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踏頻 VS 低踏頻,到底你的經濟踏頻是多少?

2021-01-15 荔枝網新聞

  什麼是最合適的踏頻?

  騎車和其他耐力運動不一樣,當我們騎車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改變齒比去有一個舒適的踩踏頻率。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困惑的問題就是,到底最合適的踏頻是多少?

  註:高踏頻意味著小齒比,低扭矩。相反,大齒比導致低踏頻和更大的扭矩。

  在大多數情況下,強度/速度越大,你的踏頻應該是越高的。選擇高踏頻的最大原因是它更多的是有氧運動。高踏頻需要慢纖維肌活動,慢纖維肌是氧化纖維,這樣可以節省你衝刺、進攻、爬坡、突擊時需要用到的強大的快纖維肌。高踏頻同樣可以減輕肌肉的緊張和血管的壓迫。這使得血液攜帶氧氣流動到肌肉並將廢物帶走更加容易。

  踏頻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有意識訓練過程,重點是在高踏頻下仍然保持身體的平穩,不至於由於踏頻的提高而產生身體的左右擺動和上下跳動。也就是說,使得人與車之間始終保持協調一致、始終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如何訓練騎行時的踏頻和力量是自行車入門的必修課,尤其是對於公路車。始練時可以將速度暫時放在一邊不管,只練頻率;等頻率提起來之後(譬如達到較長時間的100踏頻以上)再輔以力量、耐力達到一定速度目標,如此逐步增量。當頻率與力量同步得到了提升時就成為一個騎行高手!

  然而,高踏頻也會給你的心血管系統帶來更大的壓力。所以它會提高你的心率,如果你沒有專項練過高踏頻的話就更是如此。所以高踏頻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並且適應的。有時甚至我們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去訓練如何有效地高頻率踩踏。 理解踏頻和生成功率的一個方式是將踩踏想像成舉重。假設給你1分鐘讓你深蹲舉起2000磅。你可以在一分鐘內隨意組合舉起的重量。如果你選擇了1000磅的槓鈴,那麼你需要在一分鐘內重複兩次。如果你選擇了20磅,也就是說你需要重複100次。你選擇的總量等同於你選擇的齒比,舉重的次數等同於你的踏頻。在20磅-1000磅之間,不同的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如果你選擇重的重量(齒比),會導致過量的肌肉疲勞。然而如果你選擇了過輕的重量(齒比),可能會達不到最好的踩踏效率。

  沒有一個踏頻數值是所有時候都適用的

  不同的情況會決定不同的合適的踏頻。風、疲勞、爬坡、放坡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最合適的踏頻的數值。 如果有機會的話,偶爾通過改變你的踏頻去鍛鍊不同類型的肌肉纖維,比如,如果你正在爬一個長坡,然後你已經確定爬上山80rpm的踏頻是最有利的,那麼站騎並選擇一個重一些的齒比,使踏頻在70rpm左右保持1分鐘對於鍛鍊不同肌肉、使用身體的重量來下壓腳踏,減緩你的呼吸等很有好處。 每一個人都必須通過實驗區了解什麼情況下多少踏頻是最好的。有時候,隨著狀況自由選擇踏頻也許是最好的,但是另外很多時候,使用一個固定的踏頻來訓練會使你收益更多。

PRO的例子

  在職業車手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烏爾裡希和阿姆斯特朗在環法山地賽段之間的競爭。當阿姆斯特朗回歸併贏得環賽的時候,他的踏頻很高,通常110rpm甚至更多。而烏爾裡希習慣使用重齒比,踏頻在65-70rpm左右。

  雖然兩位車手都相當有才,阿姆斯特朗的高踏頻似乎總是比烏爾裡希表現更好。但是不要忘了,烏爾裡希在1997年贏得了環賽,所以未來的環法冠軍如果是低踏頻也完全是可能的。但我還是會下注高踏頻車手,這裡已經有至少一個針對職業車手的研究(歐洲應用生理學雜誌)表明高踏頻和更好的總體表現的聯繫:推理是肌肉的張力越小,你越晚感到疲勞。

