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鳳凰WEEKLY財經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丨唐吉 編輯丨王畢強
凌晨3時,直播間的燈光打得如同白晝。主播王琪迅速換上另一件外套,運營舉起牌子提醒,還沒完成預定的銷售額。觀看人數不停下降,直播間飄著僅有的幾條評論,她把聲音再次拔高,大聲呼喚還在直播間的觀眾。這場直播持續近8個小時,沒吃飯、沒喝水,只上了一次廁所,她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維持自己的熱情。
主播們最激烈的一戰來了。在「雙十一」的無數個直播間內,銷售額是唯一標準,沒有時間留給主播休息,每一分鐘都要被擠出最大價值。
「雙十一不吃飯不睡覺,打起精神賺鈔票」的橫幅貼在牆上,紅底白字,抬眼就能看見,桌邊壘著幾箱咖啡,有公司給旗下主播每人發了喉寶片,交待「千萬別生病,別掉鏈子」。一名主播和搭檔立下「5天104小時不下播」的承諾,從11月8日起連軸轉,直到過了「雙十一」的第二天才離開直播間,更早開始、更晚結束,希望靠「馬拉松式直播」收穫更多流量。
沒人捨得缺席這場購物狂歡、直播盛宴。10月21日,「雙十一」預售首日,據直播數據平臺「知瓜數據」統計,頭部主播薇婭總銷售額為53.2億元,李佳琦直播間銷售38.7億元。
「雙十一」為熱鬧了整年的直播帶貨再添了把火。一名品牌運營篤定地說,「成敗就在這幾天,錯過『雙十一』,下半年就算完了」。為了把自家商品送進頭部主播的直播間,她申請了15萬元的預算,卻得知頭部主播不僅漲了價,檔期早在9月就已排滿。
但同樣漲價的腰部主播們卻沒等來熱捧。身在「腰部」,沒有頭部主播和明星們的名氣,粉絲數量大多不超過200萬個,在「雙十一」被迫與頭部主播們競爭時,他們有些「雞肋」。
「要麼投頭部,要麼不投。」李方偉替有意願直播的商家聯繫MCN機構,他發現,「雙十一」期間,中小主播的市場變差了,「大家都去看頭部主播比價,『神仙打架』,沒人願意看中小主播,商家自然也不願意花錢」。
知瓜數據統計顯示,「雙十一」預售首日,薇婭總銷售額為53.2億元,李佳琦總銷售額為38.7億元。
薇婭報價漲3倍:「雙十一」就是主播集中收割商家,商家收割粉絲的時候
主播們的「雙十一」比想像中開始得更早,尤其是頭部主播。10月初,品牌運營楊安希望將自家產品塞進頭部主播薇婭的直播間,預算15萬元,求一個在直播中露面幾分鐘的「坑位」。但她打聽了一圈才發現,頭部主播們的檔期早在9月就已排滿。
頭部主播在密密麻麻的直播間裡屬於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超高粉絲和平臺流量扶持,更重要的是,創造過巨大的銷售額。這些優勢吸引了商家,在一個商家和MCN運營者聚集的交流群裡,有人分享經驗,「1萬套產品,5分鐘,『啪』就沒了」。「進過薇婭直播間」成為一種標籤,被稱為「權薇認證」。
「雙十一」讓頭部主播的吸引力更加明顯。滿足「雙十一」參與標準的店鋪,很少有人捨得錯過,風口上的直播間成為最熱門的推廣渠道。相較複雜的優惠券、滿減規則,不少消費者認定,直播間給出的就是低價。
「下半年的生意都押在這10天了。」上半年受疫情困擾,楊安的公司沒能在「6·18」的大促活動中「爆單」,全公司的目光都盯在「雙十一」上,「吃肉還是喝湯,就看這一回了」。「『雙十一』已經培養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了,之前要買的人會等一等,過後雖然還有一些活動,但熱情和消費能力都會減弱很多,它相當於集中透支了下半年的銷售額。」她解釋,「比起『雙十一』,其他都是毛毛雨。」
想借「雙十一」衝銷量,中小品牌卻沒那麼容易乘上頭部主播的「東風」。熱門時段意味著更高的坑位費,楊安拿到了一份薇婭所在MCN機構謙尋文化的報價單,主播分為「王者」「明星」「頭部」「腰部」等層級,薇婭「雙十一」期間服飾品類的報價為15萬元,一名商家透露,其在10月的直播成本為4.8萬元。
「頭部主播幾乎都是翻倍地漲,再加上主播的佣金(按照一定比例對銷售額的分成),一般品牌確實負擔不起。」該商家抱怨說,他此前聯繫過的一名主播「雙十一」的坑位費也漲了40%。
一份報價單顯示,薇婭「雙十一」期間服飾類目單連結的報價為15萬元。
過了坑位費的關,談價是另一道門檻。熟悉直播帶貨行業的李方偉介紹,頭部主播的申報、選品流程及標準相對較高,對產品的銷量、評價等均有要求,為了達到頭部主播的要求,一些店鋪甚至選擇提前降價,促銷推廣。
但提前降價相當於給自己刨了坑。一名商家順利進入某頭部主播的選品範圍,收到的下一個要求是「和其他頭部主播不能同價」,而其他主播的要求是「全網最低價」,他感到為難,「真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賣出去了也掙不到錢。」有人幫他出主意,「多給點贈品去談」。
