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脫落酸 閆如意 鳳凰WEEKLY
中國14億人口,近視的佔一半。
戴眼鏡曾經是「知識分子」的象徵,在現在,它幾乎是中國學生的標配。2018年的數據顯示,小學六年級兒童的近視比例高達6成。初高中生近視率均甚至超過70%。
疫情期間的數據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抽檢的結果也顯示,近半年中小學的近視率增加了11.7%。許是為了扭轉這種人人小眼鏡的趨勢,前不久,杭州某小學就出臺了一項規定,
視力低於5.0的學生不得參評三好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
要知道,近視與否受遺傳影響很大。
這項規定與其說是督促保護視力,不如說是歧視。
照此發展,以後的相親鄙視鏈上,高度近視也許會成為新的下遊——因為,近不近視這件事就跟有沒有錢一樣,後天再努力,也比不上爹媽給的起跑線重要。
那麼,在起跑線給定的情況下,為了下一代,也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治近視嗎?
小學生視力低於5.0就不得參評三好學生?
這件事上熱搜以後,杭州當地負責人出來解釋說,「被標題黨了」。
事實上,學校的考核標準制定得很細,如果本身視力在5.0以下,一學期以來視力沒有退步,同樣也可參評。
學校考慮周到,希望藉此讓家長和學生一起來重視用眼健康。
然而,小學生階段就已經出現近視症狀的孩子,隨著眼球的不斷發育,不管如何重視,近視度數還是會不斷加深,最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高度近視。
這是因為近視與眼軸息息相關。
眼球的發育如同人的身高從矮到高的發育一樣,眼軸會不斷從短到長。每個人在嬰幼兒時期,都是天生的遠視眼,眼球的前後軸距小於正常值,隨著眼球的不斷發育,軸距會逐漸增大,遠視眼被逐漸矯正,到7-10歲時發育為正視。
而此後,如果眼軸在青少年時期進一步拉長,就發展成了近視眼……
雖然這項規定的合理程度還是有待商榷,但學校有一點確實是操心對了——中國的近視率實在是太高了。
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的近視率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並且近視比例還在不斷加大。
有學者持續研究了大陸7至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率,近十年來,兒童青少年近視檢出率大於60%的地區持續增加。
而到了今年,隨著網課的開展,學生的近視數據又在短時間內來了一次大幅度攀升——近半年來小學生近視率增加15.2%,初中生近視率增加8.2%,高中生近視率增加3.8%。
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家長當然不會不重視,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努力錯了方向……
枸杞、豬肝、魚眼、胡蘿蔔….這是我上初中的侄女疫情期間,她媽隔三差五就得輪流做一遍的食材。
食療滋補、按摩針灸、加熱拉伸……這些偏方在中華大地暢銷了十幾年。
但事實上,這些治療方法大多只是心理安慰。偏方們並不能讓已經拉長的眼軸縮短,更不可能「降低度數」、「恢復正常視力」。
更神奇的是,還有一些新式家務,披著增進親子關係的剝毛豆項目,也號稱可以預防近視。
「一年級的孩子手指力量不夠,握不住筆,常常越握越低,寫字時就要歪著頭,容易影響視力,而剝毛豆可以鍛鍊手指小肌肉群,握筆姿勢」。按學校的解釋,「寫字坐姿正確了,就能預防近視」。
剝了半個月毛豆以後,家長反饋說,「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和專注力有所提高」。可不是麼,相信家裡的素菜含量也大大增加了……但是靠剝毛豆治療近視,這個招數就好像是森林中的一片葉子 —— 有你不多,沒你不少,最後還是於事無補。
更別提流行了半個世紀、普及全國各大中小學的眼保健操,早就被證實是一場騙局。
靠手在眼周穴位的按摩,既不能縮短眼軸的軸距,還因為手上的細菌接觸眼睛造成感染機率上升。事實證明,眼保健操最有用的步驟,大概就是開頭的那一句指令:閉眼。
相比這些民間偏方,帶有科技含量的一些護眼神器就更具有迷惑性。
首當其衝的要數被商家貼上「抗疲勞抗輻射」標籤的防藍光眼鏡。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2-4月「防藍光眼鏡」 的搜索指數,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可謂是疫情期間的王牌流量商品了。