  因為我沒有所有職業車手的踏頻數據,我不能下結論多少踏頻是最常用的,但是我鬥膽猜測,大多數車手的踏頻在80-100rpm範圍之間,是具體情況而定。況且時至今日,隨著研究和數據支持高踏頻帶來更好的表現的說法。

尋找你的經濟踏頻

  儘管高踏頻好,我們需要進行一些測試去找出我們自己的最經濟踏頻。

  計時踏頻測試

  找到最佳踏頻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次做同一個實驗,每次使用不同的踏頻。

  首先,找到一個能連續10分鐘沒有打斷的道路,每次試驗都騎這條路。

  其次,以80rpm的踏頻做第一次試驗。當結束的時候,記錄你的時間和自我疲憊感等級。

  放鬆騎15-20分鐘,再做一次實驗,這次使用95-100rpm的踏頻。當結束的時候,記錄你的時間和自我疲憊感等級。

  幾天後,再次進行同樣的的測試,但是這次第一次試驗使用高踏頻、第二次試驗使用低踏頻。

  現在你可以對比這些數據。哪一個踏頻使你騎得更快並且自我疲憊感等級更低,那就是你的經濟踏頻。例如,如果低踏頻使你的腿有焦灼感並且降低了你的均速、你在高踏頻的時候感覺更好並且均速更快,那麼毋庸置疑你應該使用高踏頻騎行。你可以多次做這個實驗以確保一個更好的樣本大小,但總的來說,你只是在比較不同的踏頻給你帶來的速度變化。如果你想得到具體的數值,你應該把每次試驗的踏頻細化:80rpm,85rpm, 90rpm, 95rpm, 100rpm, 110rpm,等等。 如果你最終得到的結果是在85rpm-110rpm最舒適的話,那這是個好消息。

  爬坡踏頻測試

  尋找一個需要3分鐘(以上)完成的坡,坡度儘量保持穩定。

  測試一:以一個小齒比、95rpm左右的踏頻爬前2/3的山。最後的1/3,隨意使用齒比和踏頻。

  測試二:以一個大齒比、80rpm左右的踏頻爬前2/3的山。最後的1/3,隨意使用齒比和踏頻。

  為了得到最終的結果,記得記住你每次實驗在後1/3做了些什麼。

  在每次試驗餘下的1/3中,你可能會想要恢復,所以你會切換到讓你感到十分舒適的踏頻。如果你切換到更小的齒比、更高的踏頻,那麼說明高踏頻更適合你。如果你等不及去切換到更重的齒比並放慢踏頻,那麼你可能是適合大齒比低踏頻的爬坡手。

  高低踏頻都是有各有利弊的。你應該進行各種踏頻的測試並找出哪個值是更適合你的並且使你騎得更快的。 「正確」的踏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並且根據地形等外界因素的不同也會帶來同一個人的經濟踏頻數值的變化。所以你大可不必為得到確實的經濟踏頻數據而抓狂。可以說你的經濟踏頻應該是介於「我的腿在著火!」和「我不能呼吸了!」之間。如果你既不能在這個範圍內找到一個最佳踏頻值,也不能保持高踏頻,那麼找到一個稍低於不能平穩呼吸時候的踏頻的值。

騎行時的踏頻和力量的訓練我們該從何入手?

  第一種說法是,頻率與力量兩者缺一不可,都是需要通過訓練而提高的。踏頻是自行車運動的入門功夫,不學會怎樣高效率地踩踏,就不能算是真正學會了騎車,所以通常教練會要求從基本的踩踏功夫入手,包括踏頻訓練。踏頻和力量都不是先天的,都需要經過後天的勤苦鍛練,所以,訓練頻率與力量的方法只有在騎的過程中才能訓練出來,並且頻率訓練與蹬踏技術關係非常密切,如果不掌握要領而一味地大力蹬踏,反而容易導致動作變形,所以很多教練都主張先從頻率入手進行訓練,再逐步地輔以力量的訓練。

  第二種說法是,沒有一定的力量,怎麼能實現高踏頻。在觀察職業車手、環法車手(公路車)他們的踏頻平路要在100-120/分鐘(個人記時賽是,會在120-150/分鐘),爬坡80-90/分鐘。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乳酸過量堆積。超級強大的腿部肌肉力量是首位,在力量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在去訓練高踏頻,才有好的效果。高踏頻固然好,但需要力量作為支持,我們在騎行過程中發現,踏頻如果高了,但力量跟不上,在爬坡的時候就尤其凸顯出來 。所以說,平時多訓練腿部力量,力量跟上了,再去訓練踏頻,就會輕鬆很多。

如何提高我們的踏頻呢?

