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發光材料,可產生不同的顏色的光,已被成功地用於OLED器件

2020-12-27 大話百科天地

有機材料的吸收和發光特性,可分別用紫外光/可見光光譜儀(UV/Visspectrophotometer)和螢光光譜儀(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meter or fluorimeter)來測量。而吸收和發射特性是由分子的軌域來決定,根據Pauli理論,每一個分子軌域最多只可填滿兩個電子,而從最低能階開始填完後可以得到一最低能量的電子組態(Aufbau理論),當電子只填滿最高佔有軌域(HOMO)時,此分子處於所謂的基態,激發態則是指將電子激發到反鍵結(anti-bonding)軌域的狀態。

分子平常都處在基態(S0),當激發光的振動頻率與分子某個能階差一致時,分子與光共振(resonance)光的能量才能被分子吸收,使得電子跳到(quantum jump)較高的能階,形成分子的激發態,但一般激發態的電子會很快地經由內轉換或振動鬆弛回到最低能量的反鍵結軌域,簡稱最低未佔有軌域(LUMO)。經由吸收所形成的激發態以單重激發態(singlet excited state,Sn)為主,三重激發態(triplet excited state,Tn)由於涉及電子自旋反轉,從量子力學的計算得到從S0躍遷到Tn的機率非常小。一個受激發的分子會經由幾種途徑鈍化(deactivate)回到基態(ground state),這些途徑互相競爭。

如果在非輻射過程(如系統間跨越、內轉換、外轉換)的速率常數較大時,螢光量子效率(Φr)很低,因而此化合物就不適合做發光材料,另外如果受激電子經由系統間跨越,到能階較低的三重激態再發光回到基態,所發出的光叫磷光(phosphorescence),只有從單重激發態直接以輻射方式鈍化回到基態,才可得到螢光發射,而發光的波長取決於發光的能量,即是基態和激發態的能量差,也就是能隙(bandgap,Eg=|E HOMO|-|ELUMO|),有機材料的能隙可以由吸收光譜長波長的起始值(λonset)帶入式(2-2)求得。要改變電致發光的顏色,理論上來說,都可以用不同的有機分子作發光體,或由設計有機分子的能隙而得到。事實上,有很多有機發光體,包括新設計合成的,已被成功地用在OLED組件上去產生不同的顏色。

當處於高激發能態的分子,可以把能量傳給低能態的分子,此過程稱為能量轉移(energy-transfer),此機制在多成分摻雜系統時常常發生,含有較高能態的主發光體(hostemitter)可以將能量轉移到客發光體(guestemitter),又可叫摻雜物(dopant)中,因此原理,只需要加入少量的客發光體就可以來修改電致發光的顏色。

例如8-羥基喹啉鋁(Alq3)主要是在綠色光域發光的有機分子,它的發光尖峰波長在520nm左右,可以利用能量轉移原理,將少許的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2-(2,3,6,7-tetrahydro-1H,5H-benzo[i,j]quinolizin-8-yl)vinyl]-4H-pyran(DCM2或稱為DCJ)摻雜物分散在Alq3的主發光體中,隨著DCM2濃度增加,發光顏色從Alq3的綠色變成DCM2的紅色。借著直接電激發或者能量轉移來使客發光體發光,除了調色之外,摻雜還可以增加整個OLED元件的發光效率,因為它可將能量轉移給螢光效率更強的客發光體,甚至還可以增進組件的壽命。

能量轉移機制可分為輻射能量轉移和非輻射能量轉移兩種。輻射能量轉移包含發射和再吸收兩步驟,其能量轉移的速率與主發光體的量子效率、光路徑上客發光體的濃度、客發光體在主發光體發光波長的莫耳吸收度有關,此機制常會造成總螢光量子效率下降,因此需避免此機制來主導發光。第二種為非輻射能量轉移,而它又可分為二類:

①Frster能量轉移,它是分子間偶極-偶極(dipole-dipole)作用所造成的非輻射能量轉移,適合分子間距離達50~100的能量轉移。此機制電子是由客發光體基態躍遷至激發態,必須遵守電子自旋的一致性,因此最後只能轉移給客發光體的單重激發態。

