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讀博的「神童」:我不後悔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有的是感嘆

2020-12-14 阿破育兒

說起「神童」,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傷仲永」的故事。話說是神童太早出了名,最容易在那些名利失去自我,最終白白浪費自身的最好學習時間,失去了才華。

而在當代社會,神童也能偶然聽到,有努力奮鬥而成就自己,也有慢慢消失不見,有著各種各樣的結局。可謂是命運的奇妙了,但也能看出難以敵過名利的誘惑,才有著不一樣的結果。

那我們今天就聊聊一個「神童」,他的才華讓人佩服,可做出的事又讓人爭議不已。

01、13歲讀研16歲讀博的「神童」,卻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現在如何?

張炘煬是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對他的教育有著很大的人性化,他們不會刻意壓抑孩子。這也就讓張炘煬有著自由的發揮,從小就展現出非比尋常的聰慧。

據說,張炘煬2歲識字;5歲從幼兒園跳到一年級,不久後又跳到五年級,半年就完成了小學的階段。初中那會,張炘煬自學高中課程,10歲那年提前參加高考,考出多本科線50分的成績。再後來,10歲就上了大學、13歲那會讀研、16歲開始讀博的學業「開掛」之路。

這讓人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普通人5年的小學就用半年,16歲左右才能初中畢業。張炘煬讀博士,直接在終點線,而不是起跑線。

後來,張炘煬以16歲的年齡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專業錄取,創下最小年紀的碩士、博士生記錄,還是至今無人能打破的那種。

這一系列的學業之路聽起來很玄幻,但別人就是這麼優秀,讓人不得不服。事實上,作為「神童」的他們就註定思想與行為比別人與眾不同,而張炘煬思想也是如此。當年,他就做出一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曾逼父母在北京買房。

原來,2011年那會,張炘煬就以拒絕參加碩士論文答為由去逼迫父母買房,而且還是要求在北京。老兩口可謂是為了兒子操碎了心,在勸說無效後,又為了他的學業。兩人就在在北京那邊租了個房子,謊稱是自家買的房子才矇混過關。

老人家之所以這麼做,只因當時的家境並不富裕,再加上要支持兒子讀書,根本就沒閒錢可以在首都買房子。當時,這個事引起很多人爭議,反對聲大過於支持聲,更是覺得這個「神童」不知輕重,竟然會做出逼迫父母的事。

可幾年過去了,如今在看北京的房價,人們才會明白張炘煬的眼光是對的。如果那時候,父母狠狠逼迫自己一把,那肯定也是穩賺不賠的事。可見,張炘煬的眼光看出未來趨勢才會有那樣子的事。或許,他的內心並不後悔,有的只是感嘆。

所幸的是「傷仲永」的事沒有在這個神童身上上演,現在的他在從事科研工作,默默無聞為國家做著貢獻,也少了當初那份高調。

02、如何看待孩子過早的行為?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像張炘煬那般的出色,在面臨形形色色的東西,總是有著不一樣的三觀。孩子對新鮮的東西,如玩具、零食等等總是無法拒絕,然後要求父母去買那些東西,

事實上,這個在街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旦父母不肯買,那就會大哭大鬧、地上打滾,甚至還會跑開等等強硬態度,讓父母不知從什麼地方下手。

當出現這樣子的行為,我覺得應該及早發現與提出更正。第一次的無理取鬧,如果沒能做出教育與引導行為,那麼就會變成一次次的縱容,最終無法控制。

在這點上,每個父母就不應該抱著寵愛的心去縱容。這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溺愛,最終都無法引導正確的行為。合情理性消費,而不是一味的有求必應。

03、如何制止孩子反要求父母的行為?

1、及時制止,不縱容

在當代,還真的有些孩子反過來要求父母,買玩具、零食等等行為。一旦不同意,他們就會哭鬧或在地上打滾,讓父母很是頭痛,往往都是不得已同意。

其實,這種過程與結果,就會讓孩子覺得哭鬧行為有效,就會養成這種習慣。一旦沒有效果,就會加倍這樣子的行為,最終讓父母一次次的妥協。

這就是個很奇妙的心理過程,換來的是孩子一次次的反要求,卻無可奈何的被動。不少父母就有這方面的體會,卻不知這樣子如何處理。這時候,就應該及時制止,不去縱容。

2、良好的教育與家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的樣子也是父母最好的樣子,而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事。從細節上做榜樣,父母以身作則,才是維持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這個過程很簡單,卻很難堅持下來。

但為了孩子,還是需要父母們的時刻注意著,才會有個優秀的孩子。其中的家風同樣重要,這也需要每個父母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與家風,才是孩子們的從小所接觸的東西,從內心接受,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在這點上,父母更需要時刻準備與注意才不會讓他們慢慢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

