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岷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出實招亮絕招——脫貧攻堅我有三寶

2020-12-25 福州市人民政府網

     山路蜿蜒,溝壑縱橫。大雪飛揚的深冬,岷縣大地仍是一片生機盎然。產業基地遍地開花,扶貧車間鱗次櫛比,巍峨的大山間,一幅美麗鄉村的新畫卷正徐徐鋪開。

  深居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西秦嶺山地交會地帶的岷縣,是甘肅省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8個貧困縣之一。位置偏遠,災害頻發。苦、遠、災、貧的印記,被深深烙印在岷州大地上;福州鼓樓,則是聞名八閩的首善之區。2017年以來,兩地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結下深厚友誼。今年,伴隨著脫貧攻堅決勝號角的吹響,鼓樓與岷縣眾志成城,一鼓作氣,振興傳統產業,開發新產業,全面暢通銷售渠道,岷縣於11月底順利脫貧摘帽。

  做大新興產業 吹響致富號角

  11月下旬,剛剛脫下貧困帽的岷縣「雙喜臨門」:在2020年全國蜂業大會上,岷縣榮獲「全國蜂業扶貧先進縣」榮譽稱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鼓樓區的協作支持下,岷縣的中蜂產業已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支柱。

  「建設扶貧產業,關鍵要結合當地的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福州市掛職幹部,岷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林善章表示,岷縣蜜源植物豐富,且有養殖蜜蜂的傳統,蜂業發展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

  在前期調研中,鼓樓幹部們發現,當地的蜂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蜂農樹幹當蜂箱的現象還較普遍。」林善章表示,為打造全新的扶貧支柱產業,鼓樓區從鍛造「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出發,為岷縣蜂業帶來脫胎換骨的飛躍。

  推進規模化養殖,既是蜂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2017年起,鼓樓區以「戶均十箱蜂,增收一萬元」為思路,把中蜂養殖作為東西部協作產業重點項目,並按照戶均5000元的標準,資金入戶,蜂群進家,引導當地貧困戶養殖中蜂。據統計,4年多來,鼓樓區共投入支持資金1576.48萬元。同時,在鼓樓幹部推動下,福建農林大學蜂學院專家團隊先後6次來到岷縣,就蜜源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悉心傳授養蜂知識,提高蜂農養殖水平。

  經傾力幫扶,岷縣中蜂養殖迎來一波迅猛的發展高潮,中蜂存欄數從2016年底不足1.5萬箱激增至10萬箱。如今,岷縣建成養蜂合作社280多個,蜂蜜扶貧車間6個,全縣養蜂農戶1.2萬戶。中蜂產業已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短平快」項目。

  做優傳統產業 扛起脫貧大梁

  「脫貧攻堅三大寶、藥材蜂蜜貓尾草」,在岷縣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蜂蜜, 指的自然是近年風頭正盛的中蜂產業,而藥材與貓尾草,則指向了岷縣的中藥材與貓尾草另外兩大傳統產業。

  近年來,在鼓樓區支持下,岷縣著手發展特色草產業規模化種植、加工和銷售等全產業鏈。2019年,鼓樓區累計支持岷縣種植貓尾草4018畝,草產業項目投入資金140.8665萬元,涉及10個鄉鎮,帶動貧困戶2508戶,存量牧草9391.1畝,每畝補助150元。貓尾草種植技術培訓項目投入資金15萬元,涉及13個鄉鎮,培訓牧草種植貧困戶1000人。今年4月,在全國環保產品監督活動中,岷縣貓尾草因其產品質量優秀,飼用價值較高,經審核入選為「中國優秀綠色環保產品」。

  岷縣是「中國當歸之鄉」,也是全國著名的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主產區。相較於貓尾草,中藥材產業利潤高,發展潛力大。結合實際情況,推動當地中藥材產業實現綠色化、標準化發展成為扶貧幹部們的全新目標。

  遍布全縣各地的扶貧車間,則成為中藥材產業標準化發展的有效保障。走進張馬路村口的扶貧車間,藥材收集,機器切片,人工打包,一項項流程井然有序。當歸片,當歸足浴包……展示架上,各色產品琳琅滿目。

  「在過去,偏遠農戶需要將藥材運送到城裡。現在只要送到村頭的扶貧車間就行。」岷縣路順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關平表示,他們的原產品中,一大半都由他們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向社員與周邊貧困戶收購。既方便了貧困群眾交易,又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由合作社對產品進行統一加工,也有利於統一生產加工工序,提升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打造更多品質優良,富有創意的中藥材產品。」

