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透露,有別於3nm與5nm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架構,臺積電2nm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架構,研發進度超前。
根據臺積電近年來整個先進位程的布局,業界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下半年推出。
而對於3納米的晶片,臺積電計劃在2021年上半年進行試產。在2022年上半年預計能夠做到量產。觀如今的三星,依舊3納米遙遙無期,不得不說,臺積電作為第一家官宣2nm工藝的公司,研發進度十分超前,臺積電再次狠狠的甩開了其他公司。
幾十年來,半導體行業進步的背後存在著一條金科玉律,即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表明:每隔 18~24 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便會增加一倍,晶片的性能也會隨之翻一番。
十年前就有人預測摩爾定律會止步5納米,然而如今2納米晶片都快量產了,摩爾定律的極限究竟在哪裡,耐人尋味。
而且今年臺積電預計在研發方面資本輸出150億美元左右。英特爾如今還在14納米精耕細作,卻和臺積電的差距不斷拉大。
能夠和臺積電匹敵的幾乎只有三星了,然而三星現在還沒有做到5納米晶片的量產。
對於臺積電,5納米晶片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達到兩萬片一個月的產量,3納米晶片明年試產,2納米取得很大的突破。可以說,在晶片代工領域,臺積電就是最強的,而且這種趨勢至少會保持5年。
去年6月,臺積電正式宣布啟動2nm工藝的研發。
按照臺積電給出的指標顯示,2nm工藝是一個重要節點。Metal Track(金屬單元高度)和3nm一樣維持在5x,同時Gate Pitch(電晶體柵極間距)縮小到30nm,Metal Pitch(金屬間距)縮小到20nm,相比於3nm都小了23%。
臺積電2nm採用了以環繞式柵極技術(GAA)為基礎的MBCFET架構,解決FinFET因製程微縮產生電流控制漏電的物理極限問題。也就是說,以環繞式柵極技術(GAA)的出現成功替代了FinFET,把目前晶片製程的極限再次拉高。
臺積電旗下目前共有13座晶圓廠,其中6座在新竹,分別是12英寸超大晶圓的晶圓十二A廠和晶圓十二B廠,8英寸晶圓的晶圓三廠、晶圓五廠和晶圓八廠,以及6英寸晶圓的晶圓二廠。
除了6座晶圓廠,臺積電旗下的4座封測工廠中,先進封測一廠也在新竹科學園區。
摩爾定律的極限一次又一次的被打破,在30納米時有FinFET技術,如今3納米臺積電推出了以環繞式柵極技術(GAA),晶片製程的極限究竟在哪裡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