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12:59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武義站 記者 呂觀德 陶峰松
「這裡的農家別墅太漂亮了!環境也變美了!」8月22日,時隔數年再次走進柳城畲族鎮車門村,來自福建的茶葉客商吳曉麗驚嘆於這個畲族古村的巨變:明山秀水間,一棟棟農家別墅鱗次櫛比,處處透露出村民們生活的富足甜美。村前村後山上和田裡,茶葉滿目蒼翠——那是村民們的搖錢樹、聚寶盆。
車門村是個畲族人口佔70%以上的少數民族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種茶為業,全村有茶園面積2000多畝。充沛的雨水、適宜的氣溫、常年雲霧繚繞的獨特氣候,車門村盛產的茶葉品質上乘,然而因為「賣茶難」,茶農們種茶,經濟效益卻很低。「當時,我們車門村是十裡八鄉知名的貧困村。以前這一大片都是破舊的土房子。」村民鍾軍仙介紹說。
畲鄉巨變,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離不開村裡的「車門春」茶葉合作社,離不開村裡的「能人」上門女婿藍有明。藍有明出生在松陽,受當地紅火的茶葉市場「薰陶」,他很早就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1995年,他就懷揣著理想,遠上雲南、貴州等地「倒騰」茶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位福建朋友的幫助下,在「紅茶」上獨闢蹊徑,在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挖到第一桶金後,藍有明首先想到的是第二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他深知車門村茶農的不易。為解決茶葉銷路問題,帶動當地茶農增收致富,2011年,他在車門村辦起了茶廠,成立了「車門春」茶葉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藍有明就以深厚的家鄉情懷為動力,秉承「同心同力、共進共贏」的合作理念,立志將傳統茶產業做大做強,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2014年,合作社在原基礎上成立「浙星」紅茶企業商標和銷售平臺並註冊了公司。
一杯好茶,從源頭做起。為了經營好茶葉合作社,促進村民增收,藍有明費盡了心神。他請來技術人員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茶葉,既解決了茶農茶葉銷售的難處,又確保了茶葉的數量和質量。他在茶葉中融入畲族文化元素,打造了「畲鄉」紅茶品牌,榮獲金華市科技創新獎。他還把茶葉做成精美的伴手禮,設計出具有花香和果香的新型袋泡茶。他還在每一份產品裡面都配備了信息介紹卡,實現「知根溯源」,讓消費者買得明白放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合作社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村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如今,合作社每年可銷售幹茶150多噸,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以前賣茶葉太難了。由於交通不方便,每天採的茶葉,都要送到很遠的茶青市場去賣,路上耗時不說,還常遭外地茶販壟斷壓價。要是去晚了,下午4點鐘後茶葉就沒人要,上好的新茶就糟蹋了。一年折騰下來,基本掙不到什麼錢。」回憶起往昔賣茶的艱辛,村民藍蘭水依然感慨不已。合作社成立後,藍有明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為茶農提供一條龍服務。採摘時間變長,茶農摘到天黑都可以直接到合作社把茶葉賣掉。賣茶變得容易,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通過採茶擁有一份可觀收入。
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茶農們的「小手」,抱起團來興產業、謀增收,鄉親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嘗到了「共同富裕」的甜頭。現在,茶葉合作社社員已從最初的12戶發展到176戶。合作社每年除鮮葉收購時兌現1000多萬元茶款,每年還分紅數十萬元。每年年底,合作社還出錢舉辦「百家宴」,社員們袋裡裝著分紅,手裡捧著酒杯,推杯換盞說茶葉,滿面笑容話藍圖,喜笑顏開。「我家5畝茶山,一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分紅款有6000多元。」一位71歲的村民高興地告訴記者。
如今的車門村,幾乎家家是社員,戶戶能增收,很多人都買上了轎車,更有近30%的社員蓋起了嶄新的樓房。物質富裕的同時,村民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畲鄉獨具特色的制茶文化如茶香飄得更遠……2019年下半年,位於武義縣城古街的畲茶體驗館開館,「我們還要向客人們敬上畲鄉的大碗茶,讓大家了解我們畲鄉的茶文化。」藍有明深情滿懷地說。
記者手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群雁齊飛,最重要的是領頭雁。領頭雁強,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領頭雁弱,只會「萬裡寒雲雁陣遲」。「能人+農戶」,增收效應好。藍有明以自己的綿薄之力,走出了帶領村民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故事在武川大地湧現。
15982451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