能特性,傳統的製造工藝限制了功能材料的設計範圍,降低了微結構的設計與成型尺度,制約了功能器件的成型和性能提升的範圍。
  • 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設計製造
    當前,大多數電子器件是利用光刻、壓印技術和電子束在矽表面進行製備。然而由於缺乏彎曲表面的加工工藝,要製備與複雜曲線表面(例如人體關節)共形的電子器件尤為困難。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PμSL)可快速製造並成型任意形狀和可設計的結構,為三維共形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提供了靈活性和簡便性。
  • 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PμSL)的3D列印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PμSL)是一種面投影光固化3D列印技術,適用於製作微尺度的複雜三維結構,有著高解析度、高精度、跨尺度加工、適用材料廣、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等諸多特點。本文將從成型原理、最小加工特徵尺寸、最大成型幅面、適配列印材料、與其他3D列印技術的對比、產業化技術創新等方面,對這一技術進行詳細介紹。
  • 湖南大學:基於3D列印水凝膠用於柔性傳感及腦電信號的採集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PμSL)可快速製造並成型任意形狀和定製設計的結構,為以水凝膠基質設計的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提供了靈活性和簡便性。結合3D列印技術,並對水凝膠進行諸如超抗凍、超拉伸、導電等性能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水凝膠的功能和應用範圍。
  • 微納級3D列印陶瓷!摩方第二代超高精密微立體光刻3D列印系統
    important}南極熊導讀:全球高精密3D列印技術及精密加工能力解決方案提供商,摩方科技發布的第二代超高精密微立體光刻3D列印系統,列印幅面和列印速度都大幅提升,而且擴展了材料體系,,在中國西安高新國際會議中心,面向全球市場發布第二代超高精密微立體光刻3D列印系統microArch™ S240。
  • 日本科學家欲通過3D列印製造新型光學傳感器
    據麥姆斯諮詢介紹,立體光刻(Stereolithography)也稱為光固化立體成型,是用於創建模型、原形、圖案等的一種3D列印技術。它採用光聚合法通過光照射讓小分子連結,形成聚合物。這些聚合物構成了固化的立體3D物件。立體光刻技術的進步,使其成為製造一系列產品原型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最近的研究突破提升了該製造工藝的速度和功能性。
  • 匯總:15個微米納米級3D列印技術
    摩方材料專有的技術稱為「PμLSE」(Projection Micro Litho Stereo Exposure),即「面投影微立體光刻」,原理很像微視頻顯示設備,系列圖像會通過縮影鏡頭連續投影到需固化的光敏樹脂上。
  • 摩方第二代超高精密微立體光刻3D列印系統microArch™ S240正式發布
    2020年9月23日,摩方科技(BMF,Boston Micro Fabrication)在中國西安高新國際會議中心,面向全球市場發布第二代超高精密微立體光刻3D列印系統microArch™ S240。據悉,S240在深圳研發生產,即日起正式開啟全球預售。
  • 常見的3種光固化3D列印技術對比
    光固化成型是最早的3D列印成型技術,也是目前較為成熟的3D列印技術。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材料的累加成型,將一個立體的目標零件的形狀分為若干個平面層,以一定波長的光束掃描液態光敏樹脂,使每層液態光敏樹脂被掃描到的部分固化成型,而未被光束照射的地方仍為液態,最終各個層面累積成所需的目標零件,材料利用率可接近100%。
  • 3D列印史上的裡程事件
    3D列印歷史上主要有這麼幾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他們分別是1984年立體光刻技術(SLA)的發明,1987年選擇性雷射燒結技術(SLS)的出現,1988年熔融沉積成型技術(FDM)的出現,1991年疊層實體製造(LOM)系統,1993年粉材噴液技術,2007年夏普瑞公司深化了社會化製造模式,再到2008年,隨著熔融沉積式3d列印核心專利的過期,軟硬體機械結構都被開源,3D列印才開始為普通大眾所熟知
  • 利用微尺度3D列印和礦物塗層技術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
    近日,哈利法大學的張鐵軍教授團隊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PμSL,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S130), 通過表面礦物塗層的方法製備出一種巖石微流控模型。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次結合高解析度3D列印和基於溶液的內部塗層方法,製備「真實的」巖石微模型。這種方法也具有很強的通用性:通過更改塗層材料和三維空隙結構,此類功能性微模型也可以很好地推廣到生物醫學、軟體機器人、航空航天和其他新興應用。
  • 智能製造:複合材料3D/4D列印技術
    目前常用的列印材料是聚乳酸(PLA),其良好的熱塑性和易生物降解性都十分適用於立體列印技術。單一材料的工藝性能、優點和缺點固定,在幾何形狀準確度、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等方面有時無法滿足更高的技術要求,制約了3D列印技術的發展。
  • 微米級3D列印金屬/陶瓷在軌製造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團隊的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的在軌製造設備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的太空3D列印研究據介紹,這次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把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了預定軌道
  • 摩方microArchS240高精密3D印表機9月23日發布
    ,經過摩方技術團隊不斷創新和技術攻關,深圳摩方即將在9月23日2020 IAME中國(西安)國際3D列印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第二代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PμSL)的高精密微尺度3D列印系統——microArch™S240。
  • 摩方S240高精密3D印表機將於9月23日正式發布
    為了更好滿足客戶在精密結構件加工尺寸、加工效率及加工材料等方面的需求,經過摩方技術團隊不斷創新和技術攻關,深圳摩方即將在9月23日2020 IAME中國(西安)國際3D列印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第二代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PμSL)的高精密微尺度3D列印系統——microArch™S240。
  • 摩方顛覆式創新解決高精度3D列印的技術難點
    尤其高精度3D列印,因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顯著特性,目前主要應用已從前期科研、模具製造等環節,拓展至非常廣泛的精細複雜功能性部件小批量製造的應用領域,涉及5G通信、精密醫療、微電子、微機械、微加工、聲學等多個高端科技行業。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3d列印技術在頭盔生產領域的應用
    工廠也在加班加點的大量生產,很多頭盔工廠為了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紛紛運用3d列印技術進行設計建模,從而打造出更多安全、有個性的頭盔。3d列印頭盔技術相信很多朋友們都不是很了解,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極光爾沃用A8s 3d印表機進行3d列印頭盔的製作過程:1.
  • 摩方材料顛覆式創新解決高精度3D列印的技術難點
    全球領先2μm列印精度,樹立高精度3D列印全球領軍企業標杆 精度越高,列印交付的成品質量也就越高,因此對於高精度3D列印而言,首要突破的技術難點是列印精度,即光學解析度:投影光單個像素點的大小。深圳摩方材料採用的是面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PμSL),是一種面投影光固化3D列印技術,適用於製作微尺度的複雜三維結構,有著高解析度、高精度、跨尺度加工、適用材料廣、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等諸多特點。
  • 4D列印嵌入式傳感器的可彎曲的氣動執行器
    4D列印嵌入式傳感器的可彎曲的氣動執行器儘管致動器的3D列印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但由於高度可定製,可編程的小規模致動器在微/中尺度機器人中的潛在應用(包括3D列印的類似頭髮的致動器),對該領域的興趣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