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輔導作業一時氣,一直輔導一直氣」,估計這是很多家庭現有的狀態。
自從老師被逼當主播後,家長也不能倖免承擔起了在家批改、講解作業的重任。
有多少親爹親媽被氣得崩潰,絕望到喊閨女成姐姐?!
更慘的是家裡有2個娃娃的,為了輔導作業,很多老母親都被氣到血壓升高心臟絞痛,還不敢去醫院。要不,硝酸甘油考慮一下?
更不用提上課時老師還會隨機點名家長,讓孩子爸爸?來解答問題。
怪不得有網友評論道,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連陪著孩子上網課的資格都沒有?!
玩笑歸玩笑,現在的學習現狀,就是孩子小學時需要的輔導,已經讓老爸老媽頭疼不已,更別提初中、高中了。
語文還好說點,起碼是母語,家長還可以分享下學習經驗。可是數學呢?家裡要是沒有個學理科父母,這不得分分鐘逼死家長嗎?
我從小就是個數學學渣,文理科偏科的厲害。到什麼程度呢?高考語文125,數學不及格。這也造成了我現在見到數字,心裡還發怵,腦袋犯迷糊。
所以雖然孩子還不到3歲,我就感到恐慌:
「多大對她進行數學啟蒙合適呢?怎麼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啟蒙呢?」
02
一提到數學啟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教孩子數數。有的孩子可以從1數到100,但是這種教學法真的有用嗎?
根據《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的理論,孩子在5歲左右,才能逐漸明白數學概念,可以進行抽象運算,過早地給孩子灌輸概念沒有意義。
但是,這並不代表,在5歲之前不讓孩子接觸數學。孩子在1歲之後,就會對「數」產生興趣,2歲半左右計數能力就會得到發展。
這在我家孩子身上,也得到了印證。她現在2歲半,最喜歡的就是把玩偶排隊,數數。但是她無法理解「數數」和玩偶之間的關係。比如3個玩偶,她數到3,還會接著往下數,無法建立連接。
再比如,她會說多少,大小,高矮等反義詞,但是面對具體情境就無法分辨。也喜歡我們大人給她量身高,或者自己報時間,可都是停留在「喜歡」,對實際意義一無所知。
學齡前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大腦前額葉發育也不成熟。讓他們上學習班,只能是事倍功半。
對孩子而言,早早的培養起他們對於數學的興趣以及數學思維更為重要。與其和孩子今後在學數學的事情上「」相愛相殺,不如換個方式讓他們愛上學習這件事,豈不更好?
權衡之下,我還是決定在家對她進行數學啟蒙,也查閱了世面上的數學啟蒙書。選定了《DK超級數學小玩家》這套書。
這套書共分2冊,分別是《DK超級數學小玩家:玩轉測量》、《DK超級數學小玩家:玩轉乘法》。
英國DK出版社有多著名,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耳聞。它在不同領域出版了很多兒童圖書,DK動物百科、DK大歷史、DK學英語,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
這也是我選擇它家的原因,有豐富的出版經驗,引入的編寫專家也肯定是頂尖的。《DK超級數學小玩家》的編寫者,就是劍橋數學教育專家、暢銷書作家卡羅爾·沃德曼。作為教育專家的他,就把兒童教育心理學也揉進了本書中,讓孩子在「玩中學」。
本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通過各種巧思設計,用有趣的翻翻頁和折頁的方式將知識點一一 「揭露」出來,讓學習數學變得有趣又好玩。
這套書雖然標明的適合年齡,是3-6歲。但因為色彩鮮豔,設計有趣,我2歲半的女兒很喜歡!尤其是那本玩轉測量,簡直愛不釋手。
下面,我試著以親歷者的角度,分析下為什麼孩子喜歡這套書。
03
記得小時候歷史課本,談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決定統一全國計量的單位,也就是度量衡。
傳說他是因為想要建築宮殿,但是發現來自全國的匠人,連最基本的計量單位都無法一致。量出來的材料,有的長、有的短,根本無法實用。這才萌生了統一度量衡的想法。
歷史故事,來源真實性暫不可考。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測量」這件事的重要性。通過測量,我們才能得知溫度、重量、體積、時間。
生活中測量無處不在,但是怎麼能讓孩子感知到呢?