  平滑,高速地蹬踏,是像職業車手那樣騎車的關鍵。你可以通過這點來辨認一個經驗豐富的車手。他們端坐在車座上,上半身穩如泰山紋絲不動,而他們的腿卻像活塞一樣高速運轉。沒有多餘的動作,沒有晃動,就像一臺性能上佳的發動機,源源不斷地產生力量。

  職業車手的高轉速是通過練習自然而然得來的。使用較小的齒比,這樣你的心跳不會超過最大心率的80%。

  (1)把你的車座降低2-3mm,以減少在高轉速時身體產生的彈跳傾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個感覺,在高轉速時,身體上下跳動,好像坐在彈簧上一樣)。以後可以逐漸將車座調回到正確的高度。

  (2)將注意力集中在拉動踏板滑過最低點以消除蹬踏死點。(我個人的感覺是,使用自鎖要更專注於水平方向的用力,即「拖,拉」,而不是垂直方向的「踏,提」)

  (3)用一個帶踏頻的碼錶來做為生理上的反饋,循序漸進的提高轉速,每次你要在這個轉速下能夠舒舒服服地騎5分鐘。

  (4)每次騎行花幾分鐘時間用高轉速蹬踏,熱身時的最後5分鐘是最佳時間。

在上坡時還需要踏頻嗎?

  一般90-100是指平路下的效率競速騎行或強度訓練時的踏頻,爬山時通常達不到這麼高,爬坡時能有70-80就不錯了。

  當開始上坡時,最初的時候還可以保持上坡前的踏頻,但隨著坡度的增加,保持開始時的踏頻漸漸變得困難,這時需要換檔(換飛輪和牙盤,上坡前牙盤一般會提前換到小牙盤上)以維持原有的踏頻,速度隨之減低,如果上坡較長,可能還需要不斷地多次換檔,以保持適當的踏頻,使肌肉不那麼容易疲勞。

  如果換檔太早,會突然感到失去阻力,不但有腳下踏空的感覺,而且速度驟減,同時膝關節會在有一種承託力突然被卸去後而增加受傷的機會;如果換檔太晚,由於坡度的增加,則會讓人感到腳下阻力不斷增加,踏頻根本無法保持,這個時候需要身體晃動增大踩踏力度或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勉強支持原有的踏頻,那麼膝關節會因承受過大的壓力而受傷。所以過早地換檔和太晚的換檔都是不恰當的,都會引起關節受傷。

  什麼時候換檔才是最佳時機呢?就要憑經驗、憑感覺來判斷,隨著坡度的增加,車速逐漸降低,一般我會在感覺到車速即將要降低的時候(也就是踏頻開始有點難以保持了)換檔,保持原有的踩踏力度;但很可能換檔後堅持不了多久又將難以保持,那麼在下一次感覺到又將難以保持的時候再換檔,以此類推.....假如是坡度特別大的坡,在換檔也無可改變原有踏頻的話,那麼就不要再勉強堅持了,慢點就慢點吧,最起碼不要讓自己受傷。因為我們是騎遊之旅,不是專業比賽,大可不必強求自己,偶爾挑戰一次,那得看心情和體力如何了。

  關於高踏頻的誤區 合理的踏頻讓你的步伐更輕盈

  高踏頻一般都會引起心率的上升。踏頻加快時,每次踩踏的力度減少,所以肌肉系統的負擔減輕,而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所以你的呼吸會變粗。而踏頻較低的時候,呼吸會好的多,但大腿會比較累。

  所以關鍵是找出你的「最優」踏頻,這應該是你的肌肉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平衡點。找出你自己的最優踏頻是需要多次嘗試的。

  練踏頻實際就是練正確合理的踩踏,可以幫助更合理的使用體力,自行車運動,如果要上強度速度,力量是基礎,踏頻是王道。

  特別是愛美的女生,練習踏頻尤為重要,很多女生都擔心騎行會不會讓自己的腿變粗,其實不然,適合自己的高踏頻騎行會讓你的腿更細!

