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多多大戰特斯拉可以說是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輿論形成了兩派,有的挺拼多多,覺得特斯拉是「仗勢欺人」,有的挺特斯拉,說拼多多明顯是「碰瓷營銷」,兩派各不相讓,爭得不可開交。
我想針對這個事件,客觀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場蓄意的借勢營銷
首先說說這個事件的本質:就是拼多多的一場蓄意的借勢營銷,借勢特斯拉,達到自己的目的。
原因之一,是時間線。現在的輿論明顯是被帶節奏了,給人的感覺是拼多多意在為消費者省錢的團購結束了,結果特斯拉強行幹涉,導致團購夭折。實際情況是什麼呢?實際上,在拼多多團購當天,特斯拉就發表了聲明,並沒有和拼多多和拼多多上的商家「宜買車」有任何合作,不對這個活動負任何責任。結果,拼多多和宜買車明知道活動存在很大的不能履約的風險的情況下,依然強行推進,借勢營銷的意味濃厚。
原因之二,是低成本。這幾天和營銷圈的朋友們交流,大家一致感嘆:拼多多這營銷也太聰明了,開始說是萬人團購,結果只成交了5輛車,每輛車拼多多補貼2萬元,相當於是拼多多僅花了10萬元就賺到了一個刷屏級的營銷,真的是四兩撥千斤。
這個套路在網際網路界實在是太熟悉了,就是相對弱的品牌借勢強的品牌上位,有太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用過這個套路,很多甚至是強行碰瓷。對於大品牌來說,這時候很容易陷入尷尬境地:不回應吧,只能吃啞巴虧;回應吧,就被借勢上位。
比如拼多多 VS 特斯拉這個事件,拼多多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藉助與特斯拉大戰提升自己的品牌,樹立品質的形象,在過去的一年裡,拼多多用百億補貼很多大牌商品,比如蘋果旗下的系列產品,就是這個目的。而且,除了品牌,拼多多還通過這種與大牌捆綁的方式吸引五環內的優質人群。
著名諮詢專家周掌柜一語道破:「通過群眾運動式營銷衝擊商家的價格體系」。對比之前低價買茅臺、低價買蘋果,這一次拼多多希望在特斯拉上如法炮製。
為什麼特斯拉如此堅持?
這個事件有一個讓很多人不理解的事情,即特斯拉為什麼如此堅持?在他們看來,不就是一輛車嗎,特斯拉順水推舟,將車交付了不就行了,為何就不做呢?
在筆者看來,這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為什麼特斯拉如此堅持?因為如果讓一小步,等於是改變了直營的商業模式,從而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購買特斯拉的體驗,相對比傳統企業完全不一樣,只能通過特斯拉官方渠道購買。這個直營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統一售價,能夠為客戶帶來一致性的體驗;二是可以去除中間環節的成本,讓利消費者;三是可以讓特斯拉和用戶直接連接,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特斯拉的聲明中也可以看到,其看待拼多多團購這個事件的角度也是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在這方面,法律界人士的觀點也值得關注,如北京和昶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鄒佳銘認為,拼多多以用戶的名義在特斯拉官網下單,是一個市場行為,讓拼多多在事實上成了特斯拉的代理商,而拼多多在團購活動中對特斯拉的銷售價格進行了變更,這本應是特斯拉代理商在經過授權後方能行使的權利,但拼多多未經授權卻行使了這項權利,所以這種代理是不合法的。
所以,站在特斯拉的角度,讓步關乎自己根本的商業模式,是不會讓步的。
後記:拼多多的野望
從特斯拉這個事件,可以明顯看到拼多多的更大野心,它所要獲得的,不僅僅是更大的流量、更正面的品牌形象,而是要打掉品牌,實現其所宣稱的集合眾多用戶的力量,獲得極致的性價比。
這種思路看似理想,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和品牌的一次博弈,但實際上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對於商業世界有很多不可預估的影響。周掌柜認為,拼多多對品牌的敵意,從商業生態格局上註定是缺少建設性的。大邏輯上看,品牌對於商家來講,是一種基於信譽積累的價值沉澱,也是一個抗周期的安全閥。如果拼多多打掉了品牌的價值,那麼一方麵廠家將失去長期抗衝擊能力,像沃爾瑪摧毀美國製造業一樣,長期將讓中國的高品質生產能力退化;另一方面,拼多多將不得不承擔商家這個低質低價帶來的自身品牌風險,勢必長時間品牌受到各種輿論衝擊和挑戰。
具體到特斯拉這個案例,如果拼多多的行為最終成功,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拼多多搞成了,阿里巴巴、京東等一定會效仿,一定也會不經授權就發起補貼任何車型的團購。而且,此舉不僅會針對特斯拉,更是會針對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他們也是採用的和特斯拉類似的直營模式,如果拼多多們做針對他們的補貼團購,同樣會損害他們的商業模式,由此對整個汽車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最後必須說一下,這種燒錢高補貼的模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的確可以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獲客,但是也有很多後遺症。之前無論是滴滴,還是ofo等都是這樣,燒錢補貼的時候可以吸引大量客戶,但是如果不能找到良性的變現模式,高補貼很容易變成飲鴆止渴,最終讓企業陷入泥潭。
《從 0 到 1》的作者彼得·蒂爾曾感嘆:「我們想要的是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人們渴望飛機火箭這樣突破性的硬科技革命,而真實發生的卻是像微博這樣數字世界裡的雕蟲小技。真心希望中國的網際網路廠商們,能多做真正創新的、能給整個產業鏈帶來價值的事情,而不是做燒錢補貼這樣簡單粗暴又會損害產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