②Dexter能量轉移,它是利用電子在兩分子間直接交換的方式,因此涉及電子云的重疊或分子的接觸,只適合分子距離大約在30以內的短距離能量轉移。電子交換必須符合Wigner-Witmer選擇定則[6],即電子交換前後保留其電子自旋(spin conservation),因此只適用於單重態單重態和三重態三重態間的轉移。

自從Kodak發明了這種摻雜式有機電致發光組件(doped OLED)技術後,立時吸引了世界各地廠商的研發興趣,尤其是日本各大公司在這方面研究及開拓市場的興趣。

相關焦點

  • 製造高效OLED器件,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是OLED發光機制、發光色彩
    OLED的發光原理與LED相似,在兩電極之間夾上有機發光層,當正負極電子在此有機材料中相遇時就會發光。LED是利用三、五族材料(如Ga、In、P等)的電子及空穴結合過程的能階轉換產生光子發光,使用不同的材料會釋放不同的能階而產生不同顏色的光。
  • 在OLED器件的研發中,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材料是發光材料
    發光材料是OLED器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一般發光材料應該具備發光效率高、最好具有電子或空穴傳輸性能或者兩者兼有、真空蒸鍍後可以製成穩定而均勻的薄膜、它們的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佔有分子軌道)和LUMO(Lower Unoccupied
  • 光切換有機發光電晶體
    所謂有機發光電晶體(OLETs),是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的光產生功能與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的電流調製(以及信號放大)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新型器件,在集成光電子學、智能顯示技術和有機雷射器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製備有機發光電晶體無需進行多次金屬蒸發,避免了對電極和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造成損害,可應用於有源矩陣顯示器。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從電晶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傳統無機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1977年導電高分子的發現打開了有機半導體領域的大門,相比於無機半導體,有機半導體具有易修飾、低成本、重量輕、易加工等優勢,在非線性光學、場效應電晶體、電致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6 22:42:26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產生的敏感、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 oled透明屏寬視角技術更具創意節能環保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與傳統的LCD顯示方式不同,無需背光燈,OLED屬於像素自發光技術,採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由於每個像素都能獨立開啟和關閉,所以能達到令人驚嘆的黑色顯示效果。通過每個像素的細節表現提升色彩的深度,使畫面絢麗多彩。
  • 冷熱油循環溫控系統在OLED有機發光材料生產中的應用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半導體)技術是一種與傳統的液晶顯示所不同的顯示方式,主要用於智慧型手機屏幕、智能手錶、軍用柔性OLED顯示器、頭戴式顯示器等佩戴顯示及虛擬顯示
  • 深度解析OLED結構及發光原理關鍵技術
    OLED發光的顏色取決於發光層有機分子的類型,在同一片OLED上放置幾種有機薄膜,就構成彩色顯示器。光的亮度或強度取決於發光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加電流的大小,對同一OLED,電流越大,光的亮度就越高。 OLED的製造原理 OLED組件系由n型有機材料、p型有機材料、陰極金屬及陽極金屬所構成。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得益於鈣鈦礦材料設計、器件結構優化和發光機理的深刻認識,自2014年首次觀察到室溫下的鈣鈦礦電致發光現象以來,綠光、紅光和近紅外光鈣鈦礦電致發光二極體(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目前均已突破20 %。然而,作為三基色之一的藍光PeLED卻發展較為緩慢,嚴重製約了全彩色PeLED的發展。
  • 奧來德:研發實力強大、業績快速增長的OLED有機發光材料和蒸發源...
    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來德」,688378.SH)是OLED有機發光材料和蒸發源設備製造企業,憑藉強大技術研發優勢,報告期內業績快速增長,2017-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0.41億元、2.62億元和3.01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69.36%;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11億元、0.89億元和1.09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