相關焦點

  • 踏頻,踏頻,踏頻!
    你會對動作流暢性和正確的踩踏姿勢有一定的認知。4.360度全程踩踏對於踩踏,不僅下行程很重要,上行程同樣很關鍵。因此,理想的踩踏是360度全行程發力,而不僅僅是向下這一部分。為此,我們需要使用腳套或者更受歡迎的自鎖腳踏。
  • 踩踏效率低? 可能你需要這三項踏頻訓練計劃
    ­  踏頻,就是單側曲柄每分鐘轉動的圈數,單位是RPM,和齒比一起,共同決定了功率數值。當踏頻一定時,你的齒比越大,你的功率就越高;當齒比一定時,你的踏頻越高,你的功率也越高。當你嘗試著增加踏頻時,相比增大齒比,你會獲得以下優勢:­  第一,由於踏頻快了,你腿部肌肉的壓力就減小了,你就能在力竭前維持更長的時間。
  • 關於騎行中的踏頻
    騎行久了,有時候會聽別人說到踏頻,那時總感覺好高深的樣子。那麼什麼叫踏頻呢?踏頻,就是一分鐘以內腳踏所轉動的圈數。對於騎友來說,騎行中保持一個有效踏頻,省力,而且速度快。而且,有效合理的高踏頻騎行,對膝蓋的壓力也是最小的,同時高踏頻騎行還能起到瘦腿的作用。
  • 騎行不懂踏頻,就好比吃薯條不蘸番茄醬!
    因此,騎手需通過不斷練習找到一個理想踏頻,這樣不僅能提速,還能騎得更穩更安全!接下來,小迪(didong)就來講解一下何為騎行踏頻訓練,看看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踏頻,以及避開其中誤區科學騎行。騎行踏頻訓練是什麼?該如何進行?踏頻就是1分鐘腳踏轉動一圈的次數。騎行踏頻訓練就是通過增加自己的頻率能力,節約肌肉中有限的能量和乳酸承受能力。
  • 關於踏頻那些事兒,練不好會傷到自己的!
    1,騎行踏頻訓練  踏頻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有意識訓練過程,重點是在高踏頻下仍然保持身體的平穩,不至於由於踏頻的提高而產生身體的左右擺動和上下跳動。也就是說,使得人與車之間始終保持協調一致、始終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不合理踏頻會導致膝蓋損傷 力量訓練尤為重要
    被拉爆發力想追回、一次性騎幾十上百公裡不帶喘氣這都是常有的事兒,但是在這些頻繁的「高強度」踩踏下,隱藏著的是對你身體的損害。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踏頻!不合理踏頻所導致的膝關節軟骨在長期高壓磨損情況下積累的運動傷害一旦發生將很難恢復。祭出神圖:早在1929年,運動學家就開始研究踏頻這個東西。
  • 騎行中最關鍵的數據,可能就是「踏頻」了
    這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的數值,每個人的運動基礎水平不同,特別是對新手來說,不用一下就要求自己達到所謂的「建議踏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循序漸進。與跑步的步頻一樣,跑步有180步/分鐘這樣一個普遍的高效經濟的頻率參考值,自行車的踏頻也有90rpm(左右腿90X2也是180步)這個普遍比較綜合的建議值。
  • 如何調整好踏頻,獲得最佳能量輸出功率比.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學習騎行知識、欣賞騎行趣聞踏頻就是無論你在公路還是山路,可以不用理會速度,把自己的踩踏次數保持在最優踏頻率上,將獲得最佳能量輸出功率比。用合理正確的踏頻也可以有效防止膝蓋損傷。通常情況下,業餘性質的長距離騎行,保持在85-95的踏頻相對耐久性較好,不太容易產生體能下降。踏頻訓練是周期較長的意識性訓練過程,要注意在高踏頻下仍然保持身體的平穩,不至於由於踏頻的提高而產生身體的左右擺動和上下跳動。
  • 踏頻真的越高越好嗎?
