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內5G的發展,一直爭議不斷,尤其是5G基站的功耗問題,以及運營商為解決此問題採取的措施,不同程度受到部分行業認識乃至普通用戶的質疑。
運營商為解決5G基站功耗問題,降低5G電費,主要採取三種辦法:
第一種,5G削峰填谷基站。
所謂的削峰填谷基站主要是通過在用電低谷時段儲存能源,在尖峰時段使用儲存的能源為5G基站供電,據測算單基站將節省用電費用20%,據說這種5G基站電力供應智能削峰填谷方案每年僅一個基站就可以節省電費1.38萬元。
這個削峰填谷看起來是不錯的,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宣傳的技術,而無法大規模地進行推廣。
5G基站的耗電,如果要儲存起來,是需要機房建設大規模的電池組的,而要滿足電費的高峰段使用電池供電,這樣的做法對於電池本身的損害是極大的。蓄電池也是有工作壽命的,這種頻繁的充電和放電,原本可以使用幾年的電池組的工作壽命也將大大地降低。
運營商機房對於電池組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按照不同的機房,要求在斷電的時候電池組可以維持若干小時的供電,假設這樣的頻繁使用電池供電,毫無疑問的是機房的電池組的更換頻率將會大大的增加。
要知道在原來的供電條件下,一般來說市電的斷電並不是經常發生的,機房裡的電池組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作為備用,而不是處於工作狀態的。
這樣的技術使用起來,或許一年節省的電費,還不夠機房電池更換的費用。現在負責機房電池維護的是中國鐵塔,中國鐵塔會第一個反對這樣的技術。
第二種,調降電費定向支持。
有個情況很有意思,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5G電費問題會從一個行業內小眾問題變成一個公眾熱議的社會問題?我認為這裡面可能有運營商故意引導的因素。
那為什麼運營商要去引導這個呢?我猜想,運營商想通過更廣泛的社會壓力來為自己爭取更大的議價空間,相信不光是面向公眾,高層道路運營商估計也沒少走。
而事實證明,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在5G大建設的背景下,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視5G的電費問題,都紛紛出臺政策,要求降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單位的用電成本,比如,對符合條件的5G基站實施電力直接交易;比如,優化5G設施電力供應申請審批流程,組織推進具備條件的5G基站轉供電改直供電工程。
但降低電費的空間始終是有限的,畢竟5G的耗電量擺在這,隨著基站規模的增加,耗電量會指數級增加,降低電費單價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問題的關鍵在於——5G基站怎麼才能省電?!
第三:AAU深度休眠以降低5G基站能耗。
為了解決省電的問題,最開始的策略是&34;,這是最省電的,但這個很影響不好,一方面5G基站發揮不出價值,另一方面哪怕關機資產也是會折舊貶值的,更關鍵的是用戶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後來運營商優化了這個策略,不再硬性地關機,而採取了更高級的玩法——AAU深度休眠,以此降低5G基站能耗。具體的做法就是——利用5G智能基站,在晚上沒有用戶或者是極少用戶時,就會自動關停或者減少容量,關斷大部分有源設備的供電,進入到休眠狀態中,以進一步降低5G基站功耗。
對於運營商的這個策略,同樣不乏質疑聲,比如,有人就提出,當前國內5G用戶已經超1億戶,這部分用戶交了5G套餐的錢,但由於運營商的&34;卻不能正常使用5G網絡服務,這無異於侵害了用戶的正當權益。
從邏輯上看,這些言論確實有其道理,我花了5G套餐的價格,結果給我提供4G服務,這確實是違背了合同的契約精神,這道理到哪都講不通。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於,5G基站自動休眠到底會不會影響5G用戶的業務正常使用?!事實上,根據聯通董事長的說法,&34;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移動基站自動休眠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未來不應該只是晚上時段進入休眠,應該探索全天候智能省電模式,沒有客戶即時休眠,客戶來了即時喚醒。
最後,重申一下我的觀點,我支持5G基站自動休眠節省功耗,沒有客戶還全功率發射,這才是真正的勞民傷財!