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軍再一次對國內半導體發聲了
為什麼說"再一次",或許有印象的朋友都記得前不久也是魏少軍對國內半導體的表態,但是被罵慘了,主要是他的想法是"替代不應該是主旋律"。
在當下,國內造芯熱潮一波接一波,"替換"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事情,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專家教授卻說替代不應該是主旋律,多少令人不解,而這一次他指出攻克3個關鍵技術,國產晶片有望跨過5nm。
集成電路技術分叉口
前不久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在2020中國(上海)集成電路創新峰會上指明了方向。
魏少軍表示現在的集成電路再一次遇到了分叉口"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藝,微納系統集成外加晶片架構這三大領域的創新,將成為中國集成電路領域跨越5nm工藝的過程中"(引用)。
架構的創新、器件結構的選擇、異質器件系統集成等都是很關鍵。
有困難,也有轉機,而國內也在積極應對。
比如新型材料,8英寸石墨烯晶圓。而中科院相關團隊也表示"不管在產品尺寸、產品質量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其實很多網友對"8英寸石墨烯晶圓"還是有很多看法,一種是說這是我們的"彎道超車",是一個革新。但是另一個看法就是,此舉目前還處於概念狀態,實驗室的產品,想要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到最後會是什麼樣,還說不好。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方面,我們算是有了很大的突破。並且8英寸的碳基單晶晶圓已經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
但除了這些,國內半導體的發展還有很多困難,就像中科院教授劉雲表示國內科技是"大而不強",而我們被卡脖子的技術不單單是光刻機,還有晶片,作業系統,手機射頻器件,雷射雷達等35項關鍵技術,都處於被卡脖子狀態。
中芯國際的3nm
最近鬧得人人皆知的中芯國際梁孟松離職一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暫且不說梁孟松從28nm到14nm的量產,以及到N+1製程的流片有多成功,也不說"新上任"的蔣尚義將會"牽線"與ASML就EUV光刻設備進行的談判。只說一下梁孟松辭職信所說的內容,也可以看出國內半導體發展到什麼地步。
這封信寫什麼不重要,但是這一段卻爆出中芯國際的進度在哪:"N+2和3nm相關工作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3nm,只等EUV光刻機的到來。
很多人說中芯國際現在還是14nm,不少人對這個14nm能不能抗打還持懷疑態度,並且臺積電已經實現5nm量產,於是,大家都急了。
"彎道超車"、"高速發展"確實是我們想看到的局面,但我們也面臨著眾多困難,就像現在的中芯國際,一來是被納入"實體清單",二來ASML能不能把EUV光刻機賣給我們都不好說。
想要"彎道超車",實現中國芯的崛起,我們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這是一個持久戰,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去攻克,才能有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