    這個現象造成了一個認知:踏頻越高越好。但是在實踐中如果刻意提高踏頻就會感覺騎的很累,感覺腿捯不過來,呼吸的節奏也感覺不對。踏頻真的是越高越好嗎?在這個視頻裡,GCN大神給了一個很好的解答:(沒有字幕)以下為視頻內容圖文解析:現在在騎車圈裡有一個很大的爭論:踏頻越高會讓我騎的更快,還是不用在意踏頻只要找到一個讓我騎得最舒服的檔位就好了。
  • 騎行訓練和提高踏頻技巧
    因此在這兩者之間一定存在一個理想的踏頻。那麼,騎行時的踏頻的訓練我們該從何入手,如何提高我們的踏頻呢?騎行訓練和提高踏頻技巧早在1929年,Hartree和Hill就指出存在一個最優的踏頻。當一個車手蹬踏頻率過低時,不穩定的輸出功率和肌肉的鬆弛會浪費能量。
  • 【小編開箱室】Bryton速度踏頻傳感器
    前些時日推出Rider 10智慧碼錶的Bryton,針對GPS碼錶的周邊配件推出智能傳感器,包括有速度傳感器、踏頻傳感器和心率傳感器
  • 自行車碼錶如何改成踏頻表--實踐篇
    ,但是不是每一種都有,其實普通碼錶是可以改裝為踏頻表的。不作詳說,建議你買碼錶時向商家請教。主要的設置就是把自行車前輪的周長輸入,再調時鐘,當然也要確認單位是KM/H—公裡/小時還是M/H---英裡/小時。然後就OK了。    三、碼錶的使用。參照上面(二)條。
  • 通過3個方面,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踏頻!
    如何讓你的每一次蹬踏效率更高?千萬不要認為只要用力踩就可以得到最佳的踩踏效果。今天車友們可以通過3個方面來簡要了解一下其中的關鍵,並最終找到合適自己的踏頻。很多人認為在騎車過程中要想加快踏頻,在前腳往下踩的過程中,後腳也要幫忙提拉。但其實這個做法非但沒有提高效率,反而讓你更加疲憊而降低速度。即使死飛騎行也無需後腳的提拉來增加功率。  那麼,放棄了上提動作之後,前腳在什麼時候發力最有效呢?10點鐘方向至1點鐘方向即開始用力下踩,直至3點鐘方向可獲得踩踏最大功率。另外,腳和小腿在下踩過程中儘量保持固定角度也是個維持高效率的踩踏習慣。
  • 訓練課程幫你突破小宇宙
    但是看著朋友圈裡車友曬出的冬訓照片,你的心中又隱隱浮現出一種叫作「我冬天只顧著長膘,到了開春會不會被騎友們虐成狗」的擔憂。這種擔憂就是為什麼我們擁有了騎行臺的原因。然而,單憑一個騎行臺在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並不足以將你按在家中依照計劃消耗卡路裡,你需要的,往往是更大的樂趣,更強的動機,以及更多的外部刺激。那就是——訓練課程!
  • 變速自行車,對於你而言有什麼優勢?三分鐘帶你了解!
    那麼,對於你而言,變速自行車有什麼優勢?對於很多剛入門的車友來說,或許是覺得變速自行車的最大優勢就是比普通的自行車騎得快、更加的好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變速自行車最大的優勢就是,在騎行的時候維持大致相同的踏頻。所謂的踏頻,顧名思義就是踩踏板的頻數。一般認為在進行自行車騎行的時候,應該儘量的保持在一個恆定的踏頻,一般認為這樣是最省體力的。
  • 貴的自行車碼錶和便宜的碼錶到底有什麼差別?
    貴的碼錶到底好在哪裡?簡單講,越貴的碼錶功能越多,而且功能可能是多到讓你不知道怎麼用的程度。可以跟手機聯機、可以跟一堆APP溝通、可以跟一大堆傳感器串聯,實時顯示騎乘的信息,這些都還只是「顯而易見」的功能。
  • 讓運動更科學 你不可不知的5個運動名詞(全文)_garmin佳明...
    Vo2 Max級別顯示    說來說去,提高Vo2 Max到底有什麼好處呢?通俗簡單的說就是:效率和心肺能力。運動中Vo2 Max的變化情況    所以,如果你想通過數據來更加詳細的了解到自己體能的變化,就可以通過記錄每次運動時Vo2 Max的變化情況來進行直觀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