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對於他們至關重要,但是所謂」育人先育己」。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成長型思維。
每個人都可以學新知識、新技能,但是每個人的智力是可變的還是生來就是固定的呢?由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帶領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結果表明,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從中改進和獲得成長的過程,可以促進神經連接從而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不是像瞳仁的顏色一樣由固定基因組成的結果,而是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挑戰和學習不斷增強的。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相信智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會認為自己沒有天賦而放棄。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表揚成功,批評失敗。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不相信智力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挑戰、嘗試和學習而得到提高的。由此,Carol Dweck 教授提出了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他們的技能、天賦和綜合智力是固定的,因此拒絕學習和嘗試以提高自己。當他們不懂或者做錯事的時候,會覺得尷尬和難堪。
成長型思維的人知道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並接受教訓和反饋,從而提高他們的技能和天賦。他們大多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高,並願意嘗試新的方法。
當然,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對於他們至關重要,但是所謂」育人先育己」。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成長型思維。
在我們不斷強調教育創新和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變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話題,但是在教學理念和技能開始培訓之前,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走出舒適區,去嘗試全新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學校文化、教師的思維變化以及家長的配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做到成長型思維,首先要做到以下七步:
01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如果不嘗試你沒有做過的事情,你就永遠不會成長。」
——Ronald E. Osborn
無論你有多優秀,都不要停止學習。不斷成長和學習是人的天性,孩子一出生就會嘗試咿呀學語,嘗試爬,嘗試站立和走路,即使一次次摔倒,也不會放棄。
所以在疫情後的新學期,老師就開始與學生一起做一些新嘗試,一起學一些新技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對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研究保持「飢餓」。教師應身體力行,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
02
實踐與創新
「創新是區分領導者和追隨者的重要元素。」
——Steve Jobs
許多學校都在強調教育創新和素質教育,當我們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教師也要捫心自問:我們自身的創新不重要嗎?創新是沒有標準的教授方法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
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手段,不是利用網絡和科技就是創新。教學創新可以在多個環節實現,比如課程設計,教室管理和小組活動等。維持熟悉的方式總是最輕鬆的,但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在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背景下,教師要敢於做創新和改變的領導者。
03
學會問問題
「世界上大部分的誤解都可以通過問問題解決。」
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但是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和接受教育,漸漸地他們的好奇被磨滅,問題越來越少。他們被教導,只有在不懂的時候才應該問問題。近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推崇「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問問題,特別是問「有深度的問題」。
大人和老師也是一樣的,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究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我們在學校管理和教學日常中通過探究的方式看待問題,我們就會得到更深入的答案。問的問題越多,我們就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就越多。
04
靈活一點
「那些無法改變自己思想的人做不了任何改變。」
讓學生擁有21世紀技能需要學生可以快速適應不確定性,接受變化並且積極開展合作。「不破不立」的道理在教育和學校中同樣適用。只有當我們靈活地嘗試不同的規定,突破原有的要求和我們以為的界限,新的發現才會出現。
所以,作為老師也要對於新的方式方法靈活一點,對於同事和學生給的意見靈活一點,嘗試接受並踐行一些自己認知之外的建議。
05
學習新科技
「如果你不學習研究科技,你終將會被淘汰。」
——Philip Green
此次的疫情,讓很多老師對於科技在教學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疫情,讓中國超過3億教育工作者接觸網絡教學。現在在校的95後、00後是在網絡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從出生就開始接觸網絡,如果教師沒有跟上時代,不能掌握科技技能,我們如何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呢?教學科技是需要通過成長型思維不斷學習和突破的。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發揚「不恥下問」精神,嘗試向我們的學生學習吧!
06
學會聆聽
「當人們講話的時候,認真聆聽。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認真聽過。」
——Ernest Hemingway
在教職工會的時候,在培訓分享的時候,我們可能正在想自己要發言的內容,或者數著時間想著午飯吃什麼。反思一下自己,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真正在聆聽別人的想法和表達?事實是真的很少人能做到聆聽。
我們總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學生好好聽講,可是作為教師,我們又做到多少呢?
下一次培訓時,下一次聽學生發言時,我們不要想我們要怎麼回答,不要急於打斷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要認真聆聽。我們聆聽得越多,就可能共同成長得更快。
07
反思、反思、反思
「 沒有反思,我們就像蒙著眼走路,不會達成任何結果。」
—— Margaret J. Wheatley
為了能持續地成長和發展,我們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當我們反思自己的優勢、劣勢、成功與失敗時,我們可以持續調整自己,確保朝著更好的目標發展。沒有反思就沒有成長。
以上是我們總結和分享的成長型思維的養成要素,老師們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嗎?歡迎大家積極留言、交流,讓我們一起討論分享,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今天的內容對你是否有幫助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