今日話題:你覺得張炘煬的要求過分嗎?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配圖與人物(化名)無關,侵權刪。

相關焦點

  • 13歲讀研16歲讀博,「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如今怎樣了
    升級當父母以後都喜歡聽別人「誇孩子」,你家孩子是小神童,你家孩子真聰明,其實這本是客套話,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著「小神童」,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一些10歲出頭就考上大學,20出頭已經博士畢業的案例,那麼這些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16歲博士畢業逼父母北京買房,「天才神童」真的「狼心狗肺」?
    但這些所謂的神童又是很多孩子討厭的對象,他們總是會因為神童的表現良好,而自己的表現很差,挨家長的罵。對於神童這一說法,也有很多家長不置一詞,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並不比別人的差。今天所說的神童就叫張炘煬,他16歲時竟然逼著自己的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罵了一頓,而現在卻被人佩服有遠見。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怒罵,現在令人佩服
    逼父母在北京買房 雖然,10歲就已經上了大學,不過他的大學生活依然是春風得意的!13歲,張炘煬考上了北工大研究生,16歲考上了北航的博士,他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 就在媒體鋪天蓋地稱讚張炘煬的時候,出現了一件事,讓大家對他"口誅筆伐"。原來,張炘煬正值碩士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張炘煬做了一件,讓大家都不能接受的事情。他逼迫自己的父母,說一定要讓父母在北京買房子,要不然他就不參加畢業答辯了。這件事不僅讓他的父母很擔心,老師也是頭疼不已!
  •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曾逼迫父母買北京房,神童張炘煬現狀如何?
    在父母翻閱書籍時,他會主動在一旁觀看,並且在閱讀時能夠發現其中錯誤。在注意到孩子天賦異稟後,父母開始有意識讓他進行大量閱讀。2000年,張炘煬在5歲時正式進入小學學,他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小學一年級所有課程學習,接下來幾個月中,他接連跳級,在兩年內完成小學六年全部課程。
  •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逼父母北京買房惹爭議,如今讓人欽佩
    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才10歲。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張炘煬火了,「神童」的光環開始落在他的身上。10歲上大學的他,確實太年輕,太不可思議了。 父親陪讀 考慮到張炘煬畢竟還小,於是他的父親便決定陪讀,便於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 破全國紀錄的16歲最小博士生「預知」北京房價,逼迫父母買房
    ——李昉 《贈賈黃中》每個人有屬於自己不一樣的煙火。有的人生下來擁有很好的教育環境,有的人有的只是很普通的資源,然而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上。擁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不努力,也是白費。很普通的資源造就很優秀的人才也不是沒有。很多人覺得要麼就是資源號,要麼就是資源不好,然而還有一種,我們稱呼他為「神童」。
  • 10歲進大學,16歲成博士,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如今怎樣了
    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大學生再也不像上個世紀那樣稀缺難得了。但如果說有人10歲就考進了大學的話,大家肯定還會感到相當吃驚。 之後他一路過關斬將,13歲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碩士研究生,16歲又成為最小博士生。 可能許多家長會好奇,張炘煬的父母到底怎麼培養他的呢?同樣是90後(張炘煬1995年出生於遼寧盤錦市),張炘煬的讀書進度實在太快了點。其實,張炘煬的父母並非什麼出名教育家,父親張會祥是公務員,母親吳慧娟則是一名老師。
  •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士,被稱為「小神童」,如今現狀讓很多人失望
    你可能沒見過這種「小神童」但絕對聽說過「小神童」的故事。張忻煬就是曾經名揚全國的小神童,他從小天資過人,跳級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課程,10歲時就成為一名大學生了。張忻煬曾經是中國最小的大學生,並且大學學業完成之後一舉考上研究生、研究生,16歲成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
  • 13歲進中科大,17歲讀博,31歲當正教授。尹希:我不是神童
    「我非常反感神童這個詞,對我來說,這個詞有污衊的含義。」 尹希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 這話裡似乎透著狂妄,但他想表達的是另兩層意思。
  • 2歲識千字,10歲上大學,16歲考博士的天才少年,現狀怎麼樣了?
    一些天才少年的跳躍式成長讓人驚嘆,但正因為他們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而讓父母忽視其他基本教育。 16歲考博士的「天才少年」張炘煬,如今現狀讓父母后悔,惹人唏噓 張炘煬,在十幾年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這都有賴於他不俗的學習能力。