  • OLED電極材料,決定OLED器件的性能及使用壽命
    有機材料的適當選取可以大大提高 柔性OLED器件的發光性能。近年來,人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開發各種新材料,以期研製出具有更好性能的EL器件,從而實現全色顯示。從 柔性OLED器件的結構來考慮,柔性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可以分為:電極材料、載流子傳輸材料和發光材料,而電極材料又分陽極材和陰極材料。1.陽極材料OLED的陽極材料主要作為器件的陽極,要求其功函數儘可能的高,以便提高空穴的注入效率。
  • oled和lcd哪個傷眼睛 oled和量子點電視的區別有哪些
    >oled屏幕更傷眼睛,因為oled屏幕是由有機材料組成的自發光屏幕,它不需要傳統lcd屏的背光板,所以可以做得更薄,當有電流通過有機材料時,屏幕就會發光,從而顯示影像。 二、oled和量子點電視的區別有哪些 1、技術方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oled和量子點的技術差異。oled,直譯為有機發光二極體,具有自發光特性,使用磷光色層構造產生不同顏色的光,而不是像液晶屏幕那樣需要背光源。
  • 創維oled有機電視怎麼樣 創維oled有機電視價格及參數介紹【圖文】
    OLED即有機發光 二極體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簡稱,具備自發光、無限對比度、超廣視角、極速響應、超薄等優勢,並可製成不同弧度的曲面顯示設備、是一次顯示技術的革命,被認為是下一代的平面 顯示器 新興應用技術。創維oled有機電視價格在5000元(價格來源,僅供參考)。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現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獎者狄大衛通過《探索下一代發光二極體》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在光電子器件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對有機分子發光過程的深入研究和鈣鈦礦 LED 的探索。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利用新型有機發光分子設計溶液法 OLED,外量子效率可達 27.5%狄大衛介紹,太陽能電池與 LED 的工作原理是兩個互逆的過程,在理想狀態可以實現 「光轉電、電轉光」 的雙向互逆,但在實際的實驗室的論證中,這個情況並不是一定的。
  • OLED照明器件為什麼需要光提取結構?
    在OLED器件中,注入發光層中的電子和空穴僅有部分可以結合成電子空穴對,這部分電子空穴對也只能部分地變成激子,並且這部分激子也只能部分地放出光子。內部量子效率是指注入多少的載流子產生了多少光子的比率,即;而外部量子效率是指注入多少的載流子與最後能射出器件多少光子的比率,即,其中為出光率。也就是說,外部量子效率就是內部量子效率再乘以一個出光率。
  • 主流的OLED彩色化方式——RGB三色發光結構
    它是利用精密的金屬蔭罩與CCD像素對位技術,首先製備紅、綠、藍三基色發光中心,然後調節三種顏色組合的混色比,產生真彩色,使三色OLED器件獨立發光構成一個像素。該項技術的關鍵在於提高發光材料的色純度和發光效率,同時金屬蔭罩刻蝕技術也至關重要。
  • 世界各國,在OLED有機材料合成、提純方面,都在加大研發投入
    有機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種多樣,反應方式、反應機理也不盡相同,極易產生副反應,所以要製得很純的有機物是比較困難的。而有機電致發光材料不僅要求材料純度高,而且要求材料組成單一,因此,各國都對有機發光材料合成的方法以及提純方面的研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因此,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製備出幾種提供顏色可調,超長有機磷光(UOP)的有機磷光體材料。這些材料可以通過改變激發波長來實現從紫色到綠色所有可見光譜中發射顏色的變化。結果表明:這些有機磷光體具有2.45µs的超長壽命和31.2%的最大磷光效率。這些材料在在多色顯示器和300至360 nm範圍內的紫外線可視檢測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效果,為開發具有動態控制磷光的智能發光材料和傳感器提供了機會。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純藍色有機發光二極體
    有機發光二極體(簡稱OLED)以其鮮豔的色彩和可形成超薄甚至柔性器件的能力而聞名,它利用含碳分子將電轉化為光。與液晶技術採用液晶有選擇地阻擋覆蓋多個像素的濾光背光源的發射不同,OLED顯示屏的紅、綠、藍三個獨立的發光像素可以單獨開啟和關閉,從而產生更深的黑色並降低功耗。然而,藍色OLED在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一直存在瓶頸,需要在效率、色彩純度、成本和壽命之間進行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