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到底有多拼?40年深圳人口增長42倍 GDP增長近1.4萬倍

2021-01-05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深圳人到底有多拼?我們研究了40年的數據,發現……

今天,深圳迎來40歲生日。

過去40年,一批又一批建設者用世人矚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模式」,將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充滿魅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奇蹟」,成為全球經濟特區的成功典範。

這一切都是每一位「深圳人」的辛勤付出、努力拼搏的成果。

40年深圳人口增長42倍

GDP增長近1.4萬倍

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讓深圳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為其發展做貢獻。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40年來,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增長至1343.88萬人,增長42倍。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均在1-2倍之間。

龐大且增長迅速的人口,對深圳來說意味著強大的生產力和消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泉。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數據發現,40年間,深圳GDP實現驚人增長,從1.96億上升到2.69萬億,增長近1.4萬倍(同期全國增長241倍),年均增長28%;人均GDP從606元增長至20.35萬元躍升為全國第一,增長334倍(同期全國增長167倍)。

此外,深圳在2018年GDP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總量第一的城市。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深圳經濟總量仍保持正增長,為12634.30億元,全國排名第三。

那麼,「深圳人」作為這些經濟增長背後的功臣都有何特點?21數據新聞實驗室一一解密。

超50%「深圳人」來自本省

外省人中湖南佔比最多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讓所有外地人最暖心的一句標語。

深圳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包容性極強,外來人口佔比極高。據深圳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有1343.88萬人,其中非戶籍人口849.1萬人,佔比超63%,那麼,這些外來人口都來源於哪些地方?

據寶安縣誌等文獻記載,1979年深圳建市之前,31.41萬的原住民以客家人為主,客家人佔深圳原住民的六成以上。改革開放後,深圳設立經濟特區,在政策吸引下,廣東廣府系、潮汕系以及客家系三支人口率先移民深圳,與此同時,也吸引了湖南、廣西、江西等鄰省以及河南、四川、重慶等中西部地區人口。

21數據新聞實驗室根據百度遷徙大數據統計發現:

深圳常住人口超50%來自廣東本省,其次是湖南、廣西;

從具體城市來看,流入地TOP10中,前9名均為廣東城市,分別是東莞、惠州、廣州、梅州、茂名、揭陽、河源、汕尾、湛江,江西贛州排第10;

流入地TOP20中,廣東城市佔12個,其次是湖南有4個城市上榜;

整體來看,深圳的「虹吸」效應輻射整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外省建設者來源地最多的9個省份佔據8個,其中TOP3來源地湖南、廣西、江西,均為廣東省鄰居。

平均年齡僅33歲

超86%深圳人在工作打拼!

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戶籍人口不足500萬人,僅佔常住人口的36.82%,人口倒掛現象較為嚴重;同一時期,北上廣的戶籍人口佔比分別為65.38%、59.73%、62.31%。

從男女比例來看,2018年戶籍人口為454.7萬人,其中男性有228.6萬人,女性有226.1萬人。

深圳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地方住著1343.88萬人,人口密度高達6727人/平方公裡,是全國「最擠」的城市。近5年來,深圳仍保持每年40萬—50萬人的新增常住人口,人口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

深圳也是全國「最年輕」「最拼」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3歲,就業人員佔常住人口比例超86%,其他一線城市均在56%-60%之間。深圳年齡結構總體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特徵,人口增長空間仍然較大。

從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

人才佔比從1%上升到45%

過去,深圳享受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口紅利,快速崛起成經濟總量領先的超一線城市。但隨著人口增長速度下降,勞動力成本提高,各大城市均面臨產業升級,人口紅利不可持續。

如今,除了北京上海還需疏解人口的超級城市,包括廣州、深圳、杭州在內的頭部城市都加入如火如荼的「搶人大戰」,而這實際上是「人才爭奪戰」。

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人口增量已經超過深圳成為全國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城市。據悉,2019年5月,杭州推出新的人才引入政策,凡是大專以上學歷,35 周歲以下,繳納一個月社保即可落戶。

近些年,深圳也推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引入政策,放寬入戶條件,擴大戶籍人口規模,對人才落戶不設上限,拿出真金白銀補貼百萬年薪人才個稅,還有住房補貼、創業補貼等,試圖改善當前人口結構嚴重倒掛的問題,優化深圳人才結構。

除此之外,還加大財政投入,新辦各類學校和醫院,向全球教育和醫療人才拋出橄欖枝,一改過去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底子薄、基礎差、發展起步晚的缺點,提供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

在一系列措施吸引下,2017年深圳戶籍人口猛增50萬人,創歷史最高紀錄。2018年,深圳接收應屆畢業生10.8萬人,同比增長7%,連續5年創新高;同年深圳各類人才已達到580萬人,佔常住人口44.5%。

