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失效」遇到救星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帶來集成系統發展

2020-12-03 機器智能

文/機器智能

近日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前臺積電董事長顧問蔣尚義近日講述了他對晶片、集成電路、人工智慧、摩爾定律等發展的觀點。我們整理了他的演講內容希望讀者喜歡,以下為演講記錄。

人類所有的發明創造中,20 世紀中期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發明,是人類創造史上最富傳奇的一個篇章,也是改變人類歷史進程和認知活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如今,集成電路已與我們的生活高度融合,幾乎所有的機電一體化設備和裝置都離不開晶片。

在集成電路工業領域,有一個神奇的定律歸納了其發展規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 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就是廣為熟知的「摩爾定律」。

集成電路孵化的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第一次出現是在 1965 年。當時,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博士應《電子》期刊 35 周年紀念的邀請,發表了《把更多元件塞進集成電路裡》的文章,預測半導體未來十年的發展。文中做出了對半導體晶片上能夠承載多少電子元器件數目的預言,大意是,在一個晶片上所能放置元件數目每年要翻一番。

十年後的 1975 年,英特爾公司正在生產集成度約為 65000 個電晶體的內存,摩爾博士的預言驚人地實現了!在這一年,摩爾博士在 IEEE 期刊《國際電子器件會議技術摘要》上發表文章《數字電子的進展》,再一次預言,「這條斜率大致接近每兩年翻一番。"

90 年代開始由於製造工藝和技術的飛速發展,電晶體的尺寸越來越小,接近納米尺度範圍,一些學者發出「由於熱噪聲的因素,摩爾定律將終結」的言論。但事實證明,摩爾定律並沒有終結,並一直延續至今,且影響深遠。

但事情總有結束的時候,在蔣尚義博士看來,摩爾定律作為過去三四十年引領產業發展的強推動力,已經很接近其物理極限,雖然半導體仍會繼續創新,但不會像以往這麼快。

先進封裝驅動的摩爾定律

與保持一定速度發展的集成電路工藝相對的是,系統設計在過去四五十年內並沒有太大的革新,電路板和封裝技術的發展比晶片工藝落後很多——如今晶圓上金屬導線的密度在二維空間超過電路板 100 萬倍以上。從這一驚人的數據差上不難看出,封裝和電路板的設計便是未來系統技術發展的瓶頸。

此前,我們依靠不斷縮小器件尺寸而增大晶圓的相對面積,實現了集成電路產品性能按照「摩爾定律」不斷提升,但受到尺度縮小及物理定律的限制,其增長的速度逐步減慢。

於是,被寄予厚望的先進封裝應運而生,有望打破現階段的發展瓶頸,蔣尚義博士進一步解釋,集成電路技術的演進有一個金科玉律,那就是將電路越做越小、集成度越做越高。但是現在有了先進封裝技術之後,這個觀念就被打破了。我們能在集成電路之上的層面去實現整體系統的集成,讓不同晶片之間連接的緊密度和整體系統性能類似於單一晶片,從而使最終產品的成本降低,效能增加。依據不同系統,針對各單元的特殊需求,選擇合適的單元經由先進封裝和電路板技術重新整合稱之為集成系統,這將是後摩爾時代的發展趨勢。

因此,蔣尚義博士強調眼光不應局限在晶片層面,要放遠至整體系統層面,這也是他選擇在古稀之年,從零開始,加入武漢弘芯的原因:「整個生態環境要重新建立,這中間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同時他也呼籲像新思科技這樣的產業核心合作夥伴一同加入新的生態環境建設,從系統公司到設計公司、設計服務;從 EDA 到集成電路技術、封裝技術、設備、材料,整個產業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摩爾定律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市場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創新,所有的一切讓摩爾定律足足持續了 50 多年。摩爾定律還會走多遠,是否會有新定律誕生呢?

