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奧卡拉地區蝗蟲肆虐。圖片來源@新華社
2月27日,網絡一篇《蝗災告急!浙江10萬隻鴨子軍團將出徵巴基斯坦滅蝗》的報導登上微博熱搜。萌萌的鴨子,再配上「出徵的畫面」,引發網友熱議,截至發稿之時,閱讀量已達6.6億之多。
在報導中,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介紹,從環保角度考慮,用鴨子滅蝗的好處更多。「一隻雞一天能吃掉70隻蝗蟲,一隻鴨子則能吃掉200多隻,擁有三倍作戰能力。而且鴨子吃蝗蟲完全是地毯式搜捕,連蝗蟲的蛹都不會放過。」
該研究員透露,巴基斯坦治蝗計劃,首批預計出動10萬隻「鴨兵」,「國紹1號」鴨苗將代表國家出徵滅蝗,「鴨苗可通過空運,一天之內就抵達巴基斯坦。」
他同時表示,將與其他專家一起先通過科學估算出蝗災席捲而來的時間,「因為鴨子經過一個半月的成長期滅蝗能力達到最強,經過科學估算,我們就能預留足夠時間,知道何時向巴基斯坦派『鴨兵』最合適,以達到最好的滅蝗效果。」
據悉,中國鄰國巴基斯坦正在遭受嚴重蝗災,其生產和糧食安全遭受嚴重影響,並於1月底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外媒此前報導,巴基斯坦信德和俾路支兩省約有8萬公頃農作物遭到破壞,牧場和林地也受侵擾。據俾路支省農業部估計,蝗蟲侵襲僅在該省就造成了約46.3億盧比的農業損失,受損作物包括小麥、大麥、豆類、蔬菜、草料、棉花和園藝作物等。
沙漠蝗是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風行150公裡,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裡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和研究部植物保護司技術主管塔裡克·汗描述了蝗群的驚人破壞力,「3000萬隻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作物。」
鑑於蝗災形勢嚴峻,根據巴方需求,中國制定了援巴蝗災防治工作方案,並於2月23日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赴巴,2月24日抵達巴基斯坦喀拉蚩。
沒過幾日,「鴨兵出徵巴基斯坦」的文章便引爆網絡,不過尷尬的是,該篇報導很快就被專家打臉了。
2月27日,中國蝗蟲防治工作組在巴基斯坦喀拉蚩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防蝗防治工作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龍回應「中國政府是否會派大量鴨子到巴基斯坦來進行蝗災治理」時表示,中國自古就有「牧鴨治蝗」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是在蝗災小規模爆發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使用,效果有限。
中國蝗蟲防治工作組
他表示,在目前巴基斯坦蝗災大面積爆發的情況下,建議用一些緊急措施,比如採用化學農藥治理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比較成熟的微生物農藥包括微孢子蟲類和綠僵菌,這是可以大規模用飛機噴灑的快速有效控制蝗災的方法。
張龍教授所提到的綠僵菌,是蝗蟲的噩夢。
公開資料顯示,綠僵菌屬擁有30多個物種,寄主昆蟲多達200種以上。蝗蟲一旦接觸上綠僵菌,真菌結構就可穿透蝗蟲體壁,進入蝗蟲體內,利用蝗蟲營養大量繁殖並分泌毒素,絞殺蝗蟲。死去的蝗蟲會變成綠僵菌的「生產車間」,成為超級感染源,繼續感染其他蝗蟲,最終消滅蝗災。
目前,國內已經掌握了綠僵菌生物農藥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並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這也是專家提倡用綠僵菌治蝗的原因之一。
而盧立志之所以極力推薦「鴨兵」治蝗,可能還是與其過往經歷有關。
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盧立志推薦浙江的鴨子治蝗,最終從浙江長興抽調空運了3萬隻鴨子,派遣到草原參與滅蝗任務。到8月底,新疆至少有100萬畝草原上的蝗蟲被徹底殲滅。
當時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紀律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繳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鴨兵在新疆大獲全勝之後,盧立志當時並未進行深入研究。隨著不久前蝗蟲在東非、南亞肆虐,他就想重啟牧鴨治蝗研究。之後,來自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的老師以私人名義與他聯繫,希望學習牧鴨治蝗技術。
這才有了後面媒體的報導。
日前,盧立志再次發聲,稱鴨子滅蝗試驗計劃先到新疆去做,如果研究進展順利,今年下半年有可能送到巴基斯坦,但趕不上這次在巴基斯坦的滅蝗工作了。「雖然趕不上這次蝗災,大量蝗蟲到時候都被消滅掉了,但土裡有剩餘的蟲卵,鴨子滅蝗可作為未來的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