展望未來發展潛力,40歲的深圳,既是深圳經濟特區,又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還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憑藉「三區疊加」帶來的驅動效應,深圳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

相關焦點

  • GDP增長10000倍!深圳40年做了什麼?
    40年,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國城市之首,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40年,深圳培育出華為、中國平安、騰訊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眾多燦若星辰的創新型企業。據新華社報導,來自英國《經濟學人》的評價稱,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
  • 特區40年 | 圳撼!大數據解碼深圳40年奇蹟
    1980年,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本著「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性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奇蹟」一組數據見證深圳40年崛起之路人口增長42倍,GDP增長近1.4萬倍40年,GDP從1.96億上升至2.69萬億,增長近1.4萬倍(同期全國增長241倍)人均GDP從606元增長至20.35萬元躍升為全國第一,增長335倍(同期全國增長167倍)
  • 大數據解碼深圳40年奇蹟
    來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21世紀經濟報導1980年,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本著「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性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奇蹟」如同一顆顆細小的沙粒積少成多,匯聚成塔為中國改革發展創新探路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城」
  • A1.4萬倍增長:爆炸式的增長下,有著一個怎樣的深圳?
    說到中國城市,我們會說到北上廣深,而在外國人腦海中最先想到的相比就是深圳了,這座被稱為一夜崛起的城市,在已經過去的短短四十年時間裡,從最初的一個中國南方小漁村變身成為了一座世界矚目的深圳速度,在不少外國人眼中也將其成為中國矽谷,畢竟在這片不到兩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誕生出了數不勝數的科技龍頭,民族之光的華為在這裡發展,即便是騰訊,中興這樣的大企業最初也是在深圳這片土地上壯大。
  • 中國「GDP增長最快」的城市,年增長2305億,碾壓上海、深圳
    巨龍從東方崛起,中國力量的世界,我堂堂中華民族,只有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且經濟也從叔叔的改革開放以來,零數十年的成立,現在世界上的兩大經濟強國,這一事實的成績令世界震驚了,並且到目前為止,在國內不斷的很多優秀的城市,例如著名的大名的北上深,或者武漢、杭州、重慶、成都等,也具有自己的不言而喻的發展的潛力是絕對
  • 深圳:千萬個敢拼的夢 搏出全國最高的人均GDP
    今年,深圳特區已經40歲了。深圳,曾經的小漁村,現在的大都市,它不斷擴展的輪廓,是幾代人的奮鬥。今天,我們試圖從這座城市的肌理中,找尋它最特別的一環:深圳人。1. 移民的城市:常住人口40年增長42倍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句極其成功的城市標語。
  • 深圳特區成立40年用電量增長情況
    一、深圳特區40年用電量增長情況1979年,深圳還是一個邊陲小漁村,全年全社會用電量(以下簡稱用電量)僅0.4125億千瓦時(約為目前深圳電力負荷高峰期兩個小時的用電量)。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後,80年代用電量年均增速高達54.46%,至1989年用電量快速增長至31.89億千瓦時,為1979年的77倍。90年代用電量年均增速為15.39%,至1999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至133.5億千瓦時。21世紀第一個十年(00年代)用電量年均增速為15.78%,至2009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至577.87億千瓦時。
  • 一二線城市生育圖鑑:過去10年深圳平均出生率最高,多地人口負增長
    以下盤點了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和30個二線城市過去10年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人數和老齡化程度,看看這些城市的真實情況。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後,深圳出生率更是迎來近10年最高峰,2016-2018年分別達到22.33‰、25.45‰和21.58‰。14個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的城市中,有12個都是南方城市,且有一半分布在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地區文化傳統相似,都有著相對久遠的宗社傳統和生育傳統,一直以來出生率都位居全國前列。甚至距離福建較近的溫州,也有著類似的重視宗族的傳統。
  • 0.1%增長,從「半年報」看「深圳作為」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來臨之際,深圳GDP增速從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的0.1%,走出了一條「V」型反轉曲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報」,拼出了一份難得的「成績單」。「信心比黃金更重要。」0.1%的背後,是深圳經濟展現良好的發展韌性,是深圳這座創新城市的主動作為。
