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Tim23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 mitochondrial presequence peptide」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線粒體擁有複雜而又精細的蛋白質轉運系統來介導不同的細胞質前體蛋白轉運至線粒體各區域。Tim23通道蛋白自身或在其他相關亞基的幫助下,可以特異性識別細胞質前體蛋白並轉運至線粒體基質內或者插入到線粒體內膜中。近年來,圍繞該通道蛋白的功能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Tim23 通道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依然未知。

該項研究工作中解析的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是目前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所解析的分子量最大的膜蛋白複合物之一,並且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結構特點。首先是Tim23蛋白N端膜外區域包含了一個特異性識別、結合前體蛋白的結構域。其次是Tim23通道蛋白的控制開關採用了雙開關的控制機制:第一重開關是由六個帶電荷胺基酸殘基構成的三對離子鍵,存在於內膜的表面之上,起到電壓感受器的作用;第二重開關是存在於通道頂端開口內的芳香族胺基酸側鏈,起到空間位阻的作用。最後是通道的結合界面是依靠弱的氫鍵維繫,在前體蛋白進入通道以後,同時能夠打破氫鍵,從而使通道解離為單體。基於體外電生理實驗結果以及以上蛋白結構特點,研究人員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人才項目基金和歐盟Horizon 2020項目基金的支持。核磁共振實驗受到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核磁中心的支持。

Fig. Tim23-pCoxIV複合物的溶液狀態三維空間結構。

a.Tim23-pCoxIV複合物三級結構;b. Tim23蛋白N端識別底物的結合方式;c.通道分子開關1-電壓感受器;d.通道分子開關2-多對芳香族胺基酸簇;e.Tim23蛋白二聚體結合界面;f.蛋白質轉運通道縱向切面視圖;g.蛋白通道內側胺基酸分布; h,i,j,k.Tim23野生型及功能區域突變體的電生理分析; I,m,n.Tim23通道蛋白轉運分子機制模型.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0452-y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膜融合研究方面又獲新...
    【科技前沿】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膜融合研究方面又獲新進展 2020-02-1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每日科技網】   5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周界文研究組及哈佛醫學院Vamsi Mootha 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Architecture of the Mitochondrial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關於細胞膜上的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還存在大量的空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王朝教授課題組和熊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ABARAP-mediated GABAAreceptor trafficking and functions on GABAergic
  • 首次世界上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
    北京時間8月26日23時,Nature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
  • 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 顏寧團隊利用單粒子冷凍顯微鏡成功揭示嵌入到脂質體中的膜蛋白的...
    ,深入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就能讓科學家們更好地掌握其作用機制,由於當前技術無法對離子通道蛋白和膜轉運蛋白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以至於科學家們並不清楚這兩種蛋白的具體結構。PNAS, July 17, 2020 doi:10.1073/pnas.2009385117當X射線晶體學技術作為主流研究手段時,膜蛋白往往是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最難研究的靶點,隨著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如今研究者在闡明離體膜蛋白的清晰結構上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保持電化學梯度和膜曲率,從而全面闡明膜蛋白的結構,其生物學功能依賴於這些化學和物理特性
  • 祝賀|清華大學的冷凍電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8月30日,清華大學楊茂君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intact human MCU supercomplex with the auxiliary MICU subunits的研究論文(該工作於2020年4月4日率先在BioRxiv上線)。
  • 中科院科學家在大腸桿菌抗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報告了他們在大腸桿菌MFS家族的多藥物外排蛋白MdfA結構方面的最新研究。因此,抗藥性相關的機制研究及對策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研究,國內外科學家發現在細菌眾多抗藥機制中,最普遍的一種機制是利用細胞膜上的多個藥物外排泵,將抗生素外排出細胞。因此,研究抗生素相關轉運機制在開發新型抗生素和克服細菌抗藥性的課題中有著重要意義。
  • 數學科學學院胡俊課題組在有限元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國際數學中心研究員胡俊及其課題組提出了一個理論上最直接、內蘊的設計彈性力學問題混合有限元方法的全新框架,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長達五十餘年的公開問題即彈性力學問題混合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在求解彈性力學問題中發明的,主要用於工程中彈性結構的應力分析。
  • Nature:揭示膜固醇激活七跨膜蛋白SMO的機制
    Hedgehog蛋白結合併抑制跨膜膽固醇轉運蛋白Patched-1(PTCH1),從而允許七跨膜轉導蛋白Smoothened(SMO)激活,但是人們對這種激活機制知之甚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猶他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了活性小鼠SMO與激動劑SAG21k和一種細胞內結合的納米抗體(nanobody)結合在一起時的晶體結構圖,其中這種納米抗體讓SMO的生理相關活性狀態保持穩定。
  • 生物物理所關於WASH蛋白調控自噬研究取得新進展
    8月23日,The EMBO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範祖森課題組題為WASH inhibits autophagy through suppression of Beclin 1 ubiquitination的論文,報導了WASH蛋白調控自噬的新功能。  自噬(autophagy)是細胞內存在的一種基本生物學現象。
  • ...通過分析水稻稻瘟菌如何利用效應蛋白操控線粒體分裂,探究了線...
    【中國農科院揭示病原真菌如何削弱水稻抗病性:能操控線粒體】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通過分析水稻稻瘟菌如何利用效應蛋白操控線粒體分裂,探究了線粒體分裂和抗病反應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明確了線粒體動態發育在植物免疫反應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為水稻稻瘟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 生科張傳茂課題組在核膜蛋白SUMO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K6-linked SUMOylation of BAF regulates nuclear integrity and DNA replication in mammalian cells」的研究論文。
  • 細菌感染會致病,是蛋白轉運在「搗亂」
    細菌內部的蛋白質如何「跨膜」?這是學界一直想搞清楚的問題。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龍、高寧團隊合作為分泌型蛋白「跨膜」瞬間拍照,解析了蛋白轉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4月9日,《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 Cell Dev Bio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OPA1-Exon4b binds to mtDNA D-loop for transcriptional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dependent
  • 多篇文章聚焦線粒體深度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線粒體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2】Science子刊:揭示線粒體蛋白MICU1控制糖/脂肪轉化途徑doi:10.1126/scisignal.aaz620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天普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傳感蛋白限制我們的細胞在飢餓時期將多少糖和脂肪轉化為能量。
  •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
    在該系統中觀察到的獨特功能是LpqY界面捕獲海藻糖的初始模式。攝取是通過相對於SugABC旋轉LpqY來實現的,在海藻糖結合後,LpqY從開放的和易接近的構象移動到夾緊的構象。 總之,該研究介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對ABC轉運蛋白一般機制的理解,並有助於了解革蘭氏陽性細菌中跨膜的底物轉運。 此外,這些發現將極大地指導海藻糖類似物作為潛在抗菌藥物的設計和開發。
  •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課題組在氣-液界面輔助成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納濾作為一種低成本、低能耗的綠色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預處理、有機溶劑回收、鹽湖提鋰、印染廢水脫色等多個分離純化領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應用前景。界面聚合則是被廣泛研究也是少數成功商業化的納濾膜製備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胺類和芳香族醯氯在油-水兩相界面處的快速縮聚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