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想,自己當初上大學時17歲,比一般同齡人小1-2歲,本以為自己上學已經夠早了,然而當接觸的人和物越來越多,才發現什麼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開掛般的小學經歷
張炘煬,1995年出生於遼寧盤山市,父親是當地一名公務員,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張炘煬開啟了開掛般的人生。
兩歲半時就能認識一千多個漢字,1個月讀完一年級,再花1個月讀完二年級,再花4個月讀完三年級,然後直接跳過四年級直奔五年級,即便如此,五年級他也只用了兩個月。
也正是在這樣開掛般的學習節奏下,張炘煬整個小學階段只花了2年左右的時間,讓人驚訝不已。
回家自學後做驚人決定
到了初中階段,張炘煬的開掛節奏終於停了下來。開始和尋常孩子一樣,老老實實地完成了初一和初二年級知識的學習。原以為他整個初中階段都能正常地度過,然而讓人驚訝的事情再次發生了。
到了初三,張炘煬的老師發現他聽課不認真。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主動和張炘煬的家長進行了溝通。
知道孩子情況後,家長立即採取了舉措,將張炘煬接回了家自學。
原以為自學半年之後,他會準備參加中考。然而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他直接跳過中考、高一和高二年級,直接就讀高三。
在旁人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同時質疑他的知識儲備和基礎能力。
然而面對旁人的質疑,張炘煬並沒有放在心裡,而是通過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10歲上大學,一鳴驚人
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當時他還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身份證。畢竟同齡人當時也就小學四五年級左右。
於是張炘煬憑藉著派出所開具的超低齡考生證明成功走入了考場。
那年高考,張炘煬發揮出色,取得了505分的不錯成績,雖然距離一本線還有些差距,但是已經超過了二本線近50分,最終順利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才10歲。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張炘煬火了,「神童」的光環開始落在他的身上。10歲上大學的他,確實太年輕,太不可思議了。
父親陪讀
考慮到張炘煬畢竟還小,於是他的父親便決定陪讀,便於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在父親的悉心照顧下,張炘煬對大學生活還算比較適應。因為年齡小,頭腦靈活,張炘煬在大學期間學習成績也很不錯。
本科畢業後,張炘煬選擇繼續考研,憑藉著他的努力與天賦,最終順利考上了「211」高校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而當時他才13歲,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
16歲讀博逼父母北京買房惹爭議
在北京工業大學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學習之後,張炘煬並沒有打算停下求學的腳步,而是選擇繼續讀博。然而這一年卻發生了一件小插曲。
2011年,臨近碩士論文答辯前期,張炘煬對父母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他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不然自己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
張炘煬的要求讓父母犯了難,畢竟他們的家境雖然不算很差,但也最多是一般家庭,因為孩子一句話就在北京買房還是草率了些。於是最終還是沒有答應他的要求,而是矇混過關。
也正因為這件事,導致張炘煬當時被大家指責,認為他這樣做有些不體諒父母。
如今讓人欽佩
然而尷尬的是,這些年北京的房價上漲了很多,如果張炘煬的父母當時聽了他的建議,一咬牙買下了一套住宅的話,那麼如今已經賺了幾百萬了。所以站在現在的角度,大家對於張炘煬當時的決定感到欽佩,認為其有遠見。
然而生活就是這樣,誰也不知道下一秒可能發生什麼。也難以預知未來的走勢。所以錯過了就只能錯過,既然無可奈何,那就坦然接受吧。
神童求學經歷的思考
對於張炘煬的求學經歷我們感到很震驚,也很羨慕。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與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張炘煬父母特別注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再結合孩子的天賦,從而能夠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張炘煬小學和高中的很多課程都是自學的,這才保障了他多次跳級還能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
而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就得想辦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主動去學,這樣自學能力就提升了。
結語
人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選擇,我們不知道每個選擇背後的結果究竟是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做出最合理的決定。至於未來,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與其盲目猜忌,不如活在當下。
而張炘煬這樣的學習模式,大家可以借鑑參考,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畢竟大家的天賦、家庭環境等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我們也不用盲目地羨慕別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走下去就好。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們認為張炘煬當初讓父母買房是意氣用事呢?還是深謀遠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