  • 深圳40年,房價是如何做到領先全國的?2003年是重要轉折點!
    2020年,深圳特區迎來了40歲的生日。40年,當初的小漁村,已經躋身一線城市。40年,深圳人口增長42倍,就業人口超過了上海。40年,深圳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深圳的房價也在不斷走高,現如今,深圳的房價已經碾壓全國。
  • 人口增長2018:人口過億大省粵魯的增長「套路」
    中國人口有近半分布在東部沿海12個省份,而在各地人口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在中國最具人口吸引力的東部沿海地區,2018年人口競爭又是怎樣的態勢呢?有理數梳理了12個東部沿海省份2018年人口數據發現,2018年末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的是廣東和浙江兩省,而後是河北、山東等,但這些省份的人口增長模式完全不同。
  • 深圳人口真相
    07版城市規劃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100萬人以內,結果再次「突圍」,2019年官方公布常住人口為1343.88萬。 可能因為前三次發布的規劃人口都遠低於實際人口,以至於第四版(2016-2035)目前還沒有發布。 40年來,深圳的人口增長一直都超過預期。
  • 深圳華強毛利率連續6年下降,商譽是淨利潤的近3倍
    分行業來看,深圳華強營業收入主要來自電子元器件授權分銷分部,2019年,來自電子元器件授權分銷分部的營業收入為131.2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91.41%,2018年該數據顯示為86.40%。雖然來自電子元器件授權分銷分部的營業收入呈增長趨勢,但營業成本也在提高,導致毛利率下降,2019年該部分毛利率為7.42%,較上期同比減少了4.12%。
  • 深圳華強毛利率連續6年下降 商譽是淨利潤的近3倍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深圳華強毛利率連續6年下降,商譽是淨利潤的近3倍從深圳華強的整體毛利率來看,自2014年開始,深圳華強的毛利率逐年走低,連續6年下降,從55.19%的毛利率下降到了11.16%。這也意味著深圳華強的業績護城河並不深,存在著被攻城略地的危機。
  • 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特區城市,僅次於深圳,20年GDP翻12倍
    目前,在眾多經濟特區中,深圳的經濟發展最快,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排名第三,也是一線城市,其他經濟特區並不那麼光明,但近年來它們一直在緩慢上升,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中國最有前途的經濟特區,僅次於深圳,深圳的GDP在20年中增長了12倍。
  • 微黨課集錦|回顧深圳40年發展歷程 發揚特區勇闖創新精神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是一首貫穿我兒時的歌曲,相信大家也很熟悉,《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將深圳特區當時的蓬勃發展唱響了大江南北,每每聽來,歌詞都令我無比動容。昔日深圳深圳這座昔日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的南部邊陲小鎮,在40年間,已發展成為一座擁有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
  • 2020年深圳規劃增加戶籍人口50萬,樓市主要數據發布,房價下跌難
    對於深圳的房地產市場,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2020年的全球疫情危機,都有非常多的看跌言論。上月也介紹過深圳房地產市場與深圳行動電話用戶數的數據,深圳一季度的GDP數據,經過一系列數據對比,可以明顯地發現:深圳的房價並沒有階段性到頂,在經過今年的上漲之後,可能進入震蕩區間。
  • 香港不如深圳?GDP遭反超,豪宅70萬一平,市值差距再縮小
    40年彈指間,滄海變桑田。相信即便是在二三十年前,想要拿深圳與香港對比,都像是天方夜譚。哪怕再樂觀的人,也無法相信,兩者會在某一天如此接近。現在,深圳與香港,這兩位隔河相望的鄰居,終於可以比試一番了。01 人口與經濟GDP從700倍到反超,人均仍有差距需努力深圳又被稱為鵬城,1979年成為經濟特區,是當前中國的超大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深圳全市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萬人。
  • 深圳,希望之城!資金熱錢快速流入,11月末深圳資金增長23.1%
    曾幾何時,不少人看衰深圳,認為深圳產業空心化趨向、房價過高等原因,導致深圳要維持幾十年來的高增長比較困難。但事實證明就算在今年全球疫情陰霾的籠罩下,深圳各項經濟指標也繼續高速增長。新鮮出爐的深圳11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同比增速高達23.1%,應該是在全國主要城市中第一的增速了!今年以來深圳的存款餘額增速一直屈居杭州之下,但看11月深圳的超常發揮,應該會超過杭州的增速。
  • 我國第一縣市:GDP超過寧夏一個省,幾十年經濟增長很多倍!
    在中國,深圳必須成為城市發展奇蹟的代表,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到舉世聞名的國際城市,深圳並不是唯一的奇蹟,像深圳一樣,中國有很多奇蹟,站起來的地方,位於長三角的蘇州就是這些城市中的佼佼者。崑山位於上海與蘇州的交匯處,佔地面積930多平方公裡,人口不足300萬,總產值3775億元,其中寧夏(3705.18億元),青海(2865.23億元),它超過人民幣)和西藏(1477.73億人民幣),這三個狀態都很高,目前只有江蘇省的江寧市才能與之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