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切換有機發光電晶體

2021-01-16 兩江科技評論


近日,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倫敦大學以及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一組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光學可切換的有機發光電晶體器件,區別於以往電控制,通過控制在三原色光範圍內發射的光束同時實現了切換輸出電流和電致變色的雙重外部控制等,相關研究成果以「Optically switcha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為題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有機發光電晶體(OLETs)是新興的光納米電子應用的關鍵部件,廣泛應用於邏輯電路和智能顯示器。所謂有機發光電晶體(OLETs),是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的光產生功能與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的電流調製(以及信號放大)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新型器件,在集成光電子學、智能顯示技術和有機雷射器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製備有機發光電晶體無需進行多次金屬蒸發,避免了對電極和活性層之間的界面造成損害,可應用於有源矩陣顯示器。根據所施加的偏壓,雙極OLET通道中的複合區域可以朝遠離電極的方向移動,避免金屬引起的激子猝滅。

Capelli等人近期工作發現利用三層異質結構可以提高有機發光電晶體的性能,超過等效有機發光二極體效率100倍以上,同時還報導了與多晶矽背板電晶體的顯示像素相當的一種有機發光電晶體,可以滿足在低電壓和低功耗下運行的需求。

除了將眼光放在致力於提高有機發光電晶體內部電荷載流子的移動、傳輸效率和亮度之外,如何將更多的功能同時集成到單一器件中也是實現可控集成電路的重要挑戰之一。這裡,研究人員就介紹了一種光學可切換的有機發光電晶體(OSOLET)的製備過程,這種電晶體利用外部光源可以實現雙重外部控制,就像目前已有的可電切換的手性發光電晶體,其改變電流方向可以調節WSe2中P-N結的光偏振;以及基於全石墨烯基發光場效應器件,其可進行發射光譜的外部電偏置調諧。然而,這些基於二維材料的多功能發光電晶體,與我們這裡所提到的光切換有機發光電晶體,在電荷傳輸性質和光產生機制方面仍有很多的不同,例如,目前操控「多功能」發光電晶體主要依賴於外部的電驅動,而如果進行光學控制,就能夠同時調節發射光的波長和強度,具有非侵入性、高空間解析度等更多優勢。

在本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光學可切換有機發光電晶體(OSOLET)的製造過程及其表徵,通過簡單的溶液處理將DAE集成到OLET的發光半導體層中,並使用不同波長照射器件來同時調製輸出電流和電致發光。研究人員展示了在整個可見光譜(綠色,紅色和藍色)上發射的三類OSOLET,它們可以通過可見光和紫外光照射可逆地遠程切換輸出電流和電致發光。此外,利用空間解析度低至遠場衍射極限的線偏振光束,作為一種無掩碼、非侵入性的書寫工具,可以輕鬆地寫入與擦除OSOLET的單像素內的發射圖案,空間解析度為幾微米,響應時間為微秒級。鑑於目前的最小像素尺寸(在最佳「視網膜」顯示器中約為55.5μm),本系統還具有將高密度視覺信息反向編碼成高解析度顯示器的單個像素的能力。未來針對可光學切換的OLET,可以朝較低的驅動功率/電壓下操作並且產生更強的亮度和更高的開/關比的方向努力,總之,本研究為開發新型光學門控,集成全彩顯示器,微型光傳感器,有源光存儲器,光控逆變器和邏輯電路等更多實際應用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圖1 OSOLET的分子,能量學和器件結構