  渠道雙線開花 酒香不怕山深

  對福州人而言,永輝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品牌。而在岷縣茶埠鎮哈扎村的白愛平心中,從去年開始,永輝的品牌也已漸漸深入人心。

  「我們村裡一直有人養蜂,但銷售也一直是個大問題。」白愛平介紹。

  轉機,出現在去年春天。以龍頭促產業,以消費促生產。在鼓樓區委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2019年4月,永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落地岷縣,建設中蜂藥蜜加工項目。項目當年12月25日便實現投產運營,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項目建設的「鼓岷速度」。

  「農戶們售賣的土蜂蜜往往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進廠之後,需要經過檢驗,化蜜,粗濾,精濾等多個流程,最終灌裝包裝,在產品安全和質量方面都有充分保障。」永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質量總監柴瑞山表示。

  龍頭企業落地,帶來的還有先進的經營理念與暢通的銷售渠道。記者了解到,岷縣永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中國黃芪蜜之鄉」「岷縣蜂蜜」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作為標識印上蜂蜜產品包裝,為岷縣特色蜂產品「打call」;在線下,蜂蜜產品也藉助永輝的1500多家門店銷往全國各地。

  「現在,我們生產的蜂蜜可以直接賣給永輝公司,又方便,掙的錢又多。」白愛平表示,自從銷路有了保障,全村的蜂業也開始迅猛發展,由原先的兩三百箱,增加到了一千餘箱。

  在線上渠道方面,鼓樓區也助力岷縣發展本土電子商務、網上直銷等新型營銷方式,打通線上線下雙重渠道,以消費扶貧為脫貧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相關焦點