進了直播間,擺上頭部主播的桌面,也不意味著必定成功。
一名商家費勁排了大半個月,找到一名粉絲超過千萬的主播帶貨,她和老闆守著直播間,等待一場「爆單」,但當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卻僅有4000多人,甚至一度跌至2000多人,「真的是掐著人中看完的,我都不敢問出單多少,怕自己暈過去」。
有同行感慨,「『雙十一』就是主播集中收割商家,商家收割粉絲的時候」。
但商家們仍然渴望頭部主播的青睞。一名商家不覺得奇怪,「主播『翻車』是常有的事,只能說主播量級越高,可能性越低。直播帶貨就是為了走量,為了打名氣,為了回頭率」。一場直播「爆」了,可以迅速拉高產品的銷量,在消費者搜索時,排得更靠前,「掙的是長期效果」。
「頭部主播對於品牌來說,就像線下商場,除了知名品牌外,大多是沒什麼話語權的。」一名商家感慨,「商家千千萬,真正能帶貨的主播卻不多」。
這樣的供求關係中,商家需要付出的不只是坑位費,有接觸直播帶貨不久的運營被前輩囑咐,負責頭部主播的商務通常「冷漠」,半天不回復是常事,但自己要及時回復,「問了你家沒消息,就去找下一個品牌了」,提醒她「頭部主播不缺產品」,要搞清楚「甲方和乙方」,發信息聯繫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最好能和商務們混成朋友。
「雙十一」越熱鬧,中小主播越雞肋?中小主播全部「翻車」,一場直播只賣出8件貨
「雙十一」到來前十天,主播王琪默默開始了一項特殊的訓練:直播時間從6小時加到6小時、8小時,直到能堅持12個小時,學著忍耐,少喝水、少吃東西、減少去廁所的次數。目的是為了在「雙十一」那天,儘量長時間地留在直播畫面裡。
做了4年電商主播,已經有些粉絲會掐好時間,來到她的直播間,稱讚她、聊家常,也會跟隨她下單。但她的粉絲數尚不足20萬名,是「一抓一大把」的「紅人」。
一名常接觸直播帶貨的運營評價,「主播只分兩種,一種是頭部主播,一種是其他主播,再往下分,意義其實不大。」
王琪顯然算不上頭部主播。她目前固定幫一家服裝工廠帶貨,為了讓「姐妹們」感受到工廠實景和工廠價,她選擇站在倉庫裡,摞滿衣服的貨架就擺在身後,一場8個小時的直播下來,她需要介紹400件服裝。
凌晨兩點半,另一名主播剛剛結束連續6個小時的直播,算上準備工作,她已忙碌了近14個小時。「這是常態,『雙十一』就是我們的戰場。」她背後的牆壁上,掛著紅底白字的橫幅,「不吃不喝不廢話,全力奮戰『雙十一』」,「也希望能是我們的慶功場。」
但商家們或許並不買帳。「花錢只能是投頭部主播,這個時候,我們是不願意在不大不小的主播身上花錢的。」一名商家在「雙十一」期間改變了投放策略,「要麼頭部,要麼不投。」
「雙十一」將金字塔不同層級的主播們拉至同一戰場。薇婭、李佳琦等頭部主播調整了直播節奏,原本每周播一場或兩場,現在天天都播,中小主播們只能迎戰。「頭部主播價格壓得低、品牌大,消費者肯定去看他們了,誰還來看別人呢?」李方偉最近很少接到要找中小主播的商家,「大主播一輪一輪地洗,哪還有肉留給中小主播?」
一位請腰部主播帶貨的商家覺得後悔,他發現,「雙十一」期間,幾位中小主播的帶貨全部「翻車」,銷售數據反而較平時差了許多,「ROI(投資回報率)還不到1」。
有人付了1500元的坑位費,直播下來,共賣出了8件商品,而想要回本,至少需要賣出100單。但坑位費卻漲了不少。某MCN機構的報價單顯示,一位腰部主播11月11日的坑位費較11月1日漲了一倍。
他也注意到另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商家轉向店鋪自播。一名個體服裝店家把員工推到直播鏡頭前,也有人乾脆招聘有經驗的主播,全職為自家吆喝。「自己產品自己播,說什麼時候播就什麼時候播。」一名個體店主找粉絲幾萬名的主播帶貨後,索性在店鋪裡架上鏡頭和打光燈,「最關鍵的是也不用比價了,怎麼賣都是自己說了算,就算積累粉絲慢一點,也都是自己的資源,總比大主播選不上、小主播賣不動要好」。
留給中小主播的或許是一種看起來更簡單的「純傭」模式,商家不支付坑位費,根據銷售額的多少,按比例向主播提供佣金。
但對商家而言,問題並沒解決。談價時,中小主播也會盡力壓價,與借頭部主播的流量不同,中小主播反而希望更低的價格能為自己贏得口碑、擴大影響。有腰部主播主動報價,可以「純傭」帶貨,條件是產品曾經上過頭部主播的直播間。
「商家挑主播,主播也挑商家,直播帶貨發展了這麼久,沒有誰是傻子」。李方偉說道。
(應要求,文中受訪者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