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課題組在氣-液界面輔助成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2-15 騰訊網

納濾作為一種低成本、低能耗的綠色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預處理、有機溶劑回收、鹽湖提鋰、印染廢水脫色等多個分離純化領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應用前景。界面聚合則是被廣泛研究也是少數成功商業化的納濾膜製備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胺類和芳香族醯氯在油-水兩相界面處的快速縮聚反應。但在實際的產業化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固-液-液三相界面,水溶液中的胺類單體在多孔底膜表面的鋪展和分布會受到底膜浸潤性、孔徑大小以及粗糙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從而使得製備納濾膜過程的可控性和生成聚醯胺選擇性皮層的可調性兩方面仍然面臨挑戰。

受中國傳統食物—豆皮製作工藝的啟發,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帶領的聚合物分離膜及其表界面工程課題組(SIEPM課題組)提出一種氣-液界面輔助的薄層複合納濾膜製備新方法。其特點在於:選擇性皮層在界面張力作用驅動下於氣-液界面處組裝生成,因此幾乎不受基膜的影響,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複合納濾膜製備過程的可控性。以多酚/多胺體系為例,它們在空氣中氧化自聚生成兩親性類表面活性劑納米粒子,為了降低整體能量,納米粒子會自發在氣-液界面處定向組裝形成自支撐薄膜。該自支撐薄膜具有不對稱浸潤性的兩面神結構(或兩儀結構),即疏水面朝向空氣、親水面朝向水溶液側。基於這一結構這點,只需要將疏水的多孔支撐膜漂浮在多酚/多胺溶液的表面,組裝形成的自支撐膜在疏水作用力下即可同步複合到支撐膜表面,實現一步法、無轉移製備薄層複合納濾膜。該過程如下圖1所示。

圖1. 氣-液界面薄層複合納濾膜形成過程及其形態結構

通過調控氧氣濃度、溶液溫度、添加氧化劑等方法,即可將此薄層複合納濾膜的製備時間窗口縮短到5~30分鐘。只需要改變反應時間,即可實現納濾膜選擇性皮層厚度在10到100 納米範圍內的精確調控。除此之外,該方法適用的多酚/多胺體系種類繁多,包括多巴胺/聚乙烯亞胺、多巴胺/二乙烯三胺、鄰苯二酚/聚乙烯亞胺等。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目標選用不同的反應體系來構建納濾膜。例如,選用焦性沒食子酸/聚乙烯亞胺,可以製備得到表面荷正電的納濾膜,應用於重金屬離子的去除。更值得一提的是,該類薄層複合納濾膜在水相、有機相納濾分離過程中都展現了良好的分離效率和操作穩定性。前期的相關論文「Nanofilms Directly Formed on Macroporous Substrates for Molecular and Ionic Sieving」和 「Ultrafast Formation of Pyrogallic/Polyethyleneimine Nanofilms for Organic and Aqueous Nanofiltration」分別發表在J. Mater. Chem. A(2018, 6, 2908-2913)和J. Membr. Sci.(2019, 570, 270-277),並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授權(ZL201710425489.0)。

事實上,多酚-多胺體系仍然相對比較複雜,選擇性皮層的形成受氧氣濃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為此,SIEPM課題組分別和陝西師範大學楊鵬教授以及德國慕尼黑工大Müller-Buschbaum教授等課題組合作系統研究了溶菌酶/三(2-羧乙基)膦(TCEP)薄層複合納濾膜的可控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溶菌酶在TCEP作用下二硫鍵被破壞,解摺疊的溶菌酶在溶液中形成類澱粉樣組裝體。大量的納米組裝體可以在氣-液界面處形成具有兩儀結構的自支撐薄膜,該薄膜可同步複合到疏水底膜形成薄層複合納濾膜。與多酚/多胺相比,該體系的最大優點在於調控因素相對簡單、氣相氛圍不參與到自支撐膜的形成過程。製備得到的薄層複合膜具有較窄的孔徑分布,可應用於有機納濾過程,不僅顯示出極高的滲透通量(乙腈, 2.46×10-6 L·m-1·h-1·bar-1),而且成功實現了納米催化劑的分離回收和染料分子的選擇性分離,如圖2所示。相關研究論文」Lysozyme Membranes Promoted by Hydrophobic Substrates for Ultrafast and Precise Organic Solvent Nanofiltration」在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0c03632)錄用發表。

圖2. 可用於有機納濾的溶菌酶薄層複合膜

如上所述,SIEPM課題組所發展的氣-液界面輔助成膜方法實現了納濾膜選擇性皮層厚度、成膜時間、表面電荷等參數的有效調控,同時也極大地簡化了製備過程,為簡單、可控設計及製備新一代高性能納濾膜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來源:浙大高分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ta/c7ta10438c#!divAbstra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673881831723X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3632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系列工作首先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氮摻雜多孔碳球(N-HPCS)用於構築鋰金屬負極,提出了無籽成核實現鋰金屬納米封裝的概念,並通過大量紮實的原位透射及掃描電鏡實驗進行演示並解釋其封裝機理,再由電化學測試進一步證實由這些碳球所構築的鋰金屬負極具有較高的庫倫效率以及良好的循環性能。
  • 青島大學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曲麗君課題組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曲麗君課題組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Stretchable Conductive Fibers of Ultrahigh Tensile Strain and Stable Conductance
  • FOE | 浙江大學林宏燾教授課題組:石墨烯與光結合會產生什麼
  • 南科大嘉有為課題組在智能微電網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助理教授嘉有為課題組在可再生能源併入的智能微電網能量管理方向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相關成果在領域內頂級國際期刊IEEE Trans. on Smart Grid,以及IEEE國際電力能源大會上發表,並獲大會最佳論文獎。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 夏煥雲)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晶格,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光與拓撲光學微結構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發現了非線性導致的體態模式向拓撲界面態模式的耦合,並構建出了普適的非線性模式耦合的理論框架。
  • 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
  • 對話浙江大學海洋科學系主任李春峰教授——JMSE「求是創新訪學記」
    研討會上,李春峰教授為參會者介紹了目前全球大洋巖石圈熱狀態,讓我們對於相關領域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次浙江大學「求是創新訪學記」第二期我們再次邀請到李教授,一起聊聊他最新的科研進展,談談今年他是如何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推進科研進度。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上海海洋大學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食品包裝作為現代食品加工製造產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該領域的發展將有助於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減少食物浪費,提高產品質量,延長食品保質期,以及減少食品包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李立教授課題組從功能性食品包裝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抗菌、抗氧化以及高阻隔/呼吸調控三個方面,結合綠色包裝發展需求,在食品保鮮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探索。
  • 《自然·可持續發展》報導南理工在反滲透膜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張軒教授課題組在抗氧化反滲透膜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High performance polyester reverse osmosis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上海交大李晨曦助理教授在氣相分子成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晨曦助理教授與瑞士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Ruth Signorell教授課題組合作,在氣相分子相態變化的初始過程(即成核過程,nucleation)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核糖體翻譯過程中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抗生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現因科研工作需要,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技術員1-2名。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