  • 龍田村的脫貧故事——東西部協作扶貧見成效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顧芳):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經過8年的持續奮戰,中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這個目標是如何實現的呢?也許我們可以從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龍田村的脫貧致富故事中管中窺豹。
  • 山海偕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福定」故事
    這是由福建春暉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與臨洮縣農投公司合作成立的東西部協作扶貧項目,引進福州的管理模式、技術人才和自動化流水線,吸納了150多名當地勞動力。  「我在這裡學會了服裝車邊手藝,每個月掙三四千元,不僅工作環境好還離家近。」李桃花說,以前跨省外出打工,既照顧不了小孩,收入也不穩定,是「福定」協作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福音」。
  • 強化就業扶貧 助推脫貧攻堅 —— 定西市力克疫情影響推進就業扶貧...
    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向福州組織輸轉407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589人。完成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6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60人,線上培訓參與人數超17萬人次。累計創建「扶貧車間」259家,吸納帶動就業1079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56人。
  • 張瑛主持召開天津援甘靈臺工作組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總結會議
    12月25日,天津援甘靈臺工作組召開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總結會議。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張瑛同志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傳達學習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總結了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成績和經驗,研究制定2021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計劃。
  • 山東省慈善總會積極參與魯渝扶貧協作,助力山城脫貧攻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林媛媛東西部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著眼「兩個百年」宏偉目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戰略、大布局、大舉措。近年來,山東省慈善總會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決策部署,根據省民政廳對口援建工作安排,2019年10月,省慈善總會發起「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魯渝攜手奔小康」公開募捐活動,廣泛動員全省社會各界參與,共籌集善款1362506.66元,主要聚焦產業、民生等重點領域,實施6個慈善項目,為助力重慶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 山海協作 共奔小康——南方日報與貴州日報聯動報導東西部扶貧協作
    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脫貧攻堅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日,南方日報與貴州日報共同發起「山海協作·共奔小康」聯動報導,雙方16名記者組成聯動採訪團深入畢節、黔南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記錄跨越山海、攜手攻堅的戰貧圖景,探尋消除貧困的中國密碼。
  • 麗水市龍泉市·廣元市昭化區東西部扶貧協作紀實
    東西部扶貧協作讓昭化區有了中蜂養殖基地。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昭化、龍泉雖相隔千裡,但地理環境相似,氣候條件相近。於是,兩地將各自優勢資源有機結合,創新推行「坡地種藥、林下跑雞、稻田遊魚、地裡種菌、空中飛蜂、園區共建、全網電商」7大立體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優勢互補、協作共贏的新路子。
  • 中辦國辦: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 浙江省幫扶四川省 廣東幫扶...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優化結對關係、深化結對幫扶、聚焦脫貧攻堅,提高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水平,推動西部貧困地區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主要目標。
  • 連續三年超額完成扶貧協作協議任務 京津幫扶助力河北脫貧攻堅
    連續三年超額完成扶貧協作協議任務 京津幫扶助力河北脫貧攻堅京津幫扶助力河北脫貧攻堅2018年籤訂東西部扶貧協作協議以來,三地連續三年超額完成京冀、津冀年度扶貧協作協議任務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潘文靜)5年來,河北省用好京津對口扶貧資源,切實把京津幫扶轉化為脫貧成果。
  • 山海情深 圓夢小康 遼黔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確定遼寧省大連市對口幫扶貴州省六盤水市。自此,因著共同的歷史使命,兩地跨越千山萬水,心手相牽,共同在圓夢小康的路上砥礪奮進。扶在真心,扶在真情,扶在真事,扶在實事。
  • 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寧商模式」
    南報融媒體記者 繆越 姚強攝   □ 南京市委改革辦、商洛市委改革辦聯合調研組  1996年,根據國務院「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江蘇、陝西兩省籤署掛鈎及扶貧開發協議,確定南京與商洛開展掛鈎協作。
  • 友誼之花越開越盛 發展碩果越結越多 武義—嘉陵東西部扶貧協作...
    南充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嘉陵區委書記廖倫志,武義縣委書記姚激揚就進一步深化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進行對接交流。武義縣領導章旭升、李唯、王昱、方黎明,嘉陵區領導宇旻、朱鵬(掛職嘉陵區委常委、副區長)、羅適參加會議。在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指引下,武義與嘉陵結緣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城市,至今已有3年時間。
  • 福建省福州市和甘肅省定西市扶貧協作座談會召開
    6月17日至18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率甘肅黨政代表團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  6月17日至18日,甘肅黨政代表團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18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和甘肅省定西市扶貧協作座談會在福州市召開。  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于偉國講話。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唐登傑等出席,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州市委書記王寧主持。
  • 甘肅東西部扶貧協作 產業合作等重點指標實現新突破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瞄準需求抓對接 跟蹤服務抓落實  今年我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朝霞 洪文泉)今年,我省把東西部扶貧協作納入「5+1」專項提升行動重點部署
  • 守望相助同袍情 津慶同心奔小康——慶陽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紀實...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特別是2016年7月銀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以後,天津、慶陽兩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東西部扶貧協作論述精神,積極溝通對接,找準互補優勢,深度挖掘「慶陽所需、天津所能」,緊緊圍繞「組織領導、資金使用、人才交流、勞務協作、產業合作、攜手奔小康」六大任務開展工作,持續推動扶貧協作各方面工作升級加力,明顯改善了貧困鄉村面貌和貧困群眾生活,為慶陽老區如期實現脫貧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經驗
  • 大巴山的迴響:他鄉是故鄉---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川幹部李忠偉的故事
    國家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將長江下遊的括蒼山和上遊的大巴山緊緊連在一起,踐行先富幫後富的歷史使命。麗水市幫扶巴中開展脫貧攻堅的領頭人李忠偉,與來自麗水的援川幹部一道,歷時3年鏖戰,把「他鄉是故鄉」這句話深情地寫在巴山蜀水這片紅土地上。
  • 【中央媒體看甘肅】山海偕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福定」故事
    這是由福建春暉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與臨洮縣農投公司合作成立的東西部協作扶貧項目,引進福州的管理模式、技術人才和自動化流水線,吸納了150多名當地勞動力。  「我在這裡學會了服裝車邊手藝,每個月掙三四千元,不僅工作環境好還離家近。」李桃花說,以前跨省外出打工,既照顧不了小孩,收入也不穩定,是「福定」協作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福音」。
  • 東西部扶貧協作 浙江省江山市助力四川省沐川縣蜂蜜香飄全國
    9月7日晚7點半,以「櫛蜂沐語踏徵程,脫貧攻堅奔小康」為主題的「江山—沐川東西部扶貧協作甜蜜奔小康」蜂蜜直播助銷現場會,在浙江健康蜂業有限公司的蜜蜂博物館舉行。現場會由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農業農村局主辦,浙江省江山市商務局、江山市農業農村局、浙江寶格商貿有限公司、浙江喵鮮食品有限公司承辦,浙江健康蜂業有限公司特別贊助。
  • 閆劍波率隊赴重慶市雲陽縣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並開展招商洽談
    11月14日到17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閆劍波率團到重慶市雲陽縣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並走訪部分重慶市企業,開展招商洽談活動,對接合作項目、聯繫相關工作,深化合作交流、促進共同發展。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
  • 東西部攜手共聚力 工業園區助脫貧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加強東西部協作,出臺政策積極發展地區產業,打造工業園區,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據了解,目前黔西縣工業園區已有入園企業46家,產業布局以服裝生產、電子產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共吸納7千餘名農村人口就近就業,其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6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