摩爾定律的背後,是一輩集成電路人共同的奮鬥,而新的時代自然也需要年輕一輩的工程師攜手共創。因此,蔣尚義博士建議年輕的工程師,不要被較少的行業經驗所局限,而是勇敢地嘗試未來的無限可能。一個有價值的創造,並非是在對相關基礎知識完全深入精通的情況下誕生的,比如造橋,古代的橋梁工程師,並不了解結構力學、材料力學、應用力學、土壤力學等,但他們依然用自己的經驗和創新設計出各種鬼斧神工的橋梁,這就是工程師的典範。

在未盡知之前就進行創造,對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化學、材料學等等,更重要的是不斷創新。

雖然摩爾定律已經慢慢達到它的物理極限,但絕對不表示創新可以就此停下來,發展了 100 多年的汽車工業尚在不斷創新、變革,集成電路的未來更將擁有 「摩爾定律」之外的突破。

相關焦點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大約10年後,這個創新途徑被IBM的羅伯特·登納德(Robert dennard)歸納為「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從而開創了以指數方式降低器件工作電壓和提高時鐘頻率的可能性。特徵尺寸、頻率和功耗的相互作用的縮放意味著在成本大致恆定的前提下,每一代晶片的性能將隨著時間呈指數級改善。摩爾還預測,伴隨著這種改善,半導體、微電子技術將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在這一事實的前提下,他們更多的考慮的問題是:摩爾定律失效後,該如何進一步提高處理器的能效?針對這個問題,一些公司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比如英偉達。 過去幾年來,黃仁勳一直對外表達「摩爾定律已死、新定律正在形成」,尤其是在GPU方面,更是預測每10年GPU性能增長1000倍,這一預測也被戲稱為「黃氏定律」。
  • 「一芯難求」,摩爾定律「真香」失效,華為仍有希望
    美D半導體協會和國際半導體協會都表示,這將「幫助」中國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積壓晶片的影響是很大,我國市場不願意買單,因為多虧了國內廣闊的市場,摩爾定律才不至於失效。現在,市場有了情緒,後面摩爾定律可能就要失效,大量積壓的晶片,可能就是前兆。
  • 我國「光晶片」要來了,晶片發展到2納米,摩爾定律是否會失效?
    根據「摩爾定律」的說法,當價格不變的同時,同體積大小的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隔18-24個月左右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晶片技術一直在飛速的發展。我們知道納米技術雖然已經被人類應用的十分成熟,但是也會碰到技術瓶頸,特別是在晶片的製作工藝上面。目前的世界高端光刻機荷蘭生產商ASML能達到的最高生產工藝為3nm,後續或將突破2nm工藝。但無論從生產工藝還是設備上,納米技術還是會遇到瓶頸的。有人猜測1nm或是半導體晶片的極限。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後摩爾時代怎麼發展?
    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指當價格不變,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亦將提高一倍。自誕生之日起,摩爾定律就成為計算機領域最重要的定律之一,預測和指導了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我們熟知的「摩爾定律」被廢了
    ,GPU當下的成功以及未來的發展對黃氏定律來說尤其重要。摩爾定律的成功曾為現代計算帶來第一個時代,也有知乎網友曾表示:摩爾定律首先是一條經濟上的定律,然後才是工程科學方面的定律晶片集成度翻倍,成本減半,在系統集成商的角度就是性能翻倍,器件集成度翻番,價格減半在消費者眼裡就是從大哥大到小靈通再到智慧型手機,越來越物美價廉。晶片的系統集成產品是以PC,手機,平板等等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如果從小靈通到現在還是一直都是小靈通,沒有其它可替代產品,那小靈通的市場早就飽和了,產能過剩,企業難以為繼。實際上,平均每兩年就會出一代新晶片,集成度翻倍,成本減半。
  • 「超級」異構系統,延續摩爾定律,為AI海量計算創造更多靈活性
    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2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十年後的1975年,由於集成電路產業日趨成熟,摩爾修正了翻倍時間,即每隔24個月集成電晶體數目翻倍,這一定律在其誕生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一直是半導體行業可以信賴和依靠的預測模型或發展規律。但隨著晶片尺寸和製程工藝不斷縮小,半導體製造也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目前電晶體數量翻倍速度已經延緩至30個月左右。
  • 全球晶片大量積壓,華為卻「一芯難求」,摩爾定律可能要失效了
    竟然能夠影響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鏈,導致摩爾定律失效,而摩爾定律又是什麼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全球晶片大量堆積l 今年晶片需求極大其實丹·哈奇森很看好今年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漂亮國半導體產業調查公司甚至預測今年半導體產業將會增長7%,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 川普弄巧成拙,阿里含光出鞘,摩爾定律失效在即?
    阿里含光出鞘川普政府這兩年對華為的制裁不僅給美國國內的科技公司帶來「麻煩」,而且也激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將。一談科技公司大家可能只知道華為海思半導體,往往習慣性地忽略了阿里巴巴,華為又海思,阿里巴巴有達摩院。
