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開始焦慮被失業?1種思維習慣,7種成長方式,讓你逆襲

2021-01-11 師訓君

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對於他們至關重要,但是所謂」育人先育己」。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成長型思維。

每個人都可以學新知識、新技能,但是每個人的智力是可變的還是生來就是固定的呢?由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帶領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結果表明,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從中改進和獲得成長的過程,可以促進神經連接從而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不是像瞳仁的顏色一樣由固定基因組成的結果,而是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挑戰和學習不斷增強的。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相信智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會認為自己沒有天賦而放棄。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表揚成功,批評失敗。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不相信智力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挑戰、嘗試和學習而得到提高的。由此,Carol Dweck 教授提出了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他們的技能、天賦和綜合智力是固定的,因此拒絕學習和嘗試以提高自己。當他們不懂或者做錯事的時候,會覺得尷尬和難堪。

成長型思維的人知道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並接受教訓和反饋,從而提高他們的技能和天賦。他們大多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高,並願意嘗試新的方法。

當然,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對於他們至關重要,但是所謂」育人先育己」。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成長型思維。

在我們不斷強調教育創新和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變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話題,但是在教學理念和技能開始培訓之前,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走出舒適區,去嘗試全新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學校文化、教師的思維變化以及家長的配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做到成長型思維,首先要做到以下七步:

01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如果不嘗試你沒有做過的事情,你就永遠不會成長。」

——Ronald E. Osborn

無論你有多優秀,都不要停止學習。不斷成長和學習是人的天性,孩子一出生就會嘗試咿呀學語,嘗試爬,嘗試站立和走路,即使一次次摔倒,也不會放棄。

所以在疫情後的新學期,老師就開始與學生一起做一些新嘗試,一起學一些新技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對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研究保持「飢餓」。教師應身體力行,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

02

實踐與創新

「創新是區分領導者和追隨者的重要元素。」

——Steve Jobs

許多學校都在強調教育創新和素質教育,當我們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教師也要捫心自問:我們自身的創新不重要嗎?創新是沒有標準的教授方法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

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手段,不是利用網絡和科技就是創新。教學創新可以在多個環節實現,比如課程設計,教室管理和小組活動等。維持熟悉的方式總是最輕鬆的,但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在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背景下,教師要敢於做創新和改變的領導者。

03

學會問問題

「世界上大部分的誤解都可以通過問問題解決。」

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但是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和接受教育,漸漸地他們的好奇被磨滅,問題越來越少。他們被教導,只有在不懂的時候才應該問問題。近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推崇「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問問題,特別是問「有深度的問題」。

大人和老師也是一樣的,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究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我們在學校管理和教學日常中通過探究的方式看待問題,我們就會得到更深入的答案。問的問題越多,我們就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就越多。

04

靈活一點

「那些無法改變自己思想的人做不了任何改變。」

讓學生擁有21世紀技能需要學生可以快速適應不確定性,接受變化並且積極開展合作。「不破不立」的道理在教育和學校中同樣適用。只有當我們靈活地嘗試不同的規定,突破原有的要求和我們以為的界限,新的發現才會出現。

所以,作為老師也要對於新的方式方法靈活一點,對於同事和學生給的意見靈活一點,嘗試接受並踐行一些自己認知之外的建議。

05

學習新科技

「如果你不學習研究科技,你終將會被淘汰。」

——Philip Green

此次的疫情,讓很多老師對於科技在教學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疫情,讓中國超過3億教育工作者接觸網絡教學。現在在校的95後、00後是在網絡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從出生就開始接觸網絡,如果教師沒有跟上時代,不能掌握科技技能,我們如何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呢?教學科技是需要通過成長型思維不斷學習和突破的。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發揚「不恥下問」精神,嘗試向我們的學生學習吧!

06

學會聆聽

「當人們講話的時候,認真聆聽。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認真聽過。」

——Ernest Hemingway

在教職工會的時候,在培訓分享的時候,我們可能正在想自己要發言的內容,或者數著時間想著午飯吃什麼。反思一下自己,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真正在聆聽別人的想法和表達?事實是真的很少人能做到聆聽。

我們總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學生好好聽講,可是作為教師,我們又做到多少呢?