  • 16歲「神童」變成傳銷少女?天生「神童」不過是父親的精心謀劃
    16歲「神童少女」變成了傳銷少女?最近一位16歲少女「華麗」的簡歷引發了熱議。從簡歷上看,這位叫做岑怡諾的女孩有著非同尋常的寫作能力,一天可以寫詞300首,也能作詩2000首,還能創作15000字的小說。還在兩年內出版過3本書。她除了會寫也會說,參加過4次演講比賽,每一次都能獲獎。而且她還是2個品牌的創始人。
  • 田曉菲:13歲便讀北大的神童,為何出國後,嫁給53歲的美國人
    現在的公費留學最後不回國固然應該受到譴責。但是幾十年前,有這麼一個"神童",她被北大破格錄取,畢業後出國並留在了美國,甚至嫁給了一個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美國人,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她呢?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小小的年紀,文筆可不差,她憑藉這些詩歌集獲得了文學創作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颳起一陣"神童"風,各個高校都在搜羅民間的所謂"小神童"。憑藉著自己的文學作品,13歲的田曉菲被北大破格錄取。
  • 「中國神童」背後的醜陋,孩子成了父母眼中的搖錢樹,真的非常可怕
    這是16歲的「天才少女,還宣稱她將購入一輛200萬的瑪莎拉蒂豪車,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她的簡歷上會多出購買豪車的記錄。 他1歲就能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雪地裸跑,4歲時獨自駕駛船出海,5歲就會開飛機,6歲給50多國元首寫信,7歲出自傳,9歲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參加大學自考,兩年學完18門課。 11歲的就拿到來南京大學《銷售管理》專業自考成績單和預審通過單,大學專科順利畢業,接著還準備讀碩士和博士。
  • 10歲考上大學,16歲讀博士的「天才少年」,如今現狀令人感嘆
    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士,「天才少年」現狀令人感嘆相信大家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一些天才少年的故事,很多人對這種人生都充滿了羨慕,還會有很多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路,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學霸都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
  • 13年了,9歲上大學,14歲浸會大學碩士畢業的神童,如今怎樣
    神童自古就有,一般是指天賦異稟的兒童,如眾所周知的方仲永和曹操之子曹衝,他們都是自小聰明過人。近代也出現過許多神童,但是他們的成長也一直令人擔憂。因為很多神童年紀輕輕就開始上高中考大學,有的神童上大學後不能適應學習環境,甚至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慢慢地就失去了往日光環,掛科退學了。
  • 16歲女生口出豪言,「我也想過考清北,但就是懶」,網友:謙虛了
    了解之後,大家紛紛被打臉,說這句話的16歲女生是真的敢!而且,她已經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錄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公布了2020級少年班錄取名單,一共48名,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冼奇琪就是其中一員。
  • 世界級「神童」!8歲男孩上大學,自稱最愛的科目是數學
    最近,這位「神童」何宜德的簡歷火了,自稱5歲開飛機繞飛北京野生動物,6歲寫自傳,8歲考入南京大學。但從他另外的資料可以看到,所謂的「考入南京大學」,不過是參與的自考,考上的是專科,含金量並不高。而且小小年紀、人生閱歷嚴重匱乏的他,讀的專業是爸爸給選的「銷售管理」。對於絕大多數千辛萬苦參加高考、高分考入南京大學的學生而言,內心並不太認同他是「校友」。
  • 張炘煬10歲上大學,16歲成博士,為何後來變得默默無聞
    一、跳級神童令人羨慕 張炘煬1995年出生於遼寧盤錦市盤山縣,父親張會祥是一名街道辦幹部,母親吳惠娟是一名教師,雖不是什麼顯赫家庭,也算半個書香門第。 此後張炘煬繼續他的神奇表現,13歲通過北工大碩士生考試,16歲時成為北航博士生,縱觀他此前的學業就讀過程,除了初中兩年沒有跳級,其它時間無不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學習奇蹟。
  • 「再有錢也別給女兒買房」,過來人給出的忠告,讓很多父母深思
    過來人的感嘆:再有錢也別給女兒買房一個親戚家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們家裡的經濟條件很不錯,而且只有一個女兒,在女兒24歲生日的時候,老兩口就給女兒送出了一份大禮:一套房子。因為自從有了這個房子之後,女兒對找對象、結婚的事情反而更不上心了,老兩口也旁敲側擊的催過好幾次,但是都被女兒回懟了過來。理由就是:現在已經有自己的房子了,我自己一個人生活的就很好,結不結婚也不是特別重要,結了婚之後的生活說不定還沒有現在的好呢。
  • 山西省河曲縣神童,13歲考上清華大學,自稱:並非神童
    幼稚、成熟是在表示性質,因此在面對他人對自己誇獎的這件事上,不同性格的人也將展現出不一致的表現。這也就能解釋二者所蘊含的意思,以及之間的聯繫。心智過於幼稚,是因為對誇獎語言認識淺顯,於是在話語結束後,常常易驕傲自滿,不懂自省與提升,反而「自恃而驕」。而成熟,則能從其中找到可以延續下的優點,以及需要改進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