  • WSJ:摩爾定律已失效,「黃仁勳定律」將正式取代!
    黃仁勳:摩爾定律結束了摩爾定律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Gordon Moore的預測,這並非任何形式的物理定律。摩爾定律認為,IC電路上可容納的組件的數量,每隔18至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過去50多年來,這條定律精準預測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
  • 從六代到十代酷睿,英特爾老是擠牙膏,難道是摩爾定律已經失效?
    從六代到十代酷睿,英特爾老是被吐槽,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但是某些時候也會起到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於摩爾定律的許多討論,認為摩爾定律不再重要了,並認為它純粹是一個技術問題,晶圓片已經達到極限,遵循摩爾定律已讓成本太過高昂,甚至斷定摩爾定律已經完全失效。
  • 從六代到十代酷睿,英特爾老是擠牙膏,難道是摩爾定律已經失效?
    從六代到十代酷睿,英特爾老是被吐槽,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為何整體輿論都吐槽英特爾說起摩爾定律,估計大多數了解電腦的人都耳熟能詳。但是這幾年時間來,英特爾在處理器上的進步程度遠遠不及AMD,而且價格普遍比AMD偏高。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臺積電能突破7納米極限,生產出5納米晶片?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Nvidia:摩爾定律瀕臨失效 英特爾AMD惹禍
    Nvidia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比爾·達利(Bill Daly)日前表示,如果計算機產業繼續奉行英特爾和AMD所制定的串行CPU路線,那麼摩爾定律將很快失效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效應」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需要通過先進封裝和系統集成,去解決電子產品的性價比、性能改善、多功能化等問題。」於大全博士也指出,近年來,先進封裝技術在半導體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半導體頭部企業發展重點,逐漸從過去著力於晶圓製造工藝技術節點的推進,轉向晶片構架重構和系統封裝集成創新。」於大全博士表示,進入「超越摩爾」時代,先進封裝集成技術開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基於前道技術能力的「前道封裝」開始在高端器件上顯現。
  • 流量爆發式增長,「光學摩爾定律」呼喚矽光時代
    國內市場華為先後收購英國光子集成公司CIP以及Caliopa,涉足矽光技術領域。國內外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矽光技術與現有技術結合,開發低成本、低能耗、高速的傳輸介質。目前各大領軍企業財報均顯示利潤上升空間大,增速快。矽光技術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摩爾定律何時會失效最近,關於摩爾定律何時會失效的話題,成為不少晶片製造商談論的熱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以Nvidia CEO黃仁勳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已「死」,而以前AMD 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和臺積電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依然可以指引領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其實綜合兩方觀點看,表面相反的觀點但本質卻並不矛盾,黃仁勳認為半導體物理學的限制意味著如今CPU性能每年只能提升20%左右,摩爾定律已走向終結;而Jim Keller和臺積電則認為摩爾定律並非簡單的描述單位面積晶圓上電晶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 摩爾定律名詞解釋_摩爾定律永遠有效嗎
    摩爾定律名詞解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的。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儘管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摩爾定律仍應該被認為是觀測或推測,而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法。預計定律將持續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
  • NVIDIA黃仁勳偷耶英特爾:摩爾定律失效
    黃仁勳的演講除了講產品講技術,最大的樂趣就是吐槽一下同行,比如今年黃仁勳就偷耶英特爾「摩爾定律已經終結」。隨後黃仁勳拋出「摩爾定律已經終結」的論調,但是這意味著GPU計算的崛起。      黃仁勳指出,NVIDIA的GPU可以彌補CPU的不足,加強高強度計算負載,是面向AI等未來應用場景最理想的方案。並宣布了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已經在雲服務中使用上Volta GPU,華為、浪潮、聯想等伺服器廠商也部署了基於HGX的GPU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