a,光致變色聚合物和發光聚合物的化學結構

b,基於DAE的HOMO能級的光切換有機發光電晶體電荷俘獲機制示意圖

圖2 電致發光光譜、光學顯微照片以及光電特性圖

a-c,電致發光光譜和發射圖象

d-f,傳輸特性曲線

g-i,在紫外光和可見光照射下,分別在綠色,紅色和藍色OSOLET中的亮度和光觸發切換曲線

圖3 在輻射周期內可逆地調製OSOLET的電流和亮度

a-f,在紫外線和可見光三次照射周期內綠色、紅色和藍色的OSOLET的漏電流(a-c)與亮度(d-f)變化曲線

圖4 在單個OSOLET中創建和刪除的發射模式

a, Vd = Vg = −100 V下器件的光學圖像

b,紫外線照射後同一器件的暗態光學圖像

c,用聚焦良好的綠色雷射器(532 Nm)寫入OSOLET的「H」發光圖案

d,第二次全光發射狀態下用均勻綠光照射消除圖案

e,均勻紫外線照射後第二次暗態

f,用532 nm雷射寫入的點陣發射圖案,該模式中的暗區是由於雷射強度和/或焦點的變化造成的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9-0370-9


 編輯推薦



精彩回顧   

1.科技快訊 |打開光子計算之門——首個半導體單光子電晶體

2.單晶鈣鈦礦場效應電晶體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信息及分享,提供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平臺。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下方郵箱,我們將及時進行修改或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郵箱:janechou@imeta-center.com