《DK超級數學小玩家:玩轉測量》就用三隻長短不一的鉛筆,把「長度」這個概念帶到了孩子面前。粉色最短,綠色次之,紫色鉛筆最長。
書中的問法很有意思,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並沒有說綠色鉛筆是粉色鉛筆長度的幾倍,而是說從「長度看,1隻綠色鉛筆等於幾隻粉色鉛筆?」
換個問法,不僅讓孩子能理解問題,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這,才是數學啟蒙的精髓所在:先建立數感,之後才能建立抽象思維。
孩子只有先感知到不同,學會用抽象代替具體去表述不同,才能理解數學思維。
而如何引導孩子感知高度呢?
書中給出四種動物,分別是長頸鹿、駱駝、獅子、獅子、貓鼬。
提問誰最高?誰最矮?這個孩子能用肉眼看出來,不難。
但是問到1隻長頸鹿的身高約等於幾隻貓鼬的身高?這對我女兒來說,就有難度了。
別急,這頁數是可以翻開直立的!立體翻翻書的最大好書,這時候就全部凸顯出來啦!
在孩子體會了高度、長度、溫度等測量標準之後,作者並沒有匆匆結論,而是把所有這些剛學到的知識,在一個「房間」裡直接展示。
仔細觀察這間臥室,有很多可以用來測量和比較的東西,你能找到嗎?
作者的巧思,可見一斑!
直觀、生動、有趣,讓孩子在探索中學到知識,是我對《玩轉測量》這本書的最大印象了。
04
說完了測量,我們在來看看如何讓孩子「玩轉乘法」。
《DK超級數學小玩家:玩轉乘法》對我2歲半的女兒有點難,但是也不妨礙她玩得不亦樂乎。
封面就是一隻醜萌的貓頭鷹,而且它的眼睛是會動的哦!
齒輪的設計,只要你把想要計算的數字,轉到眼睛裡,嘴巴下方就會出現答案,是不是很神奇?
也許你會說,設計再巧妙,不能幫助孩子學習,也是白搭!
那你真是小看了這本書了。它就是能把枯燥的乘法運算,和趣味問答串連到一起,不知不覺就讓孩子掌握了知識。
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導孩子掌握規律,培養他們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比如下面這頁,讓孩子了解「5的乘法」。
一群小鳥有5隻,4群小鳥一共有多少只?
直觀的動物畫面,孩子小手數一數就能知道。再配上旁邊的規律性總結,想學不好都難!
當然,5的乘法,讓2歲半的孩子理解,還是有點難。所以,本書又換了個更加直接方法,讓寶寶理解。
橫軸,是把數字1-10列出來,
下面的物品,則是隨機給出不同數量的,讓孩子將物品與數字,建立連接。
這就完美地解決了,我在開頭說的問題:
孩子只會機械數數,但是不會理解數量,怎麼辦?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對照,讓他們真正理解數數。
直接
總而言之,怎麼樣能讓學齡前的孩子,建立數感?
就是把看到的數學符號、計數的物品在心裡對應上,才算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羅素曾說:
「當人們意識到兩個蘋果和兩天之間的共同點-2,數學就誕生了。」
作為一名教育者,一個老母親,在我看來,讓孩子進行數學啟蒙的原因,其實並不是為了分數,為了升學,這只是一個方面。
更多的,是讓他們感知數學的思維:空間想像力、抽象思維力、邏輯推理力。
數學之美,是在語言之外,賦予孩子更多的靈性觸角,去感知這個生生不息的世界。
亞里斯多德:「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而我想說:「讓孩子愛數學,Ta會更愛這個世界。」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高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