然而,從專業角度看,波長400~800納米的藍光可能傷害視網膜;但生活中的藍光,無論從數量強度還是照射時間上都遠遠達不到危害視力的程度。
另外,根據中消協的闢謠:質量合格的電子產品已經過濾了有害的短波藍光,基本不具有危害性。但由於防藍光鏡片本身帶有顏色,反而會因為一定的「色偏」加劇視覺疲勞。
防藍光眼鏡的主要作用是阻隔藍光,不能防止視力下降,所以說,與其花錢買藍光眼鏡,倒不如讓孩子少看一會手機和電腦。
我們只能認清這樣一個事實:
近視是一種病,基本不可逆。唯一靠譜的,或許是讓近視度數發展慢一點。比如給孩子戴OK鏡。
OK鏡,也叫角膜塑形眼鏡,可以理解成隱形眼鏡,但區別於一般隱形眼鏡所具有的對外調節鏡片度數的屬性,OK鏡主要是通過對內進行反幾何設計來改變角膜形態矯正視力,它需要根據個人的角膜進行專門定製,一般在晚上睡覺時佩戴。
可以肯定的是,佩戴OK鏡確實能預防近視加深,但更要警惕的是,不是所有近視青少年都適合佩戴OK鏡,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18歲及以下被確診為微生物致病的感染性角膜炎病例中,38%都與使用OK鏡直接相關。
更別提OK鏡動輒好幾千上萬的價格,每隔一兩年還需要定期更換,再加上日常護理成本,真的也不算很OK……
那麼,是否還存在一些科學的辦法,能真正防治近視呢?
目前已有的所謂預防近視措施,大多只在兒童的用眼習慣上發力,儘量避免眼睛長時間看近處,過度疲勞。
但實際上,早有科學研究發現,預防近視這件事情,真不是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的。
目前已有的關於近視預防的研究,大多將近視的原因歸為三類:父母遺傳、光照時間、用眼習慣。
研究表明,父母一方近視,孩子近視的可能性會增加;父母雙方近視,孩子近視風險要增加4倍;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高度近視,那孩子基本一定會近視。
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與遺傳相關性很大。
是的,遺傳和環境共同影響著人後天的視力情況。即使父母先天給了孩子良好的基因,孩子依舊可以通過「後天自我努力」,患上近視。
說起兒童近視,人們總覺得應試教育和手機、ipad、電腦這些電子屏是兒童近視的罪魁禍首。多年以來,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也是,用眼習慣是後天影響視力的主要因素。
2000年,研究人員開始用控制變量的方式分析諸如看書時間、看電子屏時間與近視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每周看書或者使用電子屏幕的時間,跟近視率並沒有明顯強相關。
然而,2007年的一場研究發現,青少年的近視率和戶外運動時間呈現出了明顯相關。
〓 足量的戶外活動可以抵消近距用眼帶來的近視,圖片來源:《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
前面我們提過,近視和眼軸數據相關。
人體的神經系統是根據晝夜節律調整生長發育的,正常況下白天充足的日照會促進視網膜內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會阻止眼球軸距的發育。到了夜間,多巴胺分泌減少,眼球會正常成長發育。
而進入了學校的孩子們,漫長的白天在室內上課,缺乏足夠的光照,視網膜內多巴胺分泌不足,會導致眼球軸距過度發育,形成近視。
澳大利亞科學家推測,為防止近視,兒童每天需要在至少1萬勒克斯的光線水平下待上約3個小時。而我國教室的照度標準值僅300勒克斯。
總的來說,孩子近視與否,首先看父母基因,然後談戶外光照,此後才是用眼習慣問題。
所以,用視力情況來評定三好學生,評判優秀與否,也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拼父母。
國內的小學,與其在其他無用功上大費周章表決心,不如保證體育老師的出勤率,每天保證孩子們3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或者學一學先鋒學校,建成大落地窗加通透採光的教室,不耽誤爭分奪秒的學習,還能保證光照。
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期間,即使沒有外出的條件,讓孩子們多在陽臺上、飄窗附近學習與活動也是極好的。畢竟室內採光好的地方可以和室外樹蔭下接近,只是記得,一定避開正午日照最猛烈的時候。
畢竟,保護視力,是一輩子的事,無法一蹴而就。
原標題:《眼保健操、藍光眼鏡…為孩子防近視,家長都交了多少智商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