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需求牽引供給 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2020-12-25 青瞳視角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聽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21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審議《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2021年經濟工作

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會議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過5年奮鬥,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會議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要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科學部署,狠抓落實,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會議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夯實農業基礎,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會議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增強政治意識,善於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高專業化水平,努力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裡手。歲末年初,要把困難群眾生活安置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前對「兩節」相關工作作出安排。要毫不放鬆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工作,確保疫情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要做好「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明年1月22日至24日召開

會議指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和地方各級紀委監委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強化政治監督,鍥而不捨督促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紮實履行政治巡視職能責任,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精準有力執紀執法,堅決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案件,著力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強化自我監督和約束,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紀檢監察鐵軍,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鬥爭中忠誠履職盡責,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對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提出新的要求。

紀檢監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忠實履行黨章和憲法賦予的職責,有力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緊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紮實推進規範化法治化建設,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堅強保證。

此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2020年工作情況和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準備情況匯報。

會議同意明年1月22日至24日召開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審議《條例》

把地方黨組織

領導班子選好配強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地方黨組織選舉工作,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規範完善黨內選舉制度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地方黨組織選舉穩妥有序開展。

《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是黨內選舉實踐探索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是新時代地方黨組織選舉工作的基本遵循,對於規範地方黨組織選舉,加強地方黨組織建設,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要堅持發揚黨內民主,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擴大和完善有序有效參與,尊重和保障黨員民主權利。

要嚴格代表資格條件,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確保選出合格的代表。要合理分配代表名額,優化代表結構,確保生產和工作一線代表比例。

要堅持新時期好幹部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原則和結構合理的要求提名委員候選人。

要通過科學規範嚴謹的選舉工作,把地方黨組織領導班子選好配強,不斷增強整體功能,提高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的工作水平和專業化能力。

要堅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預防在先,嚴肅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換屆紀律,確保選舉風清氣正。地方各級黨委要加強對《條例》實施的組織領導,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條例》執行和督促指導,確保各項政策規定和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如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如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眾所周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這些年來重點推進的一項工作,也是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之一。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增強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
    2020-11-19 11:05:05來源:FX168 國家主席習近平:我們將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擴大內需上下更大功夫,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增強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會議指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區域經濟學部教授施紅撰文指出,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夠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謀劃,更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聚焦經濟熱詞】【熱詞】需求側管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張宇:住房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主要堵點
    張宇指出,住房問題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主要堵點。居民的錢袋子受限於住房市場,使得牽引供給的需求無法有效形成。房價上漲限制了未購房居民的消費力,而租房市場對此起到了有利的緩衝作用。同時,住房市場的供給約束了人口的集聚,限制了商品和服務的供給。
  • 供給需求「兩手抓」提升經濟整體效能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謀劃,更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提升效能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原標題:提升效能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
  • 打通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堵點 C2M大有可為
    近日相關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地評線」大洋網評:優化「供給側」,動態謀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專家:供給創造需求的關鍵是科技創新,供給端換血升級迫在眉睫
    記者 辛圓12月16日-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通過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更多地依託國內市場,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管理
    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 施紅: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從質量看,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居民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需要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
  • 理論頭條|施紅: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從質量看,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居民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需要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邁向十四五」專家訪談③|劉敏:循環,在動態中協調供給與需求
    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首要目標就是在考慮短期「六保」中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同時,從長期角度在產業鏈安全和產業鏈效率之間尋求平衡。二是增強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創新鏈和價值鏈的高度融合要求國內企業重視自主創新,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提升產品的價值鏈高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