微信號:Jessica_2313 、18796017560

相關焦點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從電晶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傳統無機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1977年導電高分子的發現打開了有機半導體領域的大門,相比於無機半導體,有機半導體具有易修飾、低成本、重量輕、易加工等優勢,在非線性光學、場效應電晶體、電致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6 22:42:26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產生的敏感、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
    過去幾十年來,在非傳統基底上的電子應用需要低溫加工方法,這推動了有機薄膜電晶體(TFT)的發展。這類應用主要需要高頻開關(電子開關執行功能的速率)或在低工作電壓下進行放大。然而,大多數有機TFT技術表現出有限的動態性能,除非研究人員應用高工作電壓來克服其高接觸電阻和大的寄生電容(即電子元件或電路中的部件或電路之間因相互接近而存在的電容)。
  • AM:比探測率達1018的超高靈敏度紫外有機光敏電晶體
    紫外光敏電晶體作為紫外光電探測器的一種,與傳統的光電二極體相比,具有放大電信號和低噪聲的獨特優勢。有機半導體作為紫外光敏電晶體的候選材料,具有易大規模製備、成本低和機械柔性好等優點。儘管有機光敏電晶體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具有超高紫外靈敏度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還很少。光敏電晶體的性能取決於所用材料的光學和電學性質。
  • 有機發光材料,可產生不同的顏色的光,已被成功地用於OLED器件
    有機材料的吸收和發光特性,可分別用紫外光/可見光光譜儀(UV/Visspectrophotometer)和螢光光譜儀(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meter or fluorimeter)來測量。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
  • 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這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LED)有望對未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讓這些設備的顯示器可摺疊起來,同時也有望促進腦科學的發展。        在該研究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科學家利用有機電致發光分子、金屬氧化物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保護層,製造出了這種像日常保鮮膜一樣纖薄而柔韌的有機LED。
  •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6:08 馬凱特大學Jier Huang團隊開發了一種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策略
  • 「「卡脖子」系列」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產業及技術發展報告!
    有機發光二極體(O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又稱為機電致發光顯示器、有機發光半導體。由於OLED顯示具有對比度高、輕薄、視角廣、響應速度快、可柔性和透明顯示等優勢,被稱作「下一代新型顯示技術」。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純藍色有機發光二極體
    有機發光二極體(簡稱OLED)以其鮮豔的色彩和可形成超薄甚至柔性器件的能力而聞名,它利用含碳分子將電轉化為光。與液晶技術採用液晶有選擇地阻擋覆蓋多個像素的濾光背光源的發射不同,OLED顯示屏的紅、綠、藍三個獨立的發光像素可以單獨開啟和關閉,從而產生更深的黑色並降低功耗。然而,藍色OLED在效率和穩定性方面一直存在瓶頸,需要在效率、色彩純度、成本和壽命之間進行權衡。
  • 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有望促進腦科學研究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有望促進數字顯示器和腦科學研究來源:科技日報劉霞科技日報北京12月8日電這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LED)有望對未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讓這些設備的顯示器可摺疊起來,同時也有望促進腦科學的發展。在該研究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科學家利用有機電致發光分子、金屬氧化物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保護層,製造出了這種像日常保鮮膜一樣纖薄而柔韌的有機LED。
  • 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有望促進腦科學研究
    這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LED)有望對未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讓這些設備的顯示器可摺疊起來,同時也有望促進腦科學的發展。在該研究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科學家利用有機電致發光分子、金屬氧化物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保護層,製造出了這種像日常保鮮膜一樣纖薄而柔韌的有機LED。
  • 深度解析OLED結構及發光原理關鍵技術
    OLED發光的顏色取決於發光層有機分子的類型,在同一片OLED上放置幾種有機薄膜,就構成彩色顯示器。光的亮度或強度取決於發光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加電流的大小,對同一OLED,電流越大,光的亮度就越高。 OLED的製造原理 OLED組件系由n型有機材料、p型有機材料、陰極金屬及陽極金屬所構成。
  • 迄今最輕薄有機發光二極體面世 有望促進數字顯示器和腦科學研究
    這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LED)有望對未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讓這些設備的顯示器可摺疊起來,同時也有望促進腦科學的發展。在該研究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科學家利用有機電致發光分子、金屬氧化物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保護層,製造出了這種像日常保鮮膜一樣纖薄而柔韌的有機LED。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論文一,於3月16日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有關離子驅動的柔性有機電晶體。這款電晶體可以記錄單個神經元並進行實時運算,以促進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與監測。可貼身的「增強型內部離子門控有機電化學電晶體(e-IGT)」:A)顯微圖片顯示了 e-IGT(頂部)的俯視圖。比例尺,5毫米。超柔性、超薄的 e-IGT 陣列貼合人體手掌(底部)表面。B)具有四個電晶體用於LFP和尖峰記錄的 e-IGT 基器件的光學顯微圖像。錨孔促進了貼身器件插入到皮層深處。比例尺,80毫米。
  • 使用混合超結構構建超靈敏,超薄的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
    有機-無機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PQD)形成了一種有吸引力的光電應用材料。但是,它們的電荷傳輸性能比石墨烯等的材料差。相反,石墨烯包含的電荷產生效率對於光電應用而言太低。材料科學家開發了許多複合材料和器件,用於能量收集,存儲,光電探測器和電晶體。但是,單層石墨烯只能吸收2.3%的入射可見光,嚴重阻礙了它們在光電和光子器件中的使用。相反,由於有機-無機PQD 的獨特特性,它們已成為光電應用中有吸引力的材料,儘管它們的電荷傳輸能力比石墨烯差。
  • 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
    新型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電晶體是控制電流開/關的重要元件,它內置於PC和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中。實際使用中的大多數電晶體由諸如矽之類的硬質無機材料製成,並且以較少的能量穩定地工作,但是近年來,可以在更廣泛的應用中使用的柔性器件已經變得柔性。與當前的矽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晶體相比,基於有機導體的系統可能更加靈活柔性且易於安裝。但是其缺點是可通過的電流量很小。有機電化學電晶體(OECT)作為解決此問題的一種裝置而出現,它可以承載的電流是傳統有機電晶體的1000倍,但電流開/關時的響應速度更快。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現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獎者狄大衛通過《探索下一代發光二極體》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在光電子器件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對有機分子發光過程的深入研究和鈣鈦礦 LED 的探索。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現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獎者狄大衛通過《探索下一代發光二極體》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在光電子器件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對有機分子發光過程的深入研究和鈣鈦礦 LED 的探索。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因此,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製備出幾種提供顏色可調,超長有機磷光(UOP)的有機磷光體材料。這些材料可以通過改變激發波長來實現從紫色到綠色所有可見光譜中發射顏色的變化。結果表明:這些有機磷光體具有2.45µs的超長壽命和31.2%的最大磷光效率。這些材料在在多色顯示器和300至360 nm範圍內的紫外線可視檢測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效果,為開發具有動態控制磷光的智能發光材料和傳感器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