下一次培訓時,下一次聽學生發言時,我們不要想我們要怎麼回答,不要急於打斷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要認真聆聽。我們聆聽得越多,就可能共同成長得更快。

07

反思、反思、反思

「 沒有反思,我們就像蒙著眼走路,不會達成任何結果。」

—— Margaret J. Wheatley

為了能持續地成長和發展,我們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當我們反思自己的優勢、劣勢、成功與失敗時,我們可以持續調整自己,確保朝著更好的目標發展。沒有反思就沒有成長。

以上是我們總結和分享的成長型思維的養成要素,老師們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嗎?歡迎大家積極留言、交流,讓我們一起討論分享,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今天的內容對你是否有幫助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認知效應會扭曲你的思維方式,增加焦慮感,並導致許多其他的困難。然而,它們通常是用不準確的、通常是負面的方式看待現實的思維模式。作為這種思維的結果,或者在經歷任何其他認知影響時,你更有可能以一種更消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什麼是認知影響。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 30歲失業,找不到工作,不是你不行,是「職業安全感」綁架了你
    (上面的這段自述,是我的一個諮詢者親身經歷)01 30歲的焦慮,大多是因為你成為了「安全感」的奴隸我相信,同樣作為30歲左右的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02 讓你焦慮的並不是「失業」,而是因為你缺少「感受幸福」和「面對恐懼」的能力讓你感到焦慮的,其實並不是失業、裁員、離職這些表象,真正讓人感到焦慮的是你「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感」說到底就是「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和面對恐懼的能力」。
  • 30歲,真的不必焦慮
    今年2020年,1990年出生的我們已經30歲了。處在30歲這個坎的我們,似乎都活得很焦慮。為什麼呢?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錢」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似乎沒有什麼是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更多的錢。
  • 30歲失業找不到工作,焦慮失眠絕望怎麼辦,你可以先看看這個
    一方面是家庭壓力,30出頭還工作不穩定,難免會讓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擔心,正是因為這種擔心,無形變成了更大的壓力,讓人容易陷入自責。根據調查顯示,如果超過1個月沒有找到工作,40%的人會開始焦慮,超過3個月沒有找到工作,60%的人會抑鬱失眠,感到生活無望。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學習化解內心的焦慮,實現心智的成長
    要面臨高考了,焦慮會促使我們不斷學習;當工作任務的期限到了,焦慮感會提醒我們馬上要開始工作了;在黑暗或者不良視野的環境下,焦慮感會促使我們儘快離開,尋找安全的場所。適當的焦慮是一種內驅力,與我們每個人同在,和我們的成長形影不離。
  • 這位人生逆襲的姐姐教你打破思維定式,戰勝「不開心」
    遭遇如此的困境,安德烈婭焦慮、迷茫、自怨自艾。更糟糕的是,她不願意接納別人對她的同情,把自己封閉起來,讓孤獨和羞愧慢慢把自己淹沒。 幸運的是,安德烈婭意識到了這樣不是長久之計,開始堅強地想辦法自我療愈。經過長達十年的自我修復和提升,安德烈婭的人生漸入佳境,婚姻、子女、事業等方面都走上了正途。
  • 成為高效學習者的36種思維武器,帶你打通高效學習路徑!
    《高效學習 7 堂課》提出: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復盤力、輸出力、遷移力這 7 種能力,對應 36 種學習思維,為大家打通高效學習的路徑。定位力管理學大師彼得·格魯克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對大部分人而言,不是學不會,而是不知道學什麼。我認為選對方向比馬上開始行動更重要。
  • 正是這4種思維習慣滋養了抑鬱
    03滋養我們抑鬱的4個思維習慣思維做的出選擇不同,大腦滋養出的情緒也就不同。那些思維能夠滋養出更多的抑鬱呢?第一個就是反芻思維反省和反芻是一對孿生兄弟,有效的反省自己能夠讓我們獲得成長,讓我們從普通到優秀;但是很多人卻反省自己的時候掉入到了反芻思維的陷阱當中。
  • 26歲碩士畢業才開始上班,感覺離35沒幾年了,已經開始焦慮!
    尤其是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和生存壓力下的網際網路行業,絕大多數人可能在三十歲時就迎來「中年危機」。 在網際網路行業還有種說法,叫「網際網路公司沒有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35就是分水嶺,事業有成的都當上了管理層,失敗的則很有可能開始送外賣、賣保險、開網約車。但比35歲失業更扎心的,是——我碩士畢業還沒兩年,就開始中年危機了。
  • 30歲的你有職場焦慮?那就趁早做規劃
    30歲好像是職場的一道坎,工作了七八年,有了一定工作經驗,但是往往是這個階段的職場人會開始焦慮,開始考慮長遠的規劃,家庭的、職業的、個人發展的。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是在原有公司沒有晉升空間或者想嘗試不同行業都會在快到30歲這個路口開始徘徊看準機會跳槽。
  • 「我,30歲,失業2個月找不到工作,創業沒錢,好迷茫怎麼辦?」
    一、目標30歲不上不下的年紀,想要擺脫迷茫的焦慮狀態,一定要儘快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找工作還是選擇創業。確定目標後,再根據自身能力情況來一步步落實,權衡利弊之後再用行動來獲取結果。如果只是這樣想的狀態,那麼不好意思,可能最終啥也做不好。
  • 《認生的人》:擺脫社交焦慮的10種方法
    如果將「認生」看作社交恐懼症的前兆、臨界線的話,那麼60%的人對社交感到強烈的焦慮,10%的人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認知扭曲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惡習,所產生的消極力量是非常強大的。1發現焦慮,控制焦慮要緩解焦慮,控制焦慮,首先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焦慮,自己的焦慮程度是多少。一般來說,當人們的焦慮值升高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產生認知扭曲,所以在焦慮值比較高的時候,不要做任何跳躍式的結論,也不要做任何情緒化的推理。
  • 45歲名校生被裁,應聘網約車司機:習慣安穩正在殺死你
    作者 | 梁欣135歲失業的職場人喪失了「工作自由」在一篇討論中年危機的文章下,我看到一個吐槽:「一直覺得HR口中的35歲定律很可笑,仿佛一個職場人就不該在35歲還在求職。」35歲定律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很多行業,對中年人都不那麼友好。
  • 李玫瑾:「6-12歲,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
    李玫瑾:「6-12歲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小學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李玫瑾說6歲以前說不,父母的過度的愛讓孩子形成依賴。6-12歲培養忍受挫折能力,吃體力之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 這本書裡介紹了7種方法
    很多人可能有碎片化學習的習慣,上下班路上、或者中午休息時間,聽一本書,看幾篇文章,聽一節微課,可能就覺得自己比之前進步了很多。但是秋葉大叔認為普通人更適合系統化學習。因為大部分人在沒有對一個領域建立知識框架前,就進行碎片化學習,容易使大腦堆積大量的信息,而不是一個知識體系,這樣就會越學越吃力,越學越焦慮。
  • 失業6個月,遲遲找不到工作,非常焦慮,我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收到網友阿斌的提問:「晉寒,目前我失業在家,已經半年時間了。起初我還感覺無所謂,享受沒有工作羈絆的輕鬆時光。但是失業時間越來越長,遲遲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我真心有些焦慮和恐懼了,我該怎麼辦?」
  • 思維方式決定年輕人的未來,具備終身成長思維,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死於25歲,葬於75歲。—你的人生也會是這樣的嗎?這是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後來這句話被發展成「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這句話後來因一則動畫短片《墜樓》而火了起來。為什麼開始每個人都是熱情滿滿、胸懷理想,可是走著走著,卻發現周圍的人已經把自己越甩越遠了?或許你會說什麼別人有人脈,家庭背景好等等,可是除了這些外界的因素,為什麼就沒有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呢?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呢?
  • 人過30後失業怎麼辦?這4種工作可以選擇,不跌面子,時間還充足
    30歲對於一個人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很重要的轉折點了。人過30,好像很多東西都變得不一樣了。就像是之前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一樣,明明只是長了一歲而已,但是這一歲帶來的感覺,卻好像完全變了。快過30歲的坎,世界都變了。
  • 我,30歲,網際網路銷售,底薪1萬,今年辭職做了一名「多職」人員
    去年認識的一位朋友,今年辭職了,大家很不解,在全球經濟萎靡,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面臨失業,減薪,可她竟然瀟灑裸辭了。這位朋友也是一位自媒體人,偶然一次活動,我們相熟起來,她年紀輕輕,很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很多觀點都看得很透徹,也非常有遠見,比如:因為馬雲預測未來90%的產品都要靠視頻形式銷售的這樣一個文章,他就自學了視頻剪輯的內容,辭職以後開始接單做視頻剪輯工作。
  • 一個優秀的人,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就是這種思維模式
    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成長型心智模式是這樣的: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能夠容納變化,可以習得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發展新的能力,不斷形成變化的、向外擴展的正向循環。還是拿孩子來說,孩子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也會不斷成長,慢慢能